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18)

500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三、风云二战

38.

是呀。对于美国人而言,罗斯福新政,确实成功了。

可名义上价值稳定的美元,放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却成了一场降临在欧洲的灾难。

名义终归是名义,谎言终归是谎言。之所以还要让民众相信美元与黄金的比值,那只是一种对于市场信心的建立。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背景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深化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黄金的开采量,早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量,如此这般发展下去,倘若黄金被人类持续当做是评判货币价值的标准,那么它所带来的结果——货币的大规模贬值,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避免得了了。贬值又会引起社会的恐慌。恐慌又会带来新一轮的黄金挤兑潮。挤兑潮过后,正在蓬勃兴起的工业文明,又将陷入新的停滞。社会的发展,又将遭到沉重的打击。

由此看来,罗斯福一面强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一面又禁止银行向客户进行黄金兑换的业务,两手齐抓,对美国内部而言,确实既起到了促民众不再关心美元贬值的问题,同时又极大地满足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强而有力地刺激了经济的大发展。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名义上的美元价值,倘若放在彼此间频繁往来的国际贸易市场上,那就简直成了一句极其幼稚的谎言。

不顾一切地加印美元,使之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呈现出高达40.9%的大幅度贬值态势,而随着美元的贬值,美国产品在欧洲市场上的成本,当然也理所当然,变得愈发便宜。如此下去,欧洲的产品将何去何从?欧洲的经济又将如何振兴?所有的一切,对于欧洲而言,便全都成了一个复杂而沉重的包袱,一颗不知该踢向何处的皮球。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的。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了。”

这不是总结。这是一句精准的预言。

说这句话的时间,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尚未爆发的1928年。说这句话的人,是当时德意志魏玛共和国的总理——施特莱斯曼。

透过现象看本质,总归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最为基本的品质。只可惜,自1924年起,这个在“一战”时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国家,随着外部环境的日益稳定,也凭借自身本就深厚的工业底蕴,这时逐步走上了一条强势的复兴之路。它本就领先的技术、相对合力的生产模式、以及严格科学的管理办法,成功地帮助它的工业生产量,在短短四年后的1928年,便已实现了对战前生产水平的超越。值得赞叹的是,到了1929年,德国国民收入水平,竟已达到战前的1.5倍,工业、手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从先前的45%,连长3个百分点。

回首往昔,毫不夸张地说,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德国人创造了一个“奇迹”。1929年,他们的经济实力,居然再次超过了英法,成为了西方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没有人不认为,德意志帝国的荣光,早晚还要回到这片充满了希望的土地上。

而就在这强势的复兴之路尚显畅通的1928年,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基本素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施特莱斯曼总理,却道出了自己内心的隐忧。

他在意的不是民众越来越高的工资。他在意的也不是工厂越来越多的订单。他在意的不是什么表面的数据,也不是什么当下的喜悦。

他在意的是——支撑德国如此强势发展的背后,是高达1/4的外来借贷。而这疯狂涌入德国的资本中,占有最绝大多数比例的后台老板,正是美国。

“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了。”

忠言逆耳——他的言论,沉浸于喜悦之中的德国民众若是听了,也许会一笑而过。但历史告诉我们,1929年10月,随着纽交所股票市场的大面积崩盘,这位也许名声并不那么十分响亮的德国政治家所判断的一切,却得到了精准的应验。

500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是靠借贷过日子的。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美国要求偿还其短期贷款,那我们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了。”——施特莱斯曼

39.

如果你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德国——如果你曾亲历那个国家、那时那刻的那份恐慌,如果你曾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德国民众在危机之中所经受的绝望与无助,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在聆听了一场极具煽动力的演讲过后,做出与他们一样可怕的决定。

1933年,出现在舞台中央的人,正狠狠地挥舞着拳头。

仇恨、愤怒、狂躁、种族主义——这一切,都是他演说的主题。

“新帝国必须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人的剑、为德国人的犁牟取土地,为德国人取得每日的面包!”

演讲结束,掌声雷动。望着群情激昂的全体听众,他揉了揉自己那撮滑稽的小胡子,接着,便露出一丝阴森的笑容… …

虚弱、恐惧、绝望… …1933年的德国,到处都充斥着痛苦的呻吟。

正如前总理施特莱斯曼所预言的那样,随着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突然爆发,为了自保,外国——尤其是放出大批短期贷款的美国人,开始突然要求他们的“伙伴”,即刻将所有的款项如数偿还。

也正如所有人都了解的那样,作为一个以外来借贷为主要依托的经济体,作为一个外来资金占据自身财富1/4的国度,其源源不断的境外借贷一旦被无情地切断,那么它此刻所表现出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则势必将在短短的一夜间,化为乌有。

留给这个国家的,无疑将是一场可怕的噩梦。

1929年,随着美国资金的流出,德国人那引以为豪的工业生产体系,就瞬间变成了空壳。没有钱,就不会有什么项目,就不会有什么订单,就不会有什么机器的轰鸣声,也就不会有什么工作。

于是,裁员、失业、消费急速下滑、银行遭到挤兑、企业大量破产… …13.1%,22.2%,33.7%,43.7%,从1929年到1932年,随着失业率的直线飙升,所有那些发生在北美新大陆上的悲剧,那一套恶性的循环,此时此刻,在这片属于欧洲的古老土地上,却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被重新演绎了一遍。

然而,这却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惨遭一记重拳的德国人,在1930年,还不得不被迫卷入那场由美国发动的关税大战,本就无处销售的德国产品,就这样在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高不可攀的关税壁垒前,变成了强弩之末。

再然后,1933年,坐在轮椅上的小罗斯福总统,给他那风雨飘摇的祖国,带去了一场有效重振经济的“新政。”但对于整个欧洲——尤其是那本就头晕目眩的德意志来说,那来自北美新大陆上、疯狂贬值的美元,则无疑又为他们本就血流不止的伤口上,撒了一把浓重的盐。

1933年的德国,你我都不曾亲历。

550万失业人口,正在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上,绝望地呻吟着。

饥饿、贫困、疾病、犯罪… …那些发生在北美新大陆上的悲剧,在这片土地上,全都在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重新上演着。繁华不再,昔日的辉煌早已尽数散去。留给日耳曼民众的,只剩一片荒凉。

贫困增添着愤怒,贫困制造着仇恨——贫困中,有那么一件往事,突然一股脑儿地涌入了他们的脑海。

走投无路的日子里,他们恍然发现——此时此刻,整个世界,都仿佛抛弃了他们。

他们的土地依然被占领着。

大笔大笔的战争赔款,依然写在《凡尔赛和约》的条文中。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就在这不知明日在何方,不知今夜如何度过的一片惨象中,舞台的正中央,却传来一阵激情澎湃的声音。

“新帝国必须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进军,用德国人的剑、为德国人的犁牟取土地,为德国人取得每日的面包!”

仇恨、愤怒、狂躁、种族主义。

一场彻头彻尾的发泄。

一段极具煽动力的演说。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那个人。那个人则轻轻地揉了揉他那略显滑稽的小胡子。

接着,掌声雷动。顷刻间,有关他的一切,便飞舞在这个行将崩溃的国家,每一寸古老的土地上。

他阴森的笑了。

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声中,这个疯狂的家伙,清晰地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他,便是整个20世纪、整个地表之上,整个人类世界里最为恐怖、最为邪恶的战争狂人:

阿道夫·希特勒。

40.

那是迸发于绝望与痛苦之间的一份可怕执念,在贫困与饥饿的折磨下,人们毅然决然地在选票上,写下了他的名字。

没错,这世界上最为恐怖的存在,一个仅凭一句命令,就能迫使一方土地的人民,毫无怨言地踏入死亡泥浆的家伙,他绝不可能只是一个邪恶的庸才——邪恶之外,他一定也拥有某种独到的过人之处。

1933年1月,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就事论事,他极度膨胀的野心和扭曲的价值观念,最终无可挽回地将他的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拖入到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灾难之中。但也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恐怖的魔头在他出任总理之初,当他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和这个总人口不过6000多万的土地上550万绝望的失业者,以及那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饥荒、流浪、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和自杀率时,他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

所有的历史,都值得反思,所有的人物,都值得被客观地探讨。纵观整个20世纪,对于整个地球而言,论及给人类制造灾难者,能与希特勒相比之人,恐怕还没有出生——也正因如此,当人们在小说和影视剧中谈论起他的名字时,都或多或少地为其增添一抹讽刺的滑稽、和一种突兀的丑陋,进而用谩骂或是嘲弄的语言将其所有的罪恶一笔带过。

但至于其罪恶的根基,至于其何以能够仅凭自己的一两个命令,便可促其国民义无反顾地葬身于侵略战争之中的本质原因,却又往往选择保持沉默。

1934年,随着时任总统兴登堡的去世,我们这位野心勃勃的阴谋家,终于迎来了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刻。这一年,他顺势将总统与总理合二为一,凭借着当时超高的支持率,正式为自己戴上了一个响当当的头衔。

人们管这个头衔,叫做——“元首”。

元首的政治根基,是他所领导的纳粹党。而纳粹德国所奉行的执政模式,是带有强烈古罗马独裁官性质的“法西斯主义”。法西斯独裁是希特勒得以勾画其全部罪恶幻想的政治资源。然而,真正赋予这个战争狂人以独裁统治权的根本,却又源于他那份漂亮的成绩单。

那简直就像一场神话。1933年,德国的失业率高达疯狂的20%。1934年,一切均不见好转,这一数据再度强势上扬5个百分点,社会的发展深陷于一片恐怖的泥潭。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个衰落的国家,它的未来,将注定变得更加黑暗。

而就在这危机重重的岁月里,我们那位恐怖的阴谋家,却真的成为了绝望中的德国人,内心世界里的“救世主”。

就这样,大权在握的希特勒,正式出手了。

他的手段异常明确,也异常简单。他强令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并将资金投入到大批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此拉动内需,促进就业。于是,一条条宽阔的高速公路、一座座机场、成片的楼房——大波停滞的工地,重新开足了马力,失去了工作的人们,重新回到了自己就业的岗位。

有了工作的保证,资金流动了起来。口袋重新臌胀起来的人们,于是再次拥有了消费的能力。消费带动了更多行业的复苏。更多行业的复苏,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着经济的良性循环。

邪恶的希特勒之所以能够将自己的邪恶燃烧到整个世界,因为他绝不是一个等闲之辈。

他并没有按照根植于西方意识形态中的“自由经济”模式去运转他的国家。因为自由的资本,只会向着获利的方向流动。无利可图的时候,资本家就会畏首畏尾,那些具有长远意义却在眼下获利不高的行业,就无从发展。反之,有利可图的时候,资本家又会将资金大把大把的投入,一直投到市场饱和,泡沫戳破,进而引发大规模的经济恐慌。

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希特勒痛恨社会主义,但面对当时的情形,他却又选择性地借鉴了社会主义者所提供的方案。

钱该怎样流通,项目该怎样投资,生产该怎样进行——在希特勒手握大权的日子里,这一切,资本家说了不算,国家说了算。国家以宏观社会需要进行计划性质的投资分配,并以强势政府的姿态对国民经济强化行政监管,以命令的方式,将资本运作扭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模式上来。

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作“命令经济”。乍看上去,它倒是很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味道。

绝对的计划经济,自然有其短板。但无可置疑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时候,这种以配给为原则的经济手段,却远比自由经济更能促进社会的平衡发展。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国家是从其宏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所得出的结论,并非是为某个资本家个体的利益诉求。

而这样的模式,对于当时德国的状况,实在是一种再合适不过的手段。

接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德国的失业人口奇迹般地锐减下去。失业率从1934年的20.5%,锐减到此刻的9.6%。

这足以令当时的德国社会万众欢腾。

但历史告诉我们,这奇迹,却远远没有结束。

看看后来发生的事情吧!

1936年,德国失业率降至5.7%。

1937年,降至2.5%。

1938年,德国只剩下0.95%的人口找不到工作。

而在1939年,德国社会,竟然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

面对这样一位领袖,作为生活在那时的普通民众,他们怎能不用自己热烈的欢呼,和死心塌地的忠诚,将对方推上神坛?他们又怎能不在这个人富有魅力的演说之后,变成对方那用以完成自己勃勃野心的、愚昧的工具?

必须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希特勒所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份额,是属于军工领域的。相当一部分失业人口,被招进了军中,著名的齐格菲防线,在此时完工。除此之外,武器、兵营、坦克、大炮… …数不胜数的军事化设施正在加紧建造。

从地狱升至天堂的民众,却并不知道这位狂人领袖,将把自己带向何方… …

500

恐怖与黑暗的化身:阿道夫·希特勒。是谁“制造”了恶魔?

未完待续

每周六连续更贴三篇

公众号同步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