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的国际地位
其实只要看几部外媒给郎朗拍的纪录片就一目了然。他是国际一流且颇受认可的艺术家。
至于有些人见到郎朗本能就黑,大家内心都各有理由,我就介绍一下郎朗的成长和家庭,资料都是公开的,只要想知道就是一个百度的事儿。
郎朗三岁开始练琴,父母常年陪在孩子左右,可以说形影不离,他爸从他最早到北京学琴时就辞了工作,专职陪读。郎朗的父亲曾经是文工团的二胡演奏师,自己没成名,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这不是我引申,你随便搜几个他在国内外媒体的采访,不管是央视、鲁豫、还是BBC,他都是这么说的。所以说朗朗是典型的那种中国“负面”教育法教出来的孩子,郎朗小时候对父亲是绝对服从,不听话就打骂,最严重的一次,据他俩回忆是打了一架,父亲以死相逼。场面非常不人文。
他爸接受BBC采访的时候,一身奢侈品LOGO,我记得围巾好象是buberry还是gucci之类的,操着一口东北话,斩钉截铁地说就是因为自己当不了音乐家,要让郎朗实现他的梦想,“土豪”范儿非常足,看片子觉得西方媒体也很为难,不知道怎么黑这么长大的天才,只能硬插入几张他爸穿军装的照片。
有些细节记不太清了,也懒得再去看一遍,说错了大家就自己去看。他14岁吧好像,在德国拿了第一个国际大奖,衬衣西裤都是北京市场批发的,紧张到本来都弹完了,又被观众的掌声叫回来自己安可了一首,以为是开音乐会呢。那次他爸在二楼看台哭得一塌糊涂,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终于有回报了。
那之后他有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在一流的院校跟着一流的老师学习,后来合作的乐团和机会也不错,市场也很认可。
郎朗不仅弹琴,还做生意,各种交往,上综艺什么的,在国内受舆论诟病,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讨论的老被黑,其实这恰恰说明市场可一点也不诟病他,那吃瓜群众为什么诟病他其实是多种因素作祟吧。
一方面是艺术家要不要跟钱挨得太近是个老生常谈。有人老喜欢拿君子固穷、艺术家不能铜臭的价值硬套,好像不清高不穷当不了艺术家一样,这个问题摇滚乐从业者已经回答过很多遍了,在此不赘述。其实他这一点在外国人很认可,觉得这才是天才,什么都玩儿转。
至于技艺方面,国内总喜欢跟李云迪比较我不知道为啥,技术好不好一个维度,其实艺术家最主要的区别是“风格”吧。西方主流对郎朗的评价是他调动感情的能力非常强,能用现代的方式将古典音乐传递给当下的听众,这是非常厉害的能力。
这两天热传的片段是他几年前的大师课,课上辅导了世界各地来的演奏者,他刚到美国时的恩师也在现场,说实话,总是盯着郎朗的表情,说明音乐是一点儿没听,只看脸了。
多说一点的话,其实郎朗才是典型的从普通家庭靠着努力一点点成功的例子,而他利用自己的天赋和资源做音乐教育的生意,推广古典音乐,没什么好指摘的。有人觉得他“不高雅”,觉得另外某些音乐家高雅,艺术造诣更高,我持保留态度。某些在国内艺文届形象高雅,但传记中秉持的历史观之狭隘的从业者,只是你们没看见而已。我就不点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