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党容易陷入唯生产力论的怪圈
这些年过去了,唯生产力论这个词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最近泛起的工业党好像又落入了这个怪圈。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盛行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当时,对“唯生产力论”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它认为社会发展只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只要单纯发展生产力,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问题,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已经尽显无疑。
工业党作为对中国工业技术落后的焦虑,发疯一样的发展工业实力,这个本质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个问题是,为什么是西方先爆发了工业革命,为什么从李鸿章张之洞开始中国就开始搞近代工业,那之后的袁世凯,蒋介石,张作霖,阎锡山,民族资本家无一不想实现中国工业的发展,为什么偏偏到了新中国时期才真正走上正轨,为什么在中国工业起步阶段,我们就和中国工业的最大输血方苏联闹翻了,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发展又是从何而来。
不去深究工业发展的环境背景和时代机遇,总是去执着于发展工业一味钻研技术,就好像是练功只管自己苦练,却不去讲究练内功,吐纳,是容易走火入魔的。工业的关键是有足够的市场和资金投入,从市场获取利润养活自己的设计工人队伍不断投入研发培训产业工人,然后不断的在产品进化迭代的过程中实现后来者的赶超。
本质来说,西方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是全球化市场形成之后,对商品生产的极度渴求,资金的充裕,而相对的人力不足,大规模的对机器生产投资,而正好英国的煤炭和铁矿又非常的浅,一下子一拍即合爆发了工业革命。没有英国构建的全球殖民体系构建的巨大的市场,没有英国从全球剥削来的金银,这个工业革命是很难开启的。
达尔文在世界各地发现各地物种差异而提出进化论,只有大英帝国的国际体系才能让他有这样的机会
德国和日本在发展工业的时候,都是首先保护了国内市场,德国是通过统一战争,在国内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而通过欧洲的平衡,保护了德国的海外市场,日本是通过明治维新开启了国内的统一市场,随后就是对韩国和中国的侵略来开启新的市场格局。德日的市场规模很快就跟旧的殖民帝国形成了冲突,后来的一战二战本质只是一个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德日战败之后,英法殖民体系瓦解,这些新的市场又变成了德日新的市场,他们的工业很快又上了一层楼。
印度在殖民地时代,不是没有工业,印度精英也知道工业的重要性,但是像塔塔这样的公司,本质是英国人容纳扶植起来的,缺乏自主性。印度国内的市场也只是英国工业品的倾销地,印度本土工业缺乏市场利润来产业升级,在殖民地体系下甚至连民族的棉纺织业和制盐业都被英国控制了,甘地当年独立运动的一大诉求就是恢复印度本土的棉纺织业和制盐业主权。
甘地纺纱的照片也成为了印度独立象征
印度当年建设了亚洲最大的铁路网,英国人一走了,立马就陷入了停滞。殖民地的印度的教育,英国人只会教经济法律或者最多让你做点理论物理数学,拿个诺贝尔奖,绝对不会教你理工科,印度独立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创办IIT,但是因为英国人埋下了的雷太多,以及内部的社会革命没有中国如此的彻底,印度即使全国都知道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是非常缓慢。
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应该说就开启了工业化的征程,但是面对西方的侵略,中国始终的经济主权不能得到保障。英国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大量的鸦片,西方工业品倾销进入中国市场,在这样的外国打压下,中国的企业很难去获取市场利润来发展自己,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经商又有大量的外国军队作为后盾,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举步维艰。后来甲午战争和庚子赔款之后,中国基本等于半殖民地,就只能自己工业被打压消灭了,中国的问题是大门关不上,而不是闭关锁国。甲午年间,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差距还不那么大,中国的定远镇远曾经是日本的噩梦,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工业已经拉开代差,本质就是中国日本的发展路子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保护了国家经济主权,能够从和西方的贸易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而这些利润就可以支持他们的产业升级,从铁甲舰时代到战斗机时代。
中国的工业要到了新中国建立,收回了国家的海关,恢复了经济主权金融主权才真正的慢慢得以恢复。随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消除了很多工业发展的障碍。在50年代的一五计划,很快中国的钢铁产量就达到了八百万吨,中国自己的万吨轮,汽车,飞机,战斗机,油田,导弹都开始取得进展,取得了西方几百年工业革命的成就,收复国家主权和社会改革之后的效果就是这么好。
而60年中苏闹翻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苏联想控制中国的金融和工业甚至国防,把中国变成苏联加盟共和国一样的地位,那些受够了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那一代革命志士,当然就拒绝了。虽然代价沉重,但是保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经济独立,让后来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道路,没有随后苏联解体一起崩溃的深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今天和美国的贸易战金融战本质也是一样。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大规模发展,本质上是因为在保护了自己主权的情况下融入了国际的贸易体系,在WTO体系下世界市场大规模的向中国打开了,中国积累的工业在廉价出口中获取了大量的资金,并通过这些资金大规模的投入产业升级和国家建设,这些年下来成绩斐然。现在我们需要在高端技术和西方比拼了,自然以前那套也会碰到问题了。
本质来说高新产业升级的本质还是一个,那就是在稳定的市场,稳定的产品,稳定利润,稳定的研发队伍之下,大规模的投入,从根子来说还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以及良好的国内国外市场,这方面其实从帝国主义时代的工业革命,和后来中国的工业革命改革开放本质都是一回事。今天和美国的经济竞争本质是关于全球的产业制高点,世界市场和金融力量的比拼,如果总是去纠结那点技术工业的问题,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