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全网爆款《寄生虫》,它凭什么?

作者|   钱老板

来源|   影探

今年的最佳韩影,公认的自然是奉俊昊的《寄生虫》。

豆瓣48万多人评价8.7分,没什么好说的。

500

在前不久的韩国青龙电影节上,《寄生虫》也毫不意外地卷走了大部分主要奖项。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最佳女配......

但,最佳剧本奖不是它。

而是颁给了一个新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

何方神圣,能从老虎嘴里抢下肉?

是一只鸟——

《蜂鸟》

500

如果说《寄生虫》像小说,层层推进,峰回路转的情节看得人欲罢不能。

那么,《蜂鸟》就像一篇淡雅隽永的散文。

好像什么都没讲,又好像把该讲的都讲了。

500

我没办法从这个故事里拎出一条主线来,因为它是一些杂七杂八的生活琐事拼贴而成。

有相恋,有抛弃,有情深,有疏离,有生,也有死。

但初中语文老师就已经常常告诉我们,散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者也。

在《蜂鸟》里,这个"神"的践行者是金恩熙。

一个不苟言笑的少女(下文要涉及剧透啦)。

500

故事的时间发生在1994年的晚夏,那年恩熙刚刚升入初二。

我后来想,初二这个点设置得就蛮有意思的。

没有初一的新奇与不安,也没有初三的紧张与忧伤。

就,挺平平无奇的。

像恩熙,也像与恩熙有关的一切。

几句话就概括完了——

恩熙家里是开年糕店的,生意不好不差。

她有一个哥哥,有一个姐姐,有一个同上汉文补习班的闺蜜,有一个男友。

都没有什么特别。

500

但。

这是拉远了的视角,外人看来的视角。

如果以恩熙的视角来看,却并非如此。

比如她的家庭。

姐姐是个不让人省心的。

白天旷课逃学,夜里跑出去和男友私会。

往往是疯到了半夜才回来,草草地眯上几个小时,趁着父亲还未起床又往外跑。

总得恩熙替她打掩护。

500

哥哥是个尖子生。

成绩优异,再加上是男孩,父母自然更偏爱一些。

恃才傲物的他,有时候一言不合就会对恩熙拳打脚踢。

500

剩下的那个不太叛逆,更谈不上优秀的恩熙,理所当然地就被晾在角落里慢慢积了灰。

和爸爸妈妈的对话往往就那么几句:嗯、哦、啊......

爸爸妈妈也没在意,只当女儿是天生的的内向害羞。

事情交代了,话说了就好了,不需要女儿回应什么。

于是恩熙也就变得愈发沉默了。

500

恩熙也不是没有抗争过,但是好像没有什么用。

有次被哥哥打了之后,她在饭桌上小声地嘟哝道:哥哥打我了。

父亲白了儿子一眼,母亲也忍不住皱眉道:不要总打架。

他们还以为恩熙所说的打,是指跟小孩子一样打打闹闹。

姐姐的眼神里倒是透露出懂了的意思,大概也是被打过。

但多半是自觉人微言轻,不说也罢。

毕竟,这仍旧是个父亲动筷前,谁都不能先吃的传统家庭。

父权思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就在那里。

500

500

本文截图字幕均源自橘里橘气字幕组


所以,慢慢地恩熙也就学乖了。

打就打吧,骂就骂吧,忍一忍,快点结束就好了。

她依旧是每天上学下学,回家,吃饭睡觉,从来不说什么地这么过着。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回家,生病了也是一个人住院出院。

500

换句话说,在她的感受中,这家里是无爱的。

但在恩熙心底,对于被爱,被理解是渴望的。

为什么总是一身素净的恩熙,喜欢背个扎眼的黄色书包?

我猜导演是故意的。

背包泄露的,是少女的隐秘心事。

500

所以恩熙的家里也总是阴暗暗的,外面则总是阳光明媚。

在家里找不到爱,只好在外面找。

乍看之下,她似乎是找到了,开心的时刻也很多——

和男孩手牵手走在洒满阳光的路上,他对她说:你的眼睛像小鹿。

和仰慕自己的学妹一起唱K,彩灯闪烁下,浪漫满屋。

和闺蜜天台交心,幻想着自己哪天死了,飘在空中看爸爸妈妈为自己哭。

500500

500

好在是,暗淡的岁月里,偶尔也会照进一束光。

比如补习班新来的老师金英智。

恩熙初见她的时候,并不知道她是老师。

只是看到瘦削的她倚在窗前闷声抽着烟,心事重重的样子,看起来很忧郁也很神秘。

后来知道她是老师后,就更觉亲近。

抽烟、总是着衬衣、不官腔、不做势......

这些和一般老师不太一样的行为在恩熙眼里,某种程度上会被理解成反叛和自由。

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些气质总是敏感且向往的,更何况是长期被压抑的恩熙。

500

金英智老师也没让恩熙失望。

不同于别的老师只管教学,她会主动和恩熙说话,给她泡乌龙茶,尊重她的兴趣。

她也是整部电影里唯一一个愿意认真倾听恩熙的困惑,并试图作答的人。

她会告诉恩熙:不管是谁打你,你一定要去抗争。

这大概是恩熙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500

500

后来,老师突然被补习班辞退。

被告知了错误时间的恩熙,错过了和老师见告别的机会。

她在补习班大闹。

被骂的人一脸懵逼,大概是心里想着:老师那么多,再找个不就好了?

结果当然是恩熙回到家后被罚。

都说青春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这句话放在恩熙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老师的消失让她觉得弄丢了全世界,但在别人看来,她好像只不过是突然发了神经。

500

还有一例更为明显。

之前恩熙的脖子上长了瘤,说是动了手术后有可能面瘫,有可能留疤。

恩熙慌了神,又是录纪念磁带给男友,又是抱住老师表明心迹"我喜欢您"。

可等她病愈后回到家,厨房的窗帘依然兀自翻飞,家里还是空无一人。

所有的不安与敏感,都好像只发生在她的世界里。

而外面的那个世界,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好像一直就这么平静。

500

金英智老师懂这些,所以她才和恩熙那么投缘。

电影其实并没有明确交代她的背景,但大抵可以猜到。

上课第一天,她自我介绍道:我是一名休学了很久的大学生。

再结合着老师桌上的那一排政治书籍,以及韩国80年代的历史。

不难得出答案——

她是被时代辜负过的人,或许被辜负了理想,或许被辜负了时光,或许两者都有。

而恩熙也是被辜负的可怜人。

500

但,恩熙的被辜负又不仅仅是家庭的冷漠这么简单。

导演并无意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而是尽量去充实去还原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家庭。

比如,当得知女儿有可能脸上留疤的时候,一向冷漠的父亲竟然在医院嚎啕大哭。

回到家后,却又在饭桌上侃侃而谈:不用担心,医生话都是骗人的,鬼才信!

恩熙望着父亲,一脸茫然。

500

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类似经历。

平时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在你半夜发高烧后二话不说背着你就往医院跑。

平时凛然正气的父亲,为了你的学业或者事业第一次低声下气去求人。

我就认识一个特别喜欢喝酒的父亲,醉了就经常对儿子拳打脚踢,儿子是能往外跑绝不呆在家里,能在外呆多久就呆多久。

后来有次儿子去游泳,突然在湖中间脚抽了筋,喊了一声爸,就沉下去了。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因为我当时就站在他爸旁边,我只是觉得,在我听到那一声"爸"的同时,他爸就跳下去了。

那个游泳速度,让我瞬间觉得我学的游泳就是个屁。

你说他爸不爱他吗?好像也不能这么说。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500

500


而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母亲,又何尝不是怀着自己的心事。

500

还记得吗?

我在一开始的时候说,恩熙是这篇散文的"神"的践行者。

她所代表的自然是青春。

那种青春期特有的,自觉无人理解,满腹心事却无处诉说的郁闷,在恩熙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500

但这片子讲的却不仅仅是青春而已。

准确点说,不单是讲青春里的顾影自怜而已。

它还讲了女性、家庭、时代。

导演用的方式也很自然,不硬塞,而是通过诸多生活细节和留白来让观众自行脑补。

父亲的突然崩溃,母亲的不与人说,老师的谜之忧郁......

这些内容放在一起不仅没有互相冲突,反倒是相得益彰。

500

也正是这些,让影片拔高了一个层次。

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与此相辅相成,很克制,也很冷静。

就算有些喧嚣煽情的时刻,也被导演给强行切出了情绪。

比如,当恩熙在电视上看到大桥坍塌的新闻时,一想到姐姐经常坐公交经过大桥,瞬间就慌了神。

她疯了似地跑下楼,哭着让父亲赶紧打电话给姐姐确认是否平安无事。

导演却突然做了个无声处理。

镜头切到窗外,静静地看着恩熙在窗内哭着打电话。

500

我想她大概不懂为何被辜负,所以她只能告诉恩熙:这世上有许多不可理喻的事。

就像她自己的意外死亡。

1994年,韩国圣水大桥突然坍塌,6辆汽车从桥上坠落,导致32人死亡,17人重伤。

金英智就在这32人之列。

看起来有些刻意的情节安排,却也是让这个青春故事戛然而止的绝佳隐喻。

谁能猜到呢?

恩熙昨天才收到她的信。

与老师的相遇,就像是一场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500

500

而恩熙的家庭又何尝不是如此。

前一晚上还吵得不可开交,父亲推了母亲,母亲抄起手边的台灯对着父亲就抡了下去。

结果第二天早上,两人就和好如初,一起看着电视哈哈大笑。

仿佛相安无事,那场吵架便从未发生过。

真是这样吗?我不觉得。

就像《蓝色大门》里男主说的那样:

就算整个夏天只是跑来跑去,也总是会留下点什么吧。

这之后,有天恩熙趴在地板上发呆,瞥见沙发下好像有什么东西。

拿抓痒的杆子扒拉出来,发现是之前台灯的残片,于是又想起那天父母吵架时的境况。

500

那些青春,家庭,时代的印记并不是消失了,只是藏起来了。

藏在了乌龙茶的味道里,藏在了破碎的台灯里,藏在了那些暗淡的时刻与幽微的光亮里。

那些印记就是你。

点击「影探」阅读原文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