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他幼时被父母虐待,没钱读书,后逆袭为国宝级插画大师

最近看到一幅讲述琴童生活的漫画,特别扎心。

一个小孩被大人逼着去拉琴。

500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天,这娃好惨”,大概从小学琴的都是人间小苦瓜吧。

500

与此同时,大人们却一个个翘着脚在沙发上,只等着欣赏音乐,然而...

500

一曲未了,小孩儿没事了,反而围坐一圈的大叔大婶们哭红了眼睛。

看过这则国外漫画,笑完又觉得心里堵得慌,总之人生就是苦啊,小孩是吃尽了成长的苦,大人们是吃尽了生活的苦。

这就是大师之作。三幅画,一个字儿也没有,却让人觉得装满了故事。

作者是个法国老头儿,叫桑贝,世界级插画大师。

500

图为桑贝

他画的童年要么呈现出人生百味,心酸中透着温暖;要么呢,角度非常独特,极具个性。

比如这幅。

500

(你们的老爸和我不得不出去一趟,答应我,要凶一点。)

回忆一下,我们成长过程中大人在离开家说的话是什么?“你要听话,要乖一点啊,回来给你带好吃的……”可是瞧瞧人家狗子一家多牛,直接就是:要凶一点!

但转念一想,似乎也很有道理。父母的第一职责不就是保护孩子吗?你都不在他身边了,当然应该让孩子”凶”一点,勇敢地保护自己才对啊。

所以在生存这个问题上,动物比人聪明,他们本能地知道勇敢比听话重要。

很多时候,看桑贝画的童年比读书的收获还大。因为,他总能给你一双新的眼睛去看日常,帮你发现最真实的一面。

500

此外,他还说过一句挺吓人的话。

记者问他,如果可以重来,希望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子?

桑贝说:“可能您会觉得可笑!我想我希望拥有逼我去弹琴、逼我去学一堆通常而言让孩子们深恶痛绝的东西……的父母。”

妈呀,咱也是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了,瞎说什么大实话啊?关于“要不要逼孩子学习”,中国家长能吵上个三天三夜。

按道理说,学习最重的是兴趣和自觉性,靠外力去逼不是长远之计。

可是你一扭脸儿,看到自家的娃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打游戏,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那说得都是别人家的娃。有几个小孩儿天生就能兴趣浓厚到自律?

就连著名钢琴家傅聪都悔恨自己小时候太贪玩,浪费时间,没有打下一个好的根基。所以道理归道理,最后大家还是觉得非逼孩子一把不可。

可难就难在,尺度大了娃会逆反,玩坏了亲子关系不值得。再说,现在的社会风气对父母很不友好。虽然我们小时候老挨打,可是轮到自个当了爸妈风水说变就变了。别说打孩子了,多说两句都是冷暴力,还有各种民间心理学家动不动就拿原生家庭吓唬我们。

如今的年轻人都会这一手,就是不管自己有点什么毛病,先控诉原生家庭就对了。和孩子比起来,现在的家长才是弱势群体,你都弱势了还怎么逼他!

所以说人生真的很无奈,就算你知道了所有的道理,结果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再看看桑贝的童年,我就更迷惑了。他明明就是一个样板,完全没有人逼,属于放养成功的典型案例,可本人却说什么,期望父母来逼他!是不是精神分裂?

500

(算术0分……地理0分……法语0分……历史0分……咦,这里居然有个二十分!这是什么?捐款二十法郎!!)

2

这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桑贝是个苦孩子,从小被贫穷和怨恨包围。上学没有课本,还要打工养家,更糟的是有一个暴脾气的妈。

他的母亲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来,过来,让我赏你一巴掌,墙会赏你另一巴掌。”

“她的耳光扇得那么用力,我的头撞到墙上,就像一共吃了两记耳光一样……”

500

(我仔细数了,我才教训了六个,哪两个在演戏?)

这种家庭环境,孩子健康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得到像样的教育了。

桑贝喜欢画画,可十二岁才开始学画,而且没有人教,完全靠自学,以至于走了许多弯路。他也特别迷音乐,经常花几小时敲打一个箱子或鞋盒子,琢磨打击乐中的音色。

买不起乐器,他咋学呢?你猜都猜不到——自行车!

就在送货的路上,桑贝用自行车模仿乐器的声音。刹三次前轮,可以模拟出三个小号的高音,只要把鞋底伸进自行车辐条里就可以得到有动感的节奏。

桑贝下巴上有个疤,就是有一次上演“自行车变奏曲”给磕出来的,都被磕破相了还说:“你自然而然就会从喜欢的人或事情上学到东西,这很美妙。”

难怪呢,人要有这种劲头,没有折腾不成的事儿吧。

所以十二岁才学画画,没有人教,零起点,走了不少弯路,结果却是早早的成材了。二十岁不到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作品,后来为《纽约客》创作封面,作品风靡全球。

500

所以说,决定人命运的第一因素不是家里有矿,而是孩子心里有矿。

父母在背后使劲推,短期内是可以让孩子多走几步,但是成长的道路是漫长的,归根到底还是内驱力决定了一个人。

像桑贝这样极具天赋的孩子,就是不须“扬鞭自奋蹄”,根本就不用父母逼啊,可是,他为什么还要说想要逼他学习的父母呢?

 其实桑贝渴望的是关注。

像野草一样独自长大的他,极端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即使是令人深恶疼绝的逼迫,这种让常人感到苦涩的童年,在他看来是甜的。

就好比,渴极了的人,海水也想喝。

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第一是内在动力,第二是父母的关注。我们想要孩子成材,不管你是佛系放养还严格要求的鸡娃型,都必须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所以“我希望父母逼我学那些令人深恶痛绝的东西”这话能不能当真,您心里有数了吗?

3

那么,当父母的就默默关注用心陪伴,咱家娃就能自动生成内在驱动力吗?我觉得也不是。

桑贝的内在驱动力和残酷的现实生活,孤立无援的童年分不开。表面上看,虽然没有父母逼他,但他身后有个叫生活的怪兽在日夜追赶,再加上天生的兴趣,这两样东西形成了他强大的内驱力。

500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确实是一个世纪大难题。就拿看书这事,我也在绞尽脑汁,如何让自家娃多看点书。

我女儿是哈里波特迷,她特别羡慕去过英国的同学。

今年国庆假期,朋友圈里有人带娃在英国玩。天天晒城堡,国王车站的9又3/4站台,带翅膀的金色飞贼,会移动的楼梯……

女儿问我:“妈妈,你怎么不带我去英国看哈里波特,为什么阿姨一家都去了好几次了?”

“因为阿姨是伦敦大学的访问学者,妈妈不是。但是你好好学英语,妈妈努力工作,咱们也能去英国玩。”

“你每天读一本英文绘本,等你读完了100本,我们就能去英国玩了,好不好?”

她听了非常高兴,读完一本就给自己划一个勾,觉得离英国近了一小点儿。

所以,与其我们生拉硬拽逼着孩子往前赶,不如让现实生活来催他奋进,有意识地给孩子制造一点缺失感,就是培养内驱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不能让孩子一出生就在罗马,也不曾带她见什么大世面,但是恰好就是不那么光鲜靓丽的人生在催促孩子们努力成长。

一出生就在罗马的人并不稀罕罗马,只有那些风尘仆仆的异乡人才会把罗马当作自己的梦想。

如果我们什么都有了,那孩子还有什么动力去争取美好的未来呢?除了天价学区房和牛校之外,别忘了还有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的名字就叫“平凡的生活”。

作者:口袋,精英说专栏作者,曾为《北京晚报》教育版作者,公众号“老虎来喝下午茶了”。豆瓣亲子专栏“老虎来喝下午茶”,曾获豆瓣小雅奖。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