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条约,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关键基石 ——驳“香港回归奠定了最重要一块基石”
租借条约,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关键基石
——驳“毛泽东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最重要一块基石”
杨瑞华
此文称——72年联大把香港从殖名单中删除,“剩下的只是回归时间和方式问题——这不符合事实!
毛泽东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最重要一块基石,但不是关键基石。
关键基石是——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租借条约。所以,中国政府收回香港,于法有据——这是常理。
根据海牙国际和会1899年7月29日制定、1907年10月18日修改的海牙第四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规定,殖民地是指被无理侵占地区,完全丧失主权。
而香港,却是依条约租借。
清政府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再次战败,这次又被迫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统治,而在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条约,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1997年6月30日期满。
正因此:
中国在回归联合国后的第二年,即1972年3月8日,通过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香港、澳门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殖民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区的名单之内。
正是有了这块条约法理证据基石,72年在联大才有可能香港在殖民地名单中删除——否则不可能。
1. 正因此,即使72年中国没申请删除,改革开放后申请删除也行。
改革开放,中国是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学习,这时中国国际政治环境比72年要好得多,所以更容易申请删除。
2. 即使不删除,中国政府亮出条约,也能收回——符合国际法。
弱国无外交,虽然按照条约英国只拥有对香港99年的统治权,但实际上香港能够回归祖国大陆,依靠的是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葡萄牙早在1986年就主动与中国接触,希望将澳门归还中国,并且在1999年,终于将澳门归还了中国,葡萄牙为何不像英国一样百般阻挠自澳门脱离自己的统治,而是主动将澳门归还中国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在与英国的谈判中,表现得十分出色:
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 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表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当撒切尔夫人态度强硬的表示不可接受时,邓小平表示:中国人虽然穷点,但打仗都是不怕死的。
正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不像晚清那样了,英国人也不敢冒险与中国开战。
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政府,通过两年多22轮的谈判,最终通过一国两制的方案,使香港回归了中国。
[附原文]
毛泽东为香港回归奠定了最重要一块基石
后沙月光
香港,以前通过影视,书籍,报刊,我们会觉得那是一个繁荣,稳定,法治,理性,年青人只要努力,总会出人头地的现代化都市。
今天呢?
繁荣,经济上,自2008年美债危机以来,出现了首度负增长。
稳定,看看那些疲于奔命又饱受攻击的警察们。
法治,一言难尽,暴徒抓来就放,你会觉得是个笑话。
理性,是指在光天化日纵火烧人,还有人在推特叫好吗?
年青人努力,是的,他们在很努力地毁掉自己的家园。
22年前,香港回归祖国,当时人们很难想象香竟然会混乱到这种程度。
人们也在反思,香港是否得到了太多的溺爱?回归后,尤其是一些年青人迷失了自我,认贼作父而浑然不知。斗争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教育,舆论,司法等等。
1997香港回归,本身就是斗争的结果。
关于斗争,人们一般会认为是中英谈判,或更早一些时候,小平同志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斩钉截铁地表明“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的立场,英国才死了心,只能在政权移交谈判过程中尽量捞取最后的好处。
其实这场斗争,早在1960年就已经展开,并且中国不是跟英国一家在斗争,还有美国,苏联,葡萄牙。
香港回归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这些表述以前耳熟能详,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然而,请注意:“香港回归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为了这句话与美苏英葡至少斗争了十年。
2017年7月21日,新华社发布的《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中就明确规范:
不得将回归前的香港、澳门称为“殖民地”,可说“受殖民统治”。
这是新增的内容,说明国家在加强对”港毒“的防范力度,认识到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斗争的伟大意义。
“香港回归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大家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但对于一位伟大而敏锐的政治家来说,这种表述一旦变成国际共识,就事关香港的前途。
为回归而斗争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和澳门迟早是要回归中国的,英葡两国却还抱着某种幻想,尤其是英国,不会轻易死心。哪怕是放弃殖民统治,它也会折腾”独立“问题,换一种方式控制香港。
1960年,苏联却给英国带来了这种可能性。
1960年赫鲁晓夫在第15届联大举起皮鞋的著名照片。
就是在这届联大,苏联带领43个亚洲国家提出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草案,并得到了通过。
接着联合国成立了一个机构--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美国苏联英国印度等24国为成员,该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纳入了《宣言》名单之中。
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宣言》将给港澳回归带来不可预测的复杂性。,如何反对《宣言》将港澳纳入名单?则是非常微妙的斗争。
一,中国向来坚定支持被帝国主义殖民的国家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所以不能直接反对《宣言》。
二,如何说服多数国家同意修改名单,将港澳剔除出名单?
如果承认《宣言》名单,就意味着一旦英葡结束殖民统治,香港和澳门就有了”独立“可能性,它们甚至可以提早结束殖民统治,既占据了道德高地,又能换种方式继续变相殖民。
为什么现在关于这方面的斗争信息很少?因为中国当时还没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如果一味强势反对,不但无法站在联合国舞台斗争,而且很可能给美英提了醒(提早让港澳“独立”)。
因此在没有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中国只是蓄力待发,做好团结工作(为将来拉票)。
本来最应当站出来反对将港澳纳入名单的是国民党当局,老蒋自己不动,有什么办法?老蒋有没有意识到这隐患都不一定。
苏联起初并不是刻意要将港澳列入《宣言》名单,它是想扮演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后,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毛泽东,周恩来在这一问题上,蓄力将近十年,主要是做好外交工作,争取更多国家支持,待时机成熟,一举而定。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12月,马上要求加入“非殖民特别委员会”,并得到支持。
1972年初,毛泽东,周恩来趁热打铁,指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尽早行动,将港澳两地剔除出名单。
1972年3月4日,中国代表团出手,驻联合国副代表张永宽在会议上发言,要求将印度赶出非殖民特别委员会,因为它在南亚搞扩张,中国还批驳了苏联的语言攻击(1972年3月5日《人民日报》)。
赶走印度,中国理直气壮,它对南亚小国干的不就是变相殖民勾当吗?同时,我们也避免了给人专门是为了名单问题而来的错觉,只好委屈印度了,反正也赶不走。
1972年3月8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正式致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萨利姆,明确宣布:“香港、澳门是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结果。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殖民地’范畴。因此,不应列入反殖宣言中适用的殖民地地区的名单之内。”
6月15日特别委员会通过决议,向联大建议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这离不开委员会主席,坦桑尼亚政治家萨利姆的大力支持,坦桑尼亚跟中国是什么关系?亲密朋友。
2019年9月17日,中国最高领导人签署主席令,授予萨利姆先生“友谊勋章”,中国人不会忘记这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帮助过我们的好朋友。
特别委员会这一关顺利通过后,毛泽东,周恩来部署的斗争重点放在了联合国大会上,因为名单必须得到联大确认。得到的支持者越多,票数自然越多。同样,不希望《宣言》名单被修改的苏联,美国,英国也在私下运作,尤其是美英两国。
11月8日,联合国大会对港澳问题进行表决:
支持删除的:99票
反对删除的:5票。
其它都是弃权。
中国大获全胜,反对的5票是:美国,英国,法国,南非,葡萄牙。
这就从国际法理上确认了中国对港澳地区的主权,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石。
从此,任何国家都无权再到联合国讨论港澳问题,剩下的只是回归时间和方式问题,毛泽东主席当时已79岁,周恩来总理是74岁,只能留待后人来解决剩下的问题。
如果当时不是如此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1971进非殖民特别委员会,1972年便修改名单),这事拖下会非常麻烦,英国可以拿着联合国名单来跟你折腾。
1972年12月14日,英国还不死心,致函给联合国秘书长,说名单修改的决议不影响香港的殖民地法律地位,但没人搭理它。
将香港和澳门从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名单删除,为后来中英交涉解决香港回归问题,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依据和法理依据,英国再怎么胡搅蛮缠都是徒劳的。
所以才有了“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这句话,因为主权归属问题毛泽东那一代领导人已经解决了。什么叫远见卓识?这就是。
1974年5月,英国首相希思访问北京,其实他这时已经不是首相,3月份刚刚下台,但毛泽东主席还是以首相规格会见了他(现在一些文章谈及第一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作用,都喜欢围绕这次会面来写,显然不知道斗争的焦点在哪里?)。
双方也谈到了香港问题,毛主席说:我们现在不谈,到时候怎么办,再商量吧,这是年青人的事情。
会见希思首相后,两位领导人的握手留影。
毛泽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就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
最大障碍解决后,英国再也折腾不起来,主权归属已毫无疑问,英国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治权平稳移交给中国,留些暗桩,确保自身最大利益。
希思从北京回到伦敦,也让英国政府放心了,中国不准备使用武力提早解决这一个问题,但也绝不允许拖到1997之后。
后来的谈判是另一场斗争,就是中英两国的事,其它任何国家都不容置喙。
美国或许后悔,1972年为什么不死命拦着,不让名单修改?现在搞得只能折腾国内法案去干涉中国事务,活生生把“民主,人权”演成一场闹剧。
由于香港地位的特殊性,斗争还会持续。
无论美国如何上窜下跳,明枪暗箭,这场斗争的胜利者必定是中国。
美国陷入越深,受到的反作用力越大,一来,它高估了自己和走狗的能力,二来,低估了中国人民捍卫尊严和利益的决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