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一场与火的较量
南方的冬天,是热气氤氲的锅物料理,最服帖的,当属一个字“煲”。
啥是煲?就是北方人喊的 “砂锅”,在广东则称“煲”或“瓦钵”,“煲”字亦为粤地人所创。
广东人对炊具情有独钟,“广州陶家,皆作上锅,烧熟,以上油之,其洁净则愈于铁器,尤宜煮药。”从唐代起,老广们就开始用煲来煮食、熬药、煲汤了,将“煲”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正是“辛苦揾来,自在食”。
这种用化学性较好的黏土或陶土为材料烧制的炊具,坚硬厚重、耐酸耐碱、受热均匀,可使食物熟透的同时充分入味,还能隔绝异味儿,保持食物的原味,并且在寒冷的季节里仍能保持菜的最佳温度。
令人销魂的啫啫煲
啫啫煲,就是把新鲜的食材直接放进烧热的砂煲里炒制,可以叫煲仔菜。葱姜蒜和各种酱汁爆香,出锅淋少许黄酒爆燃,“啫啫”二字,是烹饪的时候发出的滋滋声。
砂锅的储热功能瞬间将食材表面烹熟,快速锁住水分,以达到脆嫩的口感,食材在高温下逼出油脂,焕发鲜活生命力。
烹制啫啫煲的关键在于火候,为保持食材的新鲜生嫩,厨师不仅要精准掌控热锅下菜的时间,还要根据餐桌与灶炉的距离,准确把握火候和“抄煲“的时机,从起锅到上菜,滋声未歇,食物的烹饪仍在继续。
开盖的瞬间,烟雾从中泵开,做了一次“天然的脸部汗蒸”,随机是浓烈的香气,这时筷子已经忍不住要伸进去搅拌了。
搅拌,让部分金黄酥脆和香葱点缀可以快速相融,上下熟透,均匀酱汁,挖一勺轻轻吹气,舌尖翻滚的爽快,是最佳的赏味时刻。
从传统黄鳝煲,到各类的海鲜贝类、禽类畜类,甚至是水果冰淇淋,啫啫煲的包容心可真大。以啫啫的方式料理像木瓜之类的水果,既不破坏营养和纤维,还能在寒冷中暖胃。
对于不喜欢青菜的吃货,加上虾酱爆香的蔬菜一改寡淡的滋味,大快朵颐。更不用说走到哪里都可见的煲仔饭,豆豉排骨、腊肠腊肉、滑鸡、黄鳝是传统的食材,而最珍贵的,其实是煲底烧出的那层金黄的锅巴,烧的焦脆,很多食客就冲着这层锅巴去。
煲汤,谁敢说自己不会
一碗暗红发亮的瓦罐,冒着白气,飘着浓香,招牌上明火例汤、老火靓汤,明火数小时沸滚,2-4小时熬煮出食材的精华。
吃饭不可无汤,是广东人的饮食习惯,之所以喜欢喝汤,自然与气候相关,湿热的天气,汤水有滋补的功效。
食材之间讲究协调与平衡,煲汤必须先了解其特质,再按四季时令和人体所需,烹出膳食精华。
鸡肉配板栗、老鸭配竹荪、牛肉配番茄、羊肉配白萝卜、排骨配莲藕,加黄豆会提高浓香味。
天气渐寒,汤品以温热滋补为主,加少许沙参、当归、淮山、枸杞之类的中药食材,还可以加些火腿,火腿腌制发酵的味道和油脂融入使汤味更浓更香。
煲汤也并不是食材越多越好,相反,单一的主食材搭配相应的副食材,煲出来的汤味道才更加醇正。
连皮带肉的羊腩煲
羊肉补而不燥,绝不是北方地区的专属菜,嘴刁的广东人可以不涮羊肉、不煮火锅,不撸烤串,但却不能离开羊腩煲。
膻味要被扼杀在煲之前,冷水浸洗几遍,飞水后快速姜片翻炒,等水分烘干呈现焦黄后捞出。
与其他羊肉煲不同,一碗羊腩能做出20种做法,比如用马蹄、青皮竹蔗、腐乳佐料小火焖熟,青皮的竹蔗才有清热之功效,腐乳适合焖酱,还可以祛膻。
带皮的羊肉吃着往往更过瘾,韧度适中而又胶质满满,瓦煲聚火,焖煮的羊肉更容易入味。
冬日,一块连皮带肉夹脂的焦糖色羊肉,淋在白米饭上溢出幸福的滋味。
煲一碗好粥,闻香即可知
什么样的粥是一碗好粥,由腔入喉落到肚里,稠滑软绵,踏实且舒坦。
一碗顺德生滚粥,预先煮好的白粥加新鲜肉料滚煮而成,就像以米为底的火锅,文火烧至滚开,水气泡从锅底此起彼,米水相融。
一道爆花软绵绵的粥,粥底稠滑略糊口,行话叫爆花。是用猛火把米煮开花再转小火熬足两小时到爆花。
汤勺得不断地在锅里搅动,怕会糊锅底。食材不局限,肉类切成薄片,直接放入,翻滚三五分钟,猪肝粥、鸡肉粥、鱼片粥、皮蛋粥,在滚开的米粥里各有各味,捞出米香四溢。
粥是否粘稠,闻香即可知,食材是否新鲜,入嘴便可得。
与顺德粥不同,潮汕粥水米比例适中,虽黏但不稠,米是米,水是水,米粒是成型的,粒粒分明,行话叫开花。煮的时候全程急火,不盖盖子,出锅速度也更快。由于潮汕地区近海,以“鲜”为主。
行家煮粥也看米,粳米支链淀粉含量高,粘性也比较高,煮粥口感更绵稠,籼米直链淀粉含量高,油性足,口感更爽滑。
这样想,为什么打电话聊很久要叫“煲电话粥”,原来竟是因为煮粥的时间。
与夜宵的距离之差一份鸭脚煲
喜欢螺狮粉的人,也一定爱鸭脚煲,这种将鸭脚油炸后放进熬煮过的田螺汤里炖煮的风味,让人无法say no。
别说广东了,另一边的广西,相比拥有独特口味的榴莲、臭豆腐、豆汁,螺蛳的味道,是不管你走在柳州哪条街,都能闻到的香味。
和螺蛳粉一样,熬制打底的高汤是制作田螺鸭脚煲的重要一环。将新鲜的沙骨、筒骨和姜酒一起入锅文火慢熬8-12个小时。
田螺夹去尾部后,放进加少量食盐的清水中吐净河泥,洗净后捞出入锅加盐炒干。鸭脚要先用清水浸泡两个小时,沥干后再入热油中反复炸至金黄色,捞出放凉与炒好的田螺、高汤一起煲制。
十几味配料加螺蛳炒香,再加熬制好的高汤和秘制鸭脚卤水,放入炸好的鸭脚和配菜,这样的味道,条件反射地留下口水。
一份鸭脚煲,鸭脚软糯不乏嚼劲,轻轻嗦动,皮与肉之间,肉与骨之间都是精髓。撇开辣椒油的汤最为致命,加入了酸笋的汤,酸酸辣辣带着甜的口味,而豆腐条、芋头和腐竹作为配菜,吸收了汤汁完全不逊色。
自“煲”字出现,至今1100多年,“煲”字形成的新词,如电饭煲一样,深入人心。
旅居、求学西方国家的中国人,虽有面包、土豆获取足够的能量,断了米饭的米饭的中国胃,可比人更要先行一步思念那那颗颗分明,粒粒晶莹的大米的味道。
一碗白米饭的简单,足以让妈妈旅行团们从另外一个国度日本背着电饭煲回来。
没错,最初想到用电当热源做米饭的就是日本人,给装有米和水的木桶两端安装电极,利用水的导电性煮饭。当然这种方式正如人类妄想登上月球,坐上绑着自制火箭的椅子,手举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筝的力量飞起。
理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1945年,日本三菱公司发明了家用电饭煲,但是技术并不成熟,就是一种用电取代火加热的锅,需要人工时刻看守。
直到1956年,日本东芝公司用“双锅间接烹饪”的方式,实现了自动煮饭的功能。这种构造,类似隔水炖煮,锅有内外两层,外锅放水,内锅即米加水,给外锅通电,加热内锅,当温度上升到100时,自动弹开断电,余温可以将米饭煮熟。
安全便利加上强势宣传,电饭煲,就是从那样一碗柴火饭走到今天的地位,每一粒米饭在锅胆中被充分感知、加热、煮制,治愈的米饭也能让平凡的日子多了一些温存。
再说那些煲字俗语,【沙煲兄弟】指的是患难兄弟,【同煲同捞】就是一起混,同甘共苦,【煲熄粥】就是枉费心机,看看早期香港影视的片名也能略知一二。
“煲”作为炊具,与餐具为一体,一菜一锅,中国菜肴的色、香、味、形、器的文化内涵,在煲中完全的展现,不仅实用,更其特有的格调融入广东人的日常生活,成为饮食文化重要的part。
对了,另外还有一道特别熟悉的重庆鸡公煲,竟是一个叫张重庆的莆田人发明的上海菜。
互动
来聊聊你喜欢的煲吧
最近煲了什么
文/编丨岛。
图片 | 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