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13)

500

透支世界的游戏: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

目录

金银大战 丨 血腥一战 丨 风云二战 丨 美苏冷战 丨 透支世界 丨 次贷危机 丨 尾声

二、血腥一战

23

一战开打以前,美国的经济,主要还需依赖外债,它的主要债权国,还是那个自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三年的坐山观虎斗,美利坚找到了自己最大的买家。战争的毁灭性,使得美国的物资成了老牌帝国主义每日的刚需。接着,广阔的市场,带来高效的生产。而与一片废墟的欧洲大陆截然相反的是,安宁的环境下,这里的工厂开足了马力、这里的工人正挥汗如雨… ...

一笔笔巨额的信贷流入到了欧洲,一批批海量的订单回流到美国。协约国没钱,美国借钱,但到头来,这些钱却又反向促进了美国本土的工业发展。三年坐山观虎斗,昔日依赖外债生存的美利坚合众国,就这样借着欧洲人的内斗,做起了欧洲人的债主。

就在外部市场强烈的刺激下,大笔资金流入到了美国的工业体系中,这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其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一个良性的循环正在建成。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正在蠢蠢欲动。

建立在所有这些先决条件之上——1917年4月6日,历经了三年艰苦的战斗,欧洲的交战国双方,早已是筋疲力竭。但那远在大洋之外、冉冉升起的美利坚,却早已成为全世界生产力最强的国度。除此之外,不论从人口、从经济,还是从军事力量来说,面对战场的一片废墟,这繁荣而年轻的国度,都无疑已是充满了自信。

带着这副自信,他们正式对德宣战。紧接着,200万士兵横跨大洋,直抵战场。值得注意的是,与之一同抵达欧洲的,还有10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以及一句所谓“用民主拯救世界”的、带着浓重意识形态的口号。

随着大批美国士兵的压境,失去了强大盟友——俄罗斯的协约国,终于再次恢复了元气。在随后的战争中,凶悍的德军节节败退。1918年春,德军以自身最强兵力,发动的所谓“米夏埃尔行动”和“利斯攻势”先后遭到失败,英勇善战的日耳曼将军鲁道夫清楚地知道,战争进行到这个份儿上,此时的他们,早已沦为强弩之末。

接着,便是协约国反击的时刻。

只听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将军一声令下,7月18日,法军以及8个美军师于马恩河一带,突然大开杀戒。8月,屠杀继续,亚眠地区,英法联军火力全开,直指敌人心脏,10万德军将瞬间化为骸骨,而英法联军的死亡人数,却仅是对方的不到一半。

节节的败退,严重地打击着士兵的士气。愈加低落的士气,则又愈加将那胜利推向更远的地方。长年的消耗战,使得德意志帝国在财力、军力、人力等方面,全都处在了绝对的下风。惊天的逆转,已成为奢望。所有人都清楚的是,如此这般继续下去,留给他们的只有毁灭。

就这样,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东北部的贡比涅,在一个叫做森林雷道的车站中、一节属于福煦将军所有的火车车厢内,这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终于在重重围困之中,放下了手中的屠刀。英国人在欢呼。法国人在欢呼。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在欢呼。

那一刻,一颗意识形态的种子,便已悄然在西方人的思想世界里,扎下了根。在这被称作“光荣战争”的绞肉机停止运转的时候,人们终于开始越发相信——面对危局,所谓的“西式民主”,真的能够“拯救世界。”围绕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的核心,全世界天真的人们,展开了无尽的想象,创造了无数的理论。

讽刺的是,对于务实的威尔逊总统那句冷冰冰的话,却鲜有人再次提起。

“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

问题讲得非常透彻——所谓的“民主”,不过一场利益的竞逐。

仅此而已… …

500

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

24.

利益——没错,全都是利益。

烈火烧尽。残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将整个欧洲,化为一座巨型的坟场。

国虽大,好战必亡。历经四年毁灭性的消耗,所有那些身处战争漩涡中的国家,不论曾富强与否、不论战胜与否——它们全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即便是那昔日当仁不让的世界霸主、那工业文明的摇篮大英帝国——到战争结束后的1920年,其国库内,所剩黄金储备数量,仅区区1.17亿英镑(约6亿美元)而已。而至于其英镑购买力,此刻,则更是下降到仅有战前的三分之一。

至于那个新兴崛起的德意志帝国——1919年1月18日,一场用以清算战争结果的大会——“巴黎和会”,在奢华的凡尔赛宫正式拉开帷幕。

而在这场会议上,所有的战败国均被排除在外。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这会议的属性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没有什么掩饰、没有什么伪装,被称为“普遍利益交战国”的五个会议操纵者,英、法、美、日、意,用实际行动昭告着世人——正如19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讲的那样,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一切的纽带,都不过只是那永远的利益。

所有人的利益汇集一处,1920年1月10日,一部著名的战后清算条约正式生效。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意志,必须立即将其领土的八分之一和人口的十分之一相继割让于协约国成员,同时,它还必须向对方奉上一笔高达200亿金马克的巨额资金,作为其对战争赔款的首付。

除此之外,在更早的时候,作为惩罚,美国人还没收了德国军队所有的舰船。据说,那是一笔价值不菲的资产,其估值甚至是美国参战以来所有花费的数倍。

利益。复杂的利益。

1920年6月,在“战后赔款委员会”所拟定的一部计划上,2690亿金马克(56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被强加在德国人的身上。而在这其中,法国所占的份额,高达52%。

同样百废待兴的德国,根本就不可能拿出如此巨额的赔款,但即便这份赔款计划,在后来被一次又一次的拖延和修改,但对于伤亡惨重、本土产业几近灭亡的法国来说,它似乎必须这么做。

——让德国赔偿一切,那就是法国的利益。

1921年1月的会议上,对于这笔赔不起的赔款,战后赔款委员会有意将其减少了30亿金马克,以示“恩惠”。但所有人都清楚的是,对于一个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受重创的国家而言,这30亿的减免,于那依然高达2260亿金马克的天价相比,实在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人开始说话了。

鉴于自身现有的经济能力,德国代表直率地提出了一个数字。

500亿金马克。

什么?

不,这还没完。

这其中还要包括先前所要求的200亿首付款。德国代表接着说道。

与会者全都愣住了。

对于当时会场的气氛,可以想象得出,面对一个战败国代表如此这般不留情面的“杀价”,现场作为战胜国的代表团成员们,脸上一定全都露出了无比惊讶的表情。

那个时候,急需用这笔赔款重建家园的法国人,恐怕早就气得丢掉了以往的优雅,捶胸顿足、并且骂起了脏话。

这不行。这绝对不行!

作为因战争而付出巨大牺牲的一方,法国人绝不能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坚定地认为,战败国的地位绝不能有丝毫的改变,发动战争的人,必须付出其应有的代价。

但德国人的回答,却依然还是那么直率。

德意志,确实没有太多钱了。

抢劫犯从不会抢劫一个贫困潦倒的乞丐。

现实面前,任凭法国人怎样抱怨、怎样震怒,没有钱就是没有钱。就算它暴跳如雷,对于那笔天价的赔款,此时此刻,虽沦为众矢之的,但战败的德国人,也确实只能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

还债者无能为力,讨债者也无能为力。

可是战胜国急着要钱搞建设,战败国则破瓶子破摔,耍起了无赖。对方越是威逼,德国人就越是强硬。你越是狮子大开口,我就越是顽抗到底。结果,一番对峙过后,德国人只交付了首付赔款的一小半,其余的,一切免谈。

接着便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拉锯战。

先是2260亿被战后赔款委员会主动压缩到了1320亿,并允许德国方面以分批支付的方式,分30年付清。

不过在当年的5月份,对方必须首先支付10亿金马克,以表诚意。

结果德国人却将这笔赔款一直拖延到了8月。

6月24日,其外交部长还在街头遭到了枪杀,德国政府迅速大做文章,以自身压力为由,要求将下一年的赔款延期支付… …

 

而所有一切,都并非本文的重点。

这里真正要提及的是——在这拉锯战的背后,一个新的格局正在形成。

1921年8月,就在各方为赔款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英国方面提出,如若美国愿将自己在战争中所借走的44亿美元债务一笔勾销,英方就将永久放弃同盟国集团的战争赔款。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在美国国会内部,一份要求以减少德国赔款而促其重建的议案,也同样被提上了议程。

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摆在桌面上看,似乎很有一番道理。

作为欧洲经济的中心之一,德国经济的恢复,正是重建欧洲的关键。

而在政治家的眼中,如此这般举动,却另有一番意味。

在这场欧洲内部的集体衰落过后,全新的秩序正在被重建。英国的霸主地位,不再明显。而作为一对历史上的老冤家,相较于德国,法兰西的地位,将更令英国人担忧。支持德国,就是在制衡法国。这,符合大英帝国的长远利益。

而对于身处世外的美国来说,一个新兴势力的崛起,必将导致欧洲内部力量的相互制衡,而这制衡的结果,则必然将使每一方,为谋取自身优势地位,而主动倾向于美国。如此一来,美国人认为,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日益发展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出发,这将是他们主导西方世界的有利前提。

这,也符合美利坚的利益。

25.

利益,全都是利益。

不给钱符合德国的利益。复兴德国,符合英美的利益。但这一切,却极不符合法国的利益。你不想赔款,我帮你说话——令法国人感到难过的是,在这场战争过后,作为一个曾身为主战场、损失最为惨重的战胜国,此时此刻,竟突然变得如此孤独。

难过的极限,就是愤怒。愤怒喷发的时候,拳头就举了起来。

1923年1月11日,这怒火终于窜上了头顶。这一天,他们忽然在未与任何他国进行协商的前提下,以督促赔款为由,开动10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入德国境内,并很快将德国著名的煤炭和钢铁产区——鲁尔工业区,踩在了脚下。

他们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不给钱,就割地。二者必选其一。

然而,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失去理智的行为,常常会把事情越办越糟。

在这场相互折磨的斗争中,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双赢”。一方获利,另一方就会将自己视作失利。而在政治的版图上,这利益的天平本就有所失衡。英、美、德占据了一端,孤独的法国,则站在另一端。就在法国人以强硬的姿态,威胁德国必须交出所有赔款的时候,那昔日的霸主和未来的霸主,于是立刻联手将它踢了回去。

入侵鲁尔区,不在《凡尔赛条约》授权之列,系非法。英国首先警告了法方。

美国将在这一问题上,全力支持德国。美国也警告了法方。

接着,鲁尔区的民众站了出来。所有的企业停止了工作。所有的居民终止了纳税。所有的官员拒绝一切来自法方的指令。

与此同时,美国人还突然在伦敦的交易市场中,对法郎,玩起了大规模抛售。

这一举动造成了法郎的大幅度贬值,也立刻导致了法国财政信用的迅速下降。

利益,全都是利益。

在随后由美国人主导的赔款委员会上,历经一年的谈判与协商,一部被称作“道威斯计划”的赔款方案,被最终敲定。道威斯,是此番会议中的委员会主席。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由协约国监督德意志银行,进行货币改革,并由协约国向德方贷款8亿金马克(约1.9亿美元)以稳定其货币制度;在赔款总数尚未确定之前提下,规定德方由第一年(1924-1925)的10亿金马克起,逐年增加,至第五年增至年付25亿金马克;德国继续赔款,必须以法国等国从德国鲁尔区撤离为先决条件;德方所支付赔款财源,主要来自于关税、烟酒糖专卖税、铁路收入及商业税等;德方可向欧美发行110亿金马克铁路公债及50亿金马克工业公债;允许私人银行向德国输入资本,助其复兴——但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首先答应了向德国提供“道威斯计划”贷款的私人集团——叫做“摩根”。

而道威斯其人,其身份,正是摩根财团芝加哥银行的总经理。

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应种种新问题的发生,“道威斯计划”之后,又来了一个“杨格计划”。后者进一步减少了德国的战争赔款。“杨格计划”之后,又来了一个《延债宣言》——总之,换汤不换药,在复杂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国与国之间,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或明或暗的绞杀。

就在一战刚刚结束的1919年3月,昔日辉煌一时的大英帝国,其英镑汇率直线下跌了78.2%。到了1925年,他们不得不将由自己创造的“金本位”制度,更换成了一种只有大额支票才可被兑付黄金的“金汇兑本位制”。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其它国家的身上。

1928年,同为老牌帝国主义的法兰西,也跟着大英帝国的脚步,以“金汇兑本位制”替换了先前的制度。

这其中的原因格外简单。

它们的国库中,已经没有多少黄金了。

 

这场被称作“绞肉机”的战争,给协约国中的主要成员,留下了大笔的外债。

而想要还清这笔外债,百废待兴的协约国集团,就不得不依赖战败国——德国的巨额赔款。

可战后的德国,同样是一片废墟。

想要交得起赔款,它就不得不加速发展经济。

发展前期,需要资金的注入。而这笔促进发展的资金,却又来自对外的借贷。

这时,一切都变得格外清晰。

三年的坐山观虎斗、一年的亲临战场——当这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尸骸累累的氛围中,缓缓落下帷幕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的格局,其实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贷款的人,要向美国人借贷。

还债的人,要把钱还给美国。

手握130多亿美元债券,昔日的债务国,就这样,凭借那么一场世界大战,摇身一变,成了西方世界最大的债主。一来一往间,全世界44%的黄金储备,被它藏入怀中。除此之外,在外部需求的强烈刺激下,其出口产品由曾经简单粗犷的原材料,迅速扩大到钢铁、汽车、以及军工等高技术领域。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就在那西方政治格局的深远变化中——这年轻的国度,正在走向舞台的正中央。

500

“一战”结束后,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美国

未完待续

每周六连续更贴三篇

公众号同步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