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企管理者眼中的中日技术差异

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各个地方,总能遇见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产业系统事业统括本部总经理佐佐木一彰先生。和佐佐木总经理就中日制造话题做过多次交流,感觉中日制造技术存在较大差异,但这种差异该如何清晰地描述出来,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佐佐木总经理在日立工作了三十余年,来中国也已经三年,足迹遍布日本及中国主要城市。笔者作为在日本从事企业研究的大学教师,曾经调查过上千家企业,亲眼看过不少日本的产业技术。回国后十余年,也采访了大量的国内企业,对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和佐佐木总经理讨论中日技术特点,话匣子一打开,便有刹不住车的感觉。现在从对谈中选取一、二,在这里与各位分享。 

500

佐佐木一彰总经理

精与大的关系

日立作为一家综合电气厂家,佐佐木一彰总经理在日立见过的巨型项目可谓无数,来到中国后,从企业的角度看中日技术特点时,佐佐木总经理说:

“我们在日本考虑一个新产品时,往往从日本市场的角度进行设计。比如说日本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小,就算是大量制造,客户可能也就要求制造20个产品的能力。如果把这种产品设计理念拿到中国,就会感觉不适应,中国企业可能一下子就要求我们设计出做1万个、2万个产品的能力,这和做20个产品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样的规模,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异,超乎我们的想象。”

精与大在很多时候是两个概念。很多中国企业能够制造出航天、深海探测方面的非常精的产品,但中国在大规模制造的领域,普通产品往往比不上日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普遍精湛”方面,和日本有差距。

另一方面,当对生产能力的要求从制造几十个产品变成制造数万个产品,“精”能否继续保持并完成飞跃,对日本企业来说也是一个难题。日本企业要适应中国市场及整个世界市场的需求时,为应对这种飞跃性的巨量需求,日本企业的技术需要做新的调整;中国企业则需要在所有产品的精工细作上向日本企业学习。

 

稳与快的关系

接触很多日本企业家,谈及中日技术各自的特点时,这些年中国企业变化之快,有些让人瞠目结舌。佐佐木总经理也有相似的感觉。他说:

“中日企业的区别不仅仅在规模上,在对生产制造速度的要求方面,中国企业也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拿到订单后,加班加点地赶着生产出相关的产品来,这在具有“大会战”的长期经验和组织基础、几乎所有员工都吃苦耐劳的中国,基本上是个司空见惯的事。赶在交货期之前拿出产品,几乎是所有中国企业追求的美德。至于企业有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则往往会被看成次要的因素。

日本企业更喜欢按部就班地制定计划,再按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日本企业也有加班加点的时候,但那主要是白领在管理岗,而在制造一线,就是“两班倒”或者“三班倒”,一般无需再加班,或者加班的空间有限。遇到紧活儿急活儿,日本企业往往会对客户表示没有这个生产能力,不愿意承接订单。

究其原因,这和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快,商机转瞬即逝的时期,日本企业也是肯赶速度的,但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成熟阶段,没有了快速发展,也没有了太多的急活儿紧活儿了,按计划从事生产便成为最普通的模式。

但在华日企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日企需要按自己在母国的经营模式从事相关的制造活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迅速赶了上来,单凭比中国企业在制造上先行几步,想保持制造的先进地位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中国经济今后必定会走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向日企学习,按计划从事生产运营,则是中国企业今后的必由之路。稳与快最终会结合在一起。

 

制造技术的均质化趋势

如今在日本很难找到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其实在70年前的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日本并不少,“东洋货”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专门用来表明“低价货”“低档货”乃至“劣质货”。

但进入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很快就实现了生产技术的均质化。那些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厂家,要么倒闭,要么变身为现代化工厂,开始重技术,成为保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厂家。

中国制造在下一阶段向哪个方向变化?在佐佐木总经理的眼里,无疑是企业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获得升级,尤其是在和信息技术(IT)、人工智能(AI)结合后,这种升级也许能够迅速得以实现。佐佐木总经理说:

“我们在钢铁冶炼方面有一个综合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已经运用到中国大陆63个钢铁厂。因为很多钢铁厂的控制系统是我们来提供的,我们现在把这方面的技术整合起来以后,希望通过我们IT的力量来让整个生产效率得到一个提升。”

笔者几乎参观过所有日本钢铁厂,也看了不少中国的钢铁冶炼企业,感觉中日最大的不同是,中国钢铁厂的技术参差不齐,既有宝钢那样的和世界一流技术媲美的钢铁厂,也有上个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代留存下来的小钢厂,技术水平落后,污染严重。如何让中国的钢铁厂实现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这无疑是个巨大的产业升级任务,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商机。佐佐木总经理供职的日立公司,要通过IT解决方案,让中国钢铁厂实现技术上的升级。

不仅钢铁业,如果中国所有产业都能够实现技术上的均质化,中国制造自然能更上一层楼。

和佐佐木一彰总经理讨论后,笔者想,如果中国做到了大中有精,快中有稳,全中国的制造技术同时得以提升,那时的中国该会怎样?也许那才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强大目标的时候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