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说二里头是“夏都”?
10月19日,位于偃师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迎客。当天,整个洛阳城漫起了大雾。
很少有一处文化遗存的意义如二里头这么重大。按照学界公认的看法,二里头的发现,将与商周相连的、有实证的中国文明史前推了至少300年。然而,尽管与文献中“夏”的年代和位置基本吻合,二里头与“夏”的联系却始终无法获得众口如一的认可。
二里头遗址是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邑遗址;二里头时代的二里头都邑,是当时的“中央之邦”;在二里头,第一次完整出现了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而且与后世的商周无缝衔接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二里头文化所处的洛阳盆地乃至中原地区,就是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告诉记者,经历了一个甲子的发掘,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众多考古“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最早的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宫室建筑群;最早的成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遗迹和祭祀区域;最早的大型围墙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玉质礼器群……除此之外,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还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么多的“中国之最”意味着什么?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最令人惊艳的展品莫过于一条长近70厘米的绿松石龙。“你想象是个什么概念吗?”二里头考古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介绍说,这条龙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其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堪称中华民族“龙图腾”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2018年4月22日三联新知大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与许宏就“夏代信史之争”展开了讨论。孙庆伟认为:过于依赖王陵、文字等偶然性的发现,“是把学科建立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偏离了考古学探讨问题的轨道。”孙庆伟主张“历史语境下的考古学”研究方法,既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详细考察夏代的王世、积年、都邑、族氏和重大史事,又用“文化比较法”重点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诸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在坊间,围绕着二里头的争议则从现实中蔓延到网上。有网友发表文章称《必须把许宏调离二里头,否则,夏朝得不到实证》,也有人说,作为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缺少“夏的情怀”,“甚至有可能把关于夏朝的证据偷偷毁灭了”。
如果二里头不是夏,那它会是什么?
对此,连许宏也对记者说,“我也说,它最可能是夏,极有可能是夏,但关键是没发现文字,没法板上钉钉”。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则认为,二里头身份认定的背后,其实是东西方学术观点的碰撞。
“西方学者流行的观点是,只有发现文字,才能证明身份是什么,我们觉得这样看不全面。我的看法是,文字只是当时的一种遗存,但是和它同出的玉器、石器、陶器、铜器难道不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吗?我认为,二里头遗址’夏都’的名头坐的很稳,这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综合多学科研究的结果,不能仅凭是否出土文字来判断。”
“在夏商甚至更早的时代,文字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甲骨文也更多用于祭祀,找不到夏的记载并不能影响二里头和夏的认定。”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赵晓军觉得,在古书中夏的活动范围,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座王都,周围又没有与之相媲美的遗存,这样彼此印证,二里头不是“夏都”还能是什么?
陈星灿对记者说,从老百姓的立场上讲,你挖了这么多年,总要给一个交代吧:二里头是什么,它和仰韶文化有什么不同?从这个意义讲,二里头最有可能是夏都”。
也有几个网帖称,“二里头称不上是‘最早的中国’,位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才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不是夏都,陕西阳城才是夏都”。对此,陈星灿等专家均表示,学术上的争鸣可以有,网友的家乡情感也可以理解,但考古还是要以证据和文献为准绳。
来源:猛犸新闻
附
数说二里头
3800-3500年
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
60年
遗址于1959年发现并开始考古发掘,迄今已有60年,对研究华夏文明渊源、国家兴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00万平方米
遗址现存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经过60年的发掘,只精细发掘了4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多一点。
20000人
据学者推算,二里头都邑兴盛期的人口至少应在20000人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与二里头同时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过1000人。
10000平方米
最大的1号宫殿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宽阔、四周围以廊庑和围墙的庭院,面积约5000平方米,可以容纳数千人甚至上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