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功德林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谁最会打仗?
《特赦1959》中,功德林里关押的被俘国民党高级将领很多,可以说他们大都指挥过千军万马,那么他们当中谁的军事素养最高?或者说谁最会打仗呢?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主席告诉我们说: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功德林里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大都参加过抗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不能说他们都不懂打仗。但他们当年的打法基本上都是硬碰硬,所以中国军队即便取得了预期战果,但也往往伤亡惨重。
那么后来抗战胜利后,他们面对解放军。这个时候的国民党军队的硬件实力其实比抗战时期强多了,几大主力部队,全部都是美械装备。但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就土崩瓦解,数百名高级将领沦为战俘。
只能说明对于国民党军来说,解放军比之前的日本鬼子更厉害。不过相对来说,这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当中,也有非常聪明的人,面对敌情,面对蒋介石的严令,也有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将领则只是一味服从上峰明令,从而过早地出局了。
那么本人认为,功德林中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杜聿明其实是最会打仗的。他在抗战中的表现,影视作品表现的不多。我们只说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
首先说在辽沈战役当中,廖耀湘兵团西出沈阳切断了我东北野战军的补给线,并作出要驰援锦州的态势。但此时廖耀湘根本不想去解锦州之围,而是想借机跑到营口。这样进可攻,退还可从营口逃走。
这种作战方案,等于是丢掉锦州和沈阳不管,长春更不管,直接自己跑路。蒋介石是根本不会同意的,但杜聿明同意。这说明杜聿明也是明白人。因为当时的东北战场,我军人数已经超过了国民党军。
而且除了几座大城市,东北大部分都是我军的地盘了。而那几座大城市,即便我军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但老那样被围困着,也不是办法。因为粮食弹药总有耗尽的一天,几十万人马的补给,难道光靠空投?这是不现实的。
很明显,在这种态势下赶紧逃走保存实力方以图卷土重来方为上策。所以杜聿明非常赞同廖耀湘的方案。但由于一次歪打正着,廖耀湘设在胡家窝棚的司令部被我军一个营袭击,他怀疑自己的动向已经被我军掌握了。
再加上我阻击部队有几门重炮,他认为自己去营口的路线已经被我主力部队封死,所以才惊慌失措,不顾一切地往沈阳回撤。但此时,杜聿明依然在飞机上喊他按既定方案撤退,可惜廖耀湘此时已经方寸大乱,不听他的了,最终被俘。这个情节在《大决战》中有清晰的表现。
后来在淮海战役中,当时黄伯韬兵团已经被围,他却不主张直接东进去营救。而是主张西进去攻打实力相对较弱的中野,也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的部队。这种主张得到了邱清泉的支持,但李弥等人则认为太冒险了,担心扑空了。
最后这个方案不了了之,只能是“群集一团,但求自保”。因为东进解救黄伯韬兵团难度大,而且黄埔系将领也不会卖真力气。
讲真,假如他们真的先攻击中野,也许真的就不好办了呢。因为这符合“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及“先打弱小之敌”的军事原则。这些军事原则是我军的制胜法宝。
后来在淮海战役后期,他向蒋介石进言:想要恋战就不可放弃徐州,既放弃徐州就不可恋战。蒋介石当时是答应了。后来在撤退路线选择上,杜聿明也是明白的,走东侧淮阴淮安一带不可行。因为那里属于水网地带,杜聿明的机械化部队到了那里反而会陷入泥沼地动弹不得。
而走中部的铁路线也不现实,因为铁路线上的宿县早就被中野攻克了。杜聿明的逃跑路线只能是走徐州西南方向,那里地形相对平缓,正好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军。
没想到走到半路,蒋介石又空投命令,严令他救援黄维兵团,结果也被围了。显然蒋介石违背了当初“既放弃徐州就不可恋战”的初衷。既然放弃了徐州,还继续让杜聿明恋战。
如果杜聿明不管不顾,只顾自己逃命,也真的就逃走了,因为毕竟他们是机械化部队,我军徒步行军是追不上的。如果那样,也许解放战争会推迟几年才会胜利。
所以,杜聿明在关键时刻总是明白的,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使自己的主张得到贯彻实施。但总体来说,杜聿明理解我军的战法,也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军事素养是过关的。在功德林中的高级将领中,也是出类拔萃的,您同意我们的分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