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他游过台湾海峡到大陆,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39年前的那次游泳,改变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下水前,他叫林正义;再上岸,他叫林毅夫。
林毅夫有一句座右铭:“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这话十分贴切地勾勒出了这位知名经济学家截然不同的两段人生。
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宜兰一个贫寒的家庭,父亲给他取名“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有正义感。1971年,林毅夫考入台湾最高学府——台湾大学。那个时候,这对一个乡下人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之后发生的事。
当时,新入学的男大学生都要到国军新兵训练中心“成功岭”军训8周。从小就酷爱读历史书、能将“岳飞精忠报国”倒背如流的林毅夫,对“成功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在军营里,这个1米85的大男孩儿因吃苦耐劳、受训认真,深受班长、连长们的喜欢。
军训还没结束,林毅夫有了读军校当兵的想法。“从军虽不是知识青年报国的唯一途径,但是有什么途径比执干戈以卫社稷更直接呢?”
当时,台湾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联合报》,将林毅夫作为典型进行报道,评选他为“十大杰出青年”。一下子,全台湾都知道了“台大学子弃笔从戎”,他甚至被当作国军召募新血广为宣传的“大人物”。
模范“青年军官”林毅夫转学到“陆军官校”,名字也由林正义改为林正谊。1975年,他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因深得当时的“行政院长”蒋经国厚爱,享受到公费就读政治大学的特殊待遇。4年后,林毅夫更受提携,成为国军最前哨金门马山连连长。
在林正义从台大退学转往军校的仪式上,蒋经国亲自出席。
马山连位于金门东北角,与大陆据点角屿退潮时的距离约2000米,是台湾距离大陆的最前哨,也是国军金门防务部接待外宾眺望对岸的“明星据点”。因此,只有最优秀的基层军官才能出任该连连长,可见蒋经国对林毅夫的提携眷顾之隆。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明星连长”偷偷买了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悄悄打开收音机,收听大陆电台。那时,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大陆,开始在深圳、珠海、汕头与厦门成立“经济特区”,正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被台军树立为模范与标兵的林毅夫,在这个大时代里,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
“我想让中国富强,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住在中国大陆;所以,如果我到大陆,可以有更大的贡献。”
1979年5月的一天,林毅夫突然失踪了,人们在岸边只找到了一双写有“连长”的鞋子。
金门马山据点
关于他的失踪,有人说他是抱着两只篮球游过了海峡。显然,这个说法只是出于人们的想象。林毅夫曾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澄清,抱着篮球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擅长游泳的他是徒手游过去的。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辗转来到北京,想继续读书。他说:“台湾回归大陆是早晚的事,那时,既需要懂大陆经济的人,又需要懂台湾经济的人,我想成为第一个这样的人。”
1980年,北京大学经济系多了一位名为林毅夫的学生,他的身份是新加坡华侨。
同年,北大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这位经济学界大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着深入研究,可让谁做他的翻译,让北大方面犯了难。
最终,英文好且学过西方经济学的林毅夫,成了不二人选。而他也因为流利的口语、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深受这位经济学家的赏识。在舒尔茨的帮助下,林毅夫于1982年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后。几年后,他的毕业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不仅受到舒尔茨的盛赞,更被誉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林毅夫,成了众多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争抢的对象,其中就包括他后来任职的世界银行。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