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真的娘, 硬汉真的硬吗?中国男性气质的建构与解构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订阅《文化纵横》2019年8月刊。
✪ 辛晔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 史昱锋 /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导读】近年来,“娘炮儿”之争引起中国社会普遍关注。在近乎一边倒的批判“娘炮儿”声中,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发问反思:“娘炮儿”真的“娘”吗?他们为何会被贴上这类标签?又是如何被贴上的?我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这种网络现象?作者指出,气质阴柔的男性青年被贴上“娘炮儿”这一名不符实的标签,是传统霸权男性气质对异己气质的惩罚与祛除。对于这类在视觉消费、大众趣味和技术消费影响下建构的“娘炮儿”,应坚持多元性原则、理性处理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来看待。文章原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随着“娘炮儿”之争在网络舆论场域的不断发酵,关于当下青年男性气质应然和实然的讨论被推至风口浪尖。“娘炮儿”最早出现在台湾电视剧《别叫我软柿子》中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台词中,用于指称男主角的生性软弱。近日,因某媒体教育类节目《开学第一课》某期邀请了气质阴柔的男性嘉宾助阵而使“娘炮儿”一词激起了千层浪,“痛批风”“力挺风”等充溢着网络话语空间。
从词源上来看,“娘”字本义为少女,最早在《玉篇·女部》中的解释为“少女之号”,后被引申为母亲或妇女。“炮儿”即有丰富经验阅历的人,如老炮儿、职场炮儿等。“娘炮儿”按照字面意思即为在女性行为举止等方面较有经验的人,网络上“娘炮儿”多用于描述在外貌、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女性气质的青年男性,带有明显的贬损语义色彩。
其实,关于男性性别和角色张力的社会关注由来已久,从“拯救男孩”的呼吁到“少年娘,则国娘”的声讨,网络上带有戏谑言论的背后,是对当下男性气质的焦虑与反思。有学者认为当下男性气质从阴到阳呈现出三种理想类型:阴柔型的“伪娘”气质、中性的普通男性气质和阳刚型的“硬汉”气质。肖索未认为,男性正构建和体验着一种被称为“酷”的男性气质。方刚则指出,男性气质是变化的、多元的,一直被主流文化鼓励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是造成社会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关于“娘炮儿”的讨论方兴未艾,与其说是争论,不如说是博得眼球的网络狂欢。作为一种被污名化了的符号标签,部分网民和媒体对“娘炮儿”口诛笔伐,部分则誓死捍卫男性的“温柔”,还有部分甚至将“娘化”之怒引向了日韩。诚然,日益升温的“娘炮儿”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预设,即那些“娘炮儿”是真的“娘”,那么我们不禁要反思:他们真的“娘”吗?他们为何会被贴上这类标签?又是如何被贴上的?我们应如何合理地看待这种网络现象?
▍谁是“娘炮儿”?
网络话语场域中关于“娘炮儿”的内涵界定是比较一致的,即均认为“娘炮儿”是那些在外貌、性格、行为和语言上表现出女性化气质的青年男性,认为他们在外貌举止上是“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在性格上脾气不好、优柔寡断、没有担当,在生活上不爱体育运动,在语言上习惯用“哇塞”“嗯哪”之类的词等等。而对于“娘炮儿”的外延看法并不一致。有的网友和媒体将“娘炮儿”和男同性恋画上等号,有的则认为“娘炮儿”是性心理障碍的男性,有的指出“娘炮儿”就是文科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谁才是“娘炮儿”呢?
在性角色理论看来,作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一整套性别期望,即性别角色,而男性和女性气质很容易被解释为内化的性别角色。如果我们将“娘”的标准中内质性格、生活和语言习惯作为气质内在指标的话,那么,可以说“娘”在角色扮演上是有女性性别认同的,出现了青年男性在性别角色与生理性别的混同。回到谁是“娘炮儿”的问题上,《开学第一课》某期中邀请的四位气质阴柔的青年明星成为网络场域中炮轰“娘炮儿”的导火线,那么这些所谓的“娘炮儿”真的“娘”吗?笔者将网络上搜集的四位男性明星部分资料汇总如下。
可以看出,在外貌形象上,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18.5~23.9),身体较为匀称,网友对他们的评价均为“帅气”等具有男性色彩的词汇;在内质性格方面,“阳光”和“温柔”等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在生活习惯方面,均爱好或参与体育运动。而且,从内质性格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均未体现出女性方面的气质。可以说,比对“娘”的标准,这些所谓的“娘炮儿”并不“娘”。另外,再看网络上其他被称为“娘炮儿”的男性名人,也均未体现“娘”的特质。那么,他们为何会被贴上“娘炮儿”的标签?
▍凭什么说他们是“娘炮儿”?
根据百度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中旬,以“娘炮儿”为标题的网文共有50100篇,这些网文中含有阳刚、硬朗、血性、肌肉、担当、爷们、man等词语的共有43126篇,占比为86%。可以说,包括那些讨伐“娘炮儿”的网民和网媒在内,大多是以传统的阳刚为核心的男性气质为参照点的,正如有媒体呼吁的那样:
“要培育和弘扬有朝气、有追求、负责任、敢担当的‘阳刚文化’。”
长期以来,为确保父权制的合法性被社会广泛接受,形成了以阳刚、血性、担当等为核心的霸权男性气质,使得男性处于霸权地位,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康奈尔曾提出多元男性气质理论,将男性气质划分为霸权性、从属性、共谋性和边缘性四种类型,为研究父权制社会下的男性气质类型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周耀辉指出在“崇尚身体力量和性征服”的西方霸权男性气质范式下,电影里的中国男性形象通过淡化男性气质的性欲、多情等特征,强调自我约束力,试图建构一种替代性的理想男性气质。有学者通过深入分析健身活动和健身者的叙述,认为健身形塑着男性的身体,构建了坚韧、自信的男性气质。此外,有学者认为男上女下、男尊女卑的文化,对从小就在其中成长的人进行着性别建构,男性承受家庭压力与期待的同时,也获得家中其他女性没有的权力。
就本土男性气质理论而言,有学者以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观念为根基,建构了阴阳理论,将男女置于一组二元对立的结构中,从群体外部看,阴为女而阳为男。宋耕指出,女性因自身属“阴”而在性别关系中从属于“阳”的男性,“阴”似乎只是从属性和地位低下的代名词。由于阴阳理论过于流动,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文武理论。雷金庆认为“文”是具有精湛的文学素养、有教养的举止和教育水平等,“武”是具有强壮的体魄、无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格斗技能等特质,“文武双全”是中国男性气质的最理想类型。
在父权制影响下,阳刚、血性、担当等关键词从文化观念和传统哲学中抽离出来,成了霸权男性气质的主要成分和男性角色的应然标签,而阴柔派画风的“娘炮儿”则与其格格不入。由于有损霸权男性气质的本质,当女性气质置于男性身体中时,既是对霸权男性气质的挑衅,也造成了霸权男性气质对于女性气质更深的诋毁。正如布迪厄指出的那样:
“当我们要禁止一个人的品位时,其实是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
由于传统的霸权男性气质无法忍受男性身上体现出的阴柔气质,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撇清与“娘炮儿”的关系,集网络群氓之力将“娘炮儿”贴上“娘”这一污名化标签,以维护男性在性别社会中的支配地位。同时,把“娘炮儿”妖魔化,通过谩骂与嘲笑,试图将这种阴柔气质从男性气质中祛除。
▍谁把他们变成了“娘炮儿”?
从对男性生性软弱的贬损到谩骂嘲笑式的网络狂欢,对于“娘炮儿”这种名不符实标签的亮相,与其说是霸权与阴柔男性气质暴力冲突的结果,不如说是多元男性气质的发现与回归。范扬认为中国人所能奉行的最高准则不只是阳刚,法道儒等传统文化要义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男性社会的心理定式,共同形成了民族男性气质的主体。皮兴灿等认为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男性形象,与“文”“武”相关联,展现了新时期多元化男性气质的丰富内涵与特征。在消费社会里,“身体是最美的商品”,人们前所未有地更加注重身体的外在形象、感官体验和各种刺激,各式各样的身体形象构成了消费社会时代的特有景观,这使得气质阴柔的青年男性被贴上“娘炮儿”标签成为可能。
1.视觉消费对“娘炮儿”的建构
消费社会下,视觉消费将男性气质的审美局限于身体外形的感官体验上,“硬汉”“小鲜肉”等各种角色裹挟着多元男性气质,经由各类活动、广告、电视节目等视觉媒介塑造成了供人们消费的身体景观。与传统的工具性身体不同,消费性身体处在“看”与“被看”的位置,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还是一种商品,带给人以视觉快感和冲击力。被称之为“娘炮儿”的大多是年轻俊俏的男性,他们突显了去暴力化、英雄性消解和暖男的阴柔之气,刻意弱化了阳刚之气,用活色生香的肌体魅力和身材美感,供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进行“男色”消费。在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的同时,将白皙、美瞳、高挑、阳光、温柔等特质通过流水线化的复制,建构出阴柔气质的“娘炮儿”。
2.大众趣味对“娘炮儿”的魔力
伴随着精英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杂糅着精英趣味的大众趣味日益在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感官化、快餐式和从众化的魔力。
一方面,感官化的大众消费趣味导致对男性气质的追求表象化,只强调外在美的感性需求,而缺乏内在的关注。“娘炮儿”通过“卖腐”“露肉”“自黑”等方式来博得了大众的眼球。
另一方面,快餐化的大众消费趣味将男性气质的标准统一和量化为符号。比如,在网友对“娘炮儿”标准的总结中,往往将其与紧身裤、香水、“嗯呐”等符号相联系。此外,从众化的大众消费趣味使得对“娘炮儿”的包装缺乏独特性,通过市场操纵、媒介报道、品牌活动等流水线的生产和营销,供大众消费娱乐。
3.技术消费对“娘炮儿”的改造
消费社会是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在进入21世纪以来,大数据技术、脑机智能技术、整形技术、材料科学等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使得改造男性气质成为可能。媒体技术利用话语优势,向大众传播了特定身体气质的标准,“娘炮儿”通过技术消费由内到外地对气质的各项维度进行包装定制,以满足人们身体消费和改造的欲望。比如,整形化妆技术的发展使他们有优质的外表和永驻的青春;服装外饰技术的发展使他们看起来更加自信;医疗基因技术的发展甚至能够让他们拥有选择后代的性别、肤色和遗传特征的权利。这样,再次通过媒体,鲜嫩帅气的人造“娘炮儿”形象取代了肉体本身而成了新的真实,人们不再关注他们本身,而是享受他们带来的感官体验和视觉刺激。
▍如何看待“娘炮儿”现象?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认为,被称为“娘炮儿”的男性青年并非真的“娘”,而只是在外貌、行为和言谈举止等方面展现出了阴柔的男性气质,因对传统霸权男性气质的离经叛道而招致网络场域的谩骂和嘲笑。那么,在消费社会下,对于这种因大众文化偏好而“兴起”,因精英文化的抵制而“失落”的“娘炮儿”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
笔者看来,首先,坚持多元性原则。在看待“娘炮儿”现象时要尊重男性气质的多元性,需要改变传统的以阳刚、坚毅、硬朗等为核心的单一男性气质的思维定式,用理解、宽容乃至鼓励的眼光和标尺来探讨多元男性气质,将男性气质从性别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次,坚持理性处理原则。消费社会下,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媒介对“娘炮儿”等现象的造势与影响,用发展的和社会进步的观点来评价这类阴柔男性气质的群体,破除以个别现象替代整体本身的非理性行为。此外,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注重“娘炮儿”气质的整体性,将“娘炮儿”的阶段性气质置于他们生命历程的整体性气质上来看;将“娘炮儿”的媒体气质和他们现实气质结合起来看;将“娘炮儿”气质与其他气质共同放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来理解和审视,真正关心和推动青年群体的成长。
本文原载《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原标题为“‘娘炮儿’真的‘娘’吗?——消费社会下对青年男性气质的再审视”。篇幅所限,内容有编删,学术引用从略,全文内容请参见原刊。图片来自网络。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版权方。
文化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