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重八先生与中国近代化学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SME(原标题:启蒙中国近代化学的神秘力量;本文摘自《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SME著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化学令不少学生感觉头疼,尤其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前面的还能念出来,越到后面,越怀疑自己的语文水平。

铷锶钇锆铌钼锝钌铑钯银镉铟锡锑碲碘氙铯钡……宛如生僻字大全表。例如“氙”字,不少人就不知道它的读音为xiān。

为何把好端端的元素周期表搞成那么多生僻字?细说后,你会更加感慨中文的博大精深。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其实是一个精妙的设计,如果要硬拉关系,跟明太祖朱元璋有很大渊源。

这要从朱重八夺下政权说起。

500

▲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家穷,称帝后为彰显朱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亲自写下20多首五言诗,钦定了老朱家未来所有男丁的名字,而且这些名字至少两三百年不重样。

当然,太祖也留了点自由发挥的空间。他规定,朱家子孙名字的第一个字按辈分取,第二个字遵循五行相生以“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取。

可没多久问题出现了,字不够用。尤其是火字旁和金字旁的。于是他们翻遍各种旧书古籍,把生僻字全都挖出来,甚至还造了不少奇奇怪怪的字。

可以感受一下:

朱慎镭(永和王);朱同铬(封丘王);朱同铌(鲁阳王);朱在钠(瑞金王);朱成钴(宣宁王);

朱成钯(怀仁王);朱恩铈(沅陵王);朱恩钾(长垣王);朱帅锌(庆王);朱寘镧(弘农王);朱徵钋(韩王);朱效钛(稷山王);朱效锂(内丘王);朱诠铍(唐山王);朱弥镉(新野王);朱諟钒(伊王);朱翊铕(金华王);朱勤烷(临安王);朱孟烷(楚王);朱悦烯(永川王);朱琼烃(唐王);朱颙炔(伊王)。

是不是很眼熟?这“朱家的家谱”根本就是小半个元素周期表。正是朱家人的“进取精神”,才让这些生僻字流传了下去。

你可能觉得不足为道,那就有必要听一听中国近代对化学术语翻译的故事了。自古以来,中国对外来专有名词都遵循以音译为核心不动摇的方针,比如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等。

如果按这种方式来翻译学术名词,肯定是个灾难。比如,日本在发明假名的文字书写方式后,几乎所有外来专有名词都用片假名拼出,这样做有很大的灵活性,瞬间就可吸收大量外来词语,但从翻译理解角度讲,这跟没翻译基本没区别。

这就要感谢徐寿(号雪村)了。

500

▲徐寿(1818—1884)

徐寿是清末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他小时候家里也很穷,但他天资聪睿,青少年时便研读经史、诸子百家,做什么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时看上去顺利的事,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失败了,经过深刻反思,他发觉这样读书没用,就将注意力放到了技术方面,开始学习科学,为民效劳。

后来,徐寿和傅兰雅(英国人,在华翻译了相当多的西方书籍,此处他主要负责向徐寿口述书中原意)合著《化学鉴原》,创造性地使用偏旁部首表元素的状态,而另一半表英文首音节读音的方法,实现了用一个汉字就能指代化学元素的壮举。

他所使用的字,就有不少是出现在朱元璋后世子孙的名字中的,例如钠、钾、铬、铌等。虽然这些字也不全是在明朝被生造出来的,但的确是明朝皇族们重新将它们挖出来的,比方说钾字,在北宋修订的《广韵》中就有记录,但它早已失去本意,成了专职的元素名称。

但这些字还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徐寿又生造了一些,例如钙、镁、钍、铋等闻所未闻的生字。这就大大降低了科学著作的阅读门槛,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可是连阿拉伯数字都还没引进呢。

包括后来的有机化合物简称也受了徐寿这种翻译法的影响,这里面当然也有朱元璋的功劳,例如烃、烯、炔,以及后来的碳氧化合为羰,氢氧化合为羟。与其说这是中国人翻译史上的神来之笔,不如说是智慧前人的伟大创造,尤其是有机化学的名词创造,都可以写成一本小说。

毫不夸张地说,徐寿伟大的翻译工作启蒙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化学,其影响之深远,从现代有机化学中各类化合物的名称中也可窥斑见豹。

转者按:由本文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印度论坛翻译帖。主要内容是印度人非常惊异于中国所有学科都可以完全用中文授课,所有术语,理论都有对应的中文。 

因为据说在印度很多比较复杂的课程只能用英语,用印度当地语言根本做不到。原因有三: 其一,当地语言表达不了很多科学概念和复杂思想,众多的术语都没有对应的印度本土语言翻译; 其二,印度语言太多,不如直接用英语,还相对统一,便于交流; 其三,印度知识阶层以使用英语讨论科学为荣,根本不想翻译成印度语言,以维持门槛。(以上三条大意如此。此消息我也是道听途说,未经亲自考证,并无无脑黑印度的意思。如信息有误,请各位观友指出。) 

印度究竟怎样,不管我们的事情。但是,中国能做到全学科中文化,是多少前辈努力的成果,是多么重大的文化文明突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努力追赶先进,寻求进步的具体表现。(当然朱重八先生及其后代王爷们也有一点客观贡献,狗头狗头狗头) 然而在某些人意识里……呵呵。 在某些大学领导眼里……呵呵。 在某些公蜘嘴里……呵呵。 

所以说,重塑文化自信,任重道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