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解说最好不要用女解说员。央视女主持人的那种单薄轻率,又尖声刺耳的播音腔真的很不适合这种场合,纵观各国,阅兵场合需要女声,一般无非两种情况:日本的萝莉卖萌,朝鲜春姬大妈的雄腔。像美,俄等都没有在阅兵中用女声来解说,磁性的美式英语和雄浑的俄式弹舌音都能把原本不怎么好的美俄阅兵修饰的尽善尽美,女人声音本就尖锐,很难和阅兵这样雄浑厚重的场合相匹配,09年的李瑞英,19年的海霞,真的很破坏氛围,如果再抒情的怪腔怪调一点,真的很让人不适,感觉就像个啰哩啰嗦的大妈唠叨个没完。相反康辉的声音解说则显得英气十足,中性活力,15年93大阅兵的男解说也雄浑十足,十分契合这种厚重的场景,也许男解说的声音更适合阅兵这种场合吧!实在要引入女解说的声音,也别在装备方队那一段引入,让她们去解说群众游行吧。
本来这次阅兵的配乐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装备方队跟着战旗方队出来时的bgm,这首bgm有点西方电影和游戏里面的史诗级bgm的感觉,钢铁洪流在它的映衬下你都能感受到大地在震颤的气势,然而就是这样原本很搭的bgm和场景,海霞那尖锐的声音突然又冒出来了,顿时把那份厚重感破坏的全无。我一直就觉得我国阅兵的配乐不太好,这首bgm据说是一位91年的年轻人的作品,比起那些现在作者都90多岁的老军乐更适合阅兵场合。
相比毛子,我们大部分军乐风格偏向昂扬欢快,给人有点“偏轻”的感觉,不太适合钢铁洪流的厚重,毛子的老歌老军乐如《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现在还拿来做阅兵进行曲,是因为它本身就好听,而中国的大多数军乐不再适合现在的阅兵了,是因为本身就不好听,俄罗斯军乐或者说斯拉夫人的音乐深受到德国音乐家,如海顿,巴赫等的影响,能做到动听和悲壮相结合,而中国的军乐或者说那批老音乐人们就略显单调和单薄。这可能和那个战争年代中国音乐人们的音乐缺失有关,毕竟在还没有革命洗礼前,在还没有众多革命歌曲问世前,中国到处放的还是像《夜上海》这样从音乐角度上看土的掉渣的歌曲,战争真的是夺走了那个年代几代音乐人的音乐素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