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精神最坚强且最有创造力的支柱? | 文化纵横
✪ 沙烨、王绍光、杨平
《文化纵横》微信:whzh_21bcr
【导读】2019年9月1日,《中国精神读本》一书在人民大会堂发布。这本厚重的大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70周年之际,由民间发动的一次对于“中国精神”的自发探寻。该书编选了从甲午战争到改革开放140年来,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诸多代表作品,以一手的文献资料与精练的点评文字,构造了近代中国140年来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历史框架。在这里,历史不再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而被人为割裂,而是因爱国、牺牲、改革、奋斗获得统一性;在这里,流淌着我们的精神血脉,诉说着我们为什么选择今天的道路和我们奋斗的目的。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特选编本书策划沙烨先生所写序言,王绍光先生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稿,以及杨平先生的评论文章,与广大读者朋友共庆祖国华诞。
精神从历史中淬炼
沙 烨
历史从不是史实和考据的简单堆砌,历史时刻塑造着我们的集体记忆。这集体记忆来自我们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珍惜,并在精神层面成为共同前行的动力。而新的历史也在我们前行的过程中不断被创造。
如同记忆,历史也容易被忘却和扭曲。当人们生活在富足的暖风里,先辈们的苦难、牺牲和热血就像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至多只留下一些依稀的印象。有些人尚心存感恩,另一些甚至冷嘲热讽。
但是历史终究是不能忘却的,那里有我们共和国的初心。从民族到个体,我们如果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又怎么能回答“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
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曾让我们有泱泱大国的自信。但这自信在1840年那场遭遇后被彻底摧毁。那是一个迟暮的农业文明和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的遭遇;那是一个松散的传统社会和一个强盛的现代国家的相遇。我们有过敌人,但从没被如此地降维攻击。我们被迫成为毒品的倾销地,给出白银拿回了鸦片。“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凄美的词句背后是民族的沦丧!
门户一开,各国相欺。在炮口下,我们割让土地和人民。我们身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累卵之危,岂有过此”,我们面临着国家和文明的整体灭亡。
在这最危险的时候,中华儿女们前仆后继,经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牺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民族涅槃重生的壮丽史诗。他们是文学家、诗人,也是革命者、战士!他们如地火般奔突,烧尽旧社会的腐朽。他们痛心民族分裂,呼喊“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他们以国家为念,“投身革命即为家”。他们心系人民利益,为的是建立“咱们的中国”!
当地火终于燎原,中国人民站起来后,他们没有止步。他们捍卫边境,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支援边疆,好儿女志在远方;他们投身建设,“有也上,无也上”。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摸索出社会主义的道路,建筑起中华民族尊严的纪念碑。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中国改革开放,这140年的历程,目睹了一个5000年古老文明的觉醒,和一个年轻现代国家的诞生。这140年的历程,诉说了我们为什么选择今天的道路,和我们奋斗的目的。这140年的历程里,有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时刻,流淌着我们的精神血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伟大斗争还会继续。“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从历史中锤炼出的精神将让我们在新的征途中继续创造历史。
本书收录了从甲午战争到改革开放,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诗人的代表作。我们用第一手的文字,显现人物的思想,还原历史的真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明灯。
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直观地看到一个苦难、无望的中国,一个挣扎、战斗的中国,一个拼搏、奋进的中国!这些文字优美、有力量、感染人心,铺陈出中国140年的心路历程和波澜篇章。贯穿这所有文字的,是这些先辈对祖国深沉而无怨无悔的爱。
本书编写过程历时一年有余。选篇由编委会集体商定。王绍光为每篇撰写了导读。绍光的文字精练,读后令人常感太史公之妙。感谢王蒙对本书编写工作的指导。也感谢企业家共同发起人的鼎力支持。
面对历史的浩瀚星空,选篇不可能完美,每一个选择也必定是挂一漏万。但总要有人往前走,这是我们的一小步。
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为了灿烂和光明的未来!
“中国精神”与《中国精神读本》
王绍光
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说到“精神”与“民族精神”,让人不由得想到黑格尔。正是他把民族精神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黑格尔看来,一切历史现象都是所谓“世界精神”的展现;而在不同历史阶段,世界精神体现为某些所谓“世界民族”(包括中国)的“民族精神”。这里,“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意志与能动性。黑格尔武断地认为,世界精神的太阳最早从东方升起,东方文明(包括中国文明,以及印度、波斯、埃及文明)是人类历史的童年,属最幼稚、最低等级的文明。希腊是人类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是历史的壮年时代。最后“太阳”降落在日耳曼民族身上,实现了世界精神的终极目的,成为历史的最高阶段。
那么,有没有一种叫作“中国精神”的东西呢?在《历史哲学》一书中,黑格尔的结论是:“凡属于‘精神’的一切,一概都离他们(中国人)很远。”连“精神”都没有,哪里会有什么“中国精神”呢?黑格尔的这个说法,显然是充满偏见的无稽之谈。
最早肯定中国精神的存在、并对它大加颂扬的人恐怕是辜鸿铭。在1914年出版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里,他一次也没有提到黑格尔,但实际上处处对怼黑格尔。辜鸿铭认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深沉、博大、纯朴、灵敏;作为对比,日耳曼精神却是以“强权崇拜”为特征。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虽然古老,但直到今天还是孩童似的民族”,这“与其说中国人发育不良,还不如说中国人永不衰老”。辜鸿铭得出一个与黑格尔绝然相反的结论:“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钱穆则直接怼黑格尔,说“德国实在是一个很可怜的国家”,又指人类历史由东向西依次展开的说法是黑格尔的“幻想”。在钱穆看来,中国的文化精神、历史精神以道德为核心,是一种绵历数千年的“道德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而在承平盛世,这种民族精神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旺而健伉,坚强而有力。亦如松柏之长青,并不见异于阳春和煦之日,而更益见异于严冬大寒之天”,“必待岁寒,始为人知”。
钱穆的道德精神说也许过于宽泛,张岱年对中国精神的研究更为持久、更为系统、更为精到。张先生对中国精神的概括是,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爱国报国是出发点,自强不息是钢铁意志,厚德载物是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显然赞成这种看法,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本书名叫《中国精神读本》,这里的“中国精神”就是张岱年所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那种精神,就是“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通过这个读本,大家会看到,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林则徐、鲁迅、茅盾、闻一多等人的作品中。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
● 让“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
● 让曾沉迷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
● 让在日本十年,专心学术研究,著述颇丰、成果斐然的郭沫若在“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义无反顾地返回中国、投身抗战;
● 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 让自知“小处敏感、大处茫然”,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诗句闻名的卞之琳前往延安、太行山区,写下了一批歌颂毛泽东、朱德、政治部主任、地方武装新战士、前方的神枪手、放哨的儿童、工人、农民、劳苦者、开荒者的诗歌。
当然,我们不应忘记,在这个有形的《中国精神读本》之外,还有一个由千千万万目不识丁的普通工农大众共同创作的、无形的《中国精神读本》。正如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才是中国精神最坚强的支柱。
经史互译 重建史观
——写在《中国精神读本》出版之际
杨 平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国精神读本》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这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倾力打造的选读类作品,其总策划是风险投资人沙烨,其执行主编是著名学者王绍光。由于沙烨先生同时也是我们修远基金会及《文化纵横》杂志社的理事,所以早就听他谈起过关于《中国精神读本》的策划,印象里,那一刻的沙烨,内心充满憧憬和期待,他的核心关切,是要打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关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重建问题,一直是我们机构的核心关切,也是《文化纵横》杂志的办刊宗旨。当代中国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在财富快速增长的时代,价值观却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执政党精英缺乏意识形态,普罗大众缺乏是非标准,社会缺乏方向。对内,我们说不清自己的历史由来,说不清所处方位,也说不清未来的前进方向。对外,我们说不清中国是什么,要什么,中国的发展,将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这所有的说不清中,历史观的混乱最为突出。现代中国前后相继的两个30年被对立起来,奠定当代中国崛起基础的伟大中国革命被人为抹黑,近代志士仁人抛头颅撒热血的牺牲精神被商业社会的玩世不恭所亵渎,历史虚无主义在相当时间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社会渐次形成的教化体系岌岌可危……
当代中国亟须价值体系重建,当代中国人亟须精神信仰,当代中国主流社会亟须重建史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精神读本》出现了,它真是一本犹如大旱之际逢甘霖的好书。
翻看此书,能清晰地感觉到编选者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主线:
从1840年至1980年,在该书历时140年的时间框架中,所选100多篇文章,从林则徐、严复,到康有为、梁启超,从鲁迅、胡适,到林觉民、秋瑾,从孙中山、陈独秀,到毛泽东、周恩来,从陈毅、方志敏,到巴金、老舍,从王进喜、贺敬之,到舒婷、江河……编辑的选篇标准,集中在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历程,集中在他们奋发蹈励、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品上。这些作品的内在特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它提供了我们理解近代以来民族精神的一个主脉络,即从衰颓、沉沦到振奋、复兴的奋斗历程;其次,它构造了140年来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历史框架,历史因爱国、牺牲、改革、奋斗而获得统一性,历史不再因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而被人为割裂。
中国人注重历史,历史是我们的哲学、价值观和信仰的载体,历史同时是我们民族的宗教。载入史册,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而注释、解释历史,为历史注入正确的价值观,则是道学、经学最重要的任务。孔子作《春秋》,要在解释历史,打造教化体系。朱熹重注“五经四书”,目的是为当世建立道统,确立是非准则。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谱系,中国也有着深刻的经史互译的传统。经义因着历史而长盛不衰,历史因着经义而获得了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精神读本》显然是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它不去卷入当代思想文化界各种纷争不休的价值观战争,而是以近代历史为载体,以准确的选篇和深刻的导读为手段,独辟蹊径地为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建找到了一个最不易引起争议、最能产生效果,又最符合中国经史传统的好办法,其阅读效果和社会影响,无疑会被数倍放大。
《中国精神读本》的发起人、策划人、编辑均来自民间,他们或为学者,或为投资人,或为民营出版商,这本书的策划、选编、出版基本上看不到官方的身影。“伟大的思想来自民间”。在社会剧烈转型、信息化时代到来之际,这一现象犹为突出。从新文化运动到80年代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民间思想文化力量,多次成为引领时代、改造社会、塑造新观念的主要推手。在今天,当中国需要重铸我们民族的主流精神价值之际,来自民间的思想创造力,仍然会是开辟未来的极其重要的力量。对此,思想文化界应有足够的自觉。
今年9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当笔者目睹沙烨那青春漾溢、激情澎湃的演讲身影时,不由得想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精神,正是这样一些来自民间的有识之士所开创、所建设的。
文章原载《文化纵横》2019年10月刊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