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中国铁建辉煌70年(1969—1998)
来源:中国铁建
成昆铁路举行通车典礼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通车,在西昌举行通车典礼。铁道兵以“一公里一忠魂”的牺牲和奉献精神,结束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2000万人行路难的历史。
在西南铁路建设中,中共中央对成昆铁路的修建尤为重视。毛主席要求“成昆铁路要快修”。1964年7月2日,周总理明确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员长提议,使用铁道兵修。”
1964年8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铁道兵等各筑路大军共计36万余人从全国各地陆续向成昆线集结,展开了成昆铁路大会战。成昆铁路全长1083公里,桥隧总长433.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0%,平均每1.7公里有一座桥梁,每2.5公里有一座隧道,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均前所未有,被多国专家断言为“修路禁区”。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1964年来到成昆铁路莲地隧道,深为筑路部队的拼搏精神感动,他说:“我能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难题,却无法计算出铁道兵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成昆铁路是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1985年10月8日,成昆铁路荣获国家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成为中国铁建获得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京原铁路全线铺通
铁道兵攻克全国最长隧道
京原铁路起于北京市石景山南站,到达山西原平,全长418公里,是国家重点战备工程。铁道兵调派第四师、十师、十三师、十四师等队伍执行施工任务,于1971年10月30日实现全线铺通。
施工过程中,铁道兵第十四师第六十八团承建的全长7032米的驿马岭隧道是当时全国最长隧道,也是全线控制工期的关键工程。隧道通过3处大断层,10多处大溶洞,岩层破碎,施工困难。施工中碰到的最大难题是水的困扰。先是缺水,每夭以千吨计的用水没有来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队在紧张施工的情况下,抽出力量从拒马河源头修建长达32公里的输水道,泵水上山解决燃眉之急。当隧道进口掘进至1000多米时,又突遇汹涌喷射的地下水,每昼夜流量达6000多吨,在隧道内成了一条水流滚滚的地下长河。战士们只能在水深没膝、头顶“大雨”的情况下,冒着坍方危险不间断施工,最终仅用24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工程。
京原铁路建设期间,铁道兵不仅攻克了当时的全国隧道之最,还在永定河畔的荒滩上建成了全国第一座年产200孔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露天桥梁厂,受到了国务院主管经济的李先念副总理的视察和赞扬。
83万军民大会战襄渝铁路全线铺通
1973年10月19日,襄(樊)渝(重庆)全线接轨通车,铁道兵部队再次发挥“铁道兵前无险阻”的精神,创造了筑路奇迹。
襄渝铁路全长916公里,是连接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1968年从两头对进施工。1969年底,周总理召开会议要求迅速增调施工力量,由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统一指挥,加快襄渝铁路建设。到1970年中,全线共投入铁道兵第一、二、六、七、八、十、十一、十三师和其他师调入的独立汽车团、机械团等共计23万人参加施工,部分大桥和电气化工程由铁道部负责,川、陕、鄂动员民兵和学生共计60万人配属施工。施工高潮时,军民共83万人,在千里襄渝线上进行大会战。
铁道兵圆满完成京广铁路水害抢修任务
1975年8月初,河南省境内连降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部分地区洪水泛滥,
河堤坍塌,水库决口,沟通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京广铁路小商桥至确山102公里地段遭受严重破坏,其中有的基础全被淘空,通讯线路、信号设备大部遭到破坏,7个站场设备被涤荡一空。当地2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且京广铁路运输一时中断,灾区急需的大批救济物资迟迟不能运到。
在万分紧急的时刻,中共中央电令铁道兵和铁道部组成水害抢修指挥部,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任司令员。铁道兵第一、四、十二师奔赴一线展开全面抢修,期间共抢修线路36.9公里,新建双线大桥1座,加固旧桥10座,抢修便桥3座,完成土石方23.8万方,占工程总量的70%以上。
1975年9月22日,全线修复完毕接轨通车,铁道兵为运输救灾物资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扬及嘉奖。
坦赞铁路全线正式通车
1976年7月14日,新中国对外援助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坦赞铁路通车,这条全长1860.5公里,凝聚着几万名中、 坦、赞三国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汗水 的交通大动脉,有力地支援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为中非友谊书写了历史性的一页。
1964年,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相继独立,迫切需要一条铁路拉动经济,支持政治上的独立。在多次遭到苏联和西方国家拒绝后,坦桑尼亚首任黑人总统尼雷尔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求助。让他想不到的是,毛泽东一锤定音:“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是你们的困难和我们的困难不同,我们一定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
1967年,中、坦、赞三国签订《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1970年开工建设,1976年全线建成通车,正式移交两国政府。过程中,中国政府先后派出各类专家近3000人次,5.6万人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远赴异国他乡,挑战酷暑、野兽、毒蜂和疾病等恶劣自然环境,克服了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异常复杂的条件,穿越素有“地球大疮疤”之称的东非大裂谷带,铸起这条象征着“中非友谊”的钢铁大道。
这期间,共有69名中国专家和建设者长眠异国他乡。2013年3月25
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期间,专程前往坦赞铁路中国专家公墓凭吊并深情指出:“要弘扬坦赞铁路精神,精心珍惜和呵护中非传统友谊这份宝贵财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中非友好合作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2019年7月30日,依托坦赞铁路以及中国铁建承建的安哥拉本格拉铁路,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安哥拉四国铁路首次互联互通,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国际铁路大通道成形,被誉为非洲“金腰带”。
铁道兵率先挺进
唐山大地震震区展开救援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发生大地震。震后10分钟,执行任务路过唐山的铁道兵第四师十七团十八连,主动投入抢险救灾,是最早进入灾区的部队。
地震发生后,(北)京山(海 关)、通(县)坨(子头)两条铁路遭受破坏达403公里,直接影响各种救灾物资的及时调运和数以万计的受伤群众抢救转运工作。中共中央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及时发出了抗震抢修铁路的战斗号令,并迅速成立了铁道部、铁道兵抗震抢修联合指挥部。
铁道兵立即组成抗震抢修前线指挥所,率领部队向灾区进发。第十一师“前指”率3个团,第十四师“前指”率2个团和独立舟桥团等总共14000余人,连夜急行军赶到唐山,仅用10天时间就抢通了京山、通坨铁路。在抢修铁路的过程中,铁道兵指战员在余震频繁、险象环生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从断墙危垣中救出105名群众,同时帮助企业单位抢出了大量国家物资。
为表彰这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民军队,中央军委于1977年4月,授予铁道兵第十一师第五十三团十二连“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第十四师第六十八团七连“抗震救灾抢修先锋连”荣誉称号。
中央军委授予梁忠孟同志
“雷锋式好干部”光荣称号
梁忠孟,山东省荣成人,1947年7月入伍,同年9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光荣入党。1954年,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后,他一心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在铁路建设工地上战斗了20多个春秋,先后参加了成昆、青藏、鹰厦等9条铁路的修建,多次立功受奖。
1977年2月6日,时任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副团长的梁忠孟回乡探亲,路过青岛市崂山县古镇路时,一
辆青岛警备区第141医院拉粮食的马车从后面驶来,当马车行至距他约20米处,套骡突然受惊,扬蹄狂跑,辕马也跟着惊跑。此刻如果拦不住受惊的骡马,车上的驭手及路上行人就有生命危险。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冲上去,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的腰部,套骡受惊后又向前猛窜,将他摔倒在地,驭手和人民群众脱险了,梁忠孟的头部却不幸被辕马踩伤,
造成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1977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决定授予梁忠孟同志“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
铁道兵成立30周年
叶剑英为铁道兵题词
1978年7月5日,铁道兵机关隆重举行庆祝铁道兵成立30周年的庆祝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同志为铁道兵题词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坚持这一革命精神,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是叶剑英对铁道兵精神最生动的概述、最准确的诠释,也是对铁道兵这支队伍的肯定和鞭策。正是这种铁道兵精神,一直指引着一代代铁道兵和中国铁建人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为祖国的筑路事业贡献力量。
我国首条穿越天山的南疆铁路通车
铁道兵部队承建的南疆铁路,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横贯天山、穿越吐鲁番盆地,自然和地质条件较差,沿线夏季气候炎热,四季风沙不断, 时有12级以上之强风和风沙流,严重危及人员和路基安全。
此外,铁路还要穿越坐落在吐鲁番盆地中的克孜里塔克山,也就是《西游记》中提到的火焰山,年降水量5毫米,但年蒸发量2000毫米。夏季炎热,从早7时到晚9时,地表温度高达六七十摄氏度。铁道兵部队在这“天上无飞鸟,地面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热海”“风库”
里筑路架桥,不少人的胶鞋烤变了形,脸部晒脱了皮,嘴唇干裂出血,
食欲急剧下降,3个月施工过后战士体重平均下降达5公斤。1979年11月3日,铁道兵部队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然气候的挑战,将铁路铺到了库尔勒西站,标志着南疆铁路全线通车。
北京地铁1号线通过验收对外开放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对外开放。由铁道兵参建的北京地铁1号线,作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地下铁道的先河。
从早期“战备为主,兼顾交通”的设计方针,到一期工程开通后实行内部售票接待群众参观,再到如今日客运量160万人次以上,运营实现世界轨道交通一流水平的2分钟间隔,北京地铁1号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在立体交通时代的靓丽名片。
其中,由铁十一师及十三师承建的西单站无疑是极具标志性的代表之作,它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地铁车站,首创被誉为“天才
构想”的双眼镜工法,成功开创我国地铁车站浅埋暗挖施工法先河,被行业称为“我国地铁建设史上的重大突破、一个惊人的创举,标志着我国地下工程技术达到国际水平。”
铁道兵指挥部正式成立
撤销铁道兵建制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基于适应新时期国家体制和军队体制改革的需要提议的。1982年3月20日,中央书记处161次会议一致同意邓小平关于撤销铁道兵建制,将人员并入铁道部的意见。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
为搞好移交并入工作,1983年2月1日,铁道兵指挥部正式成立(1984年1月1日更名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铁道兵承担的全部工程任务和办理移交工作。至此,铁道兵党委、机关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引滦入津工程通水
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
20世纪70年代末,天津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1981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铁八师被天津市和铁道兵兵部点将,承担引滦工程中最难的7.21公里引水隧洞施工任务。
1981年底,铁八师冒雪开进河北迁西的引滦入津工地。引滦工程按照常规施工方案至少需要15年,天津市政府下达的命令是2年贯通。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铁道兵官兵分别凿开15个通往隧洞的斜井,
共开辟32个工作面同时掘进,大大缩短了时间。在施工中,先后战胜大小塌方591次,攻克大小断层239处,排除地下水370万立方米;在深埋斜井作业,人工开挖创造了单面月掘进103.6米、单口月掘进167米的好成绩。由此,铁八师四十团被誉为“劈山凿洞”的穿山虎。1983年3月,经过1年4个月的浴血奋战,引滦输水隧洞提前8个月全线贯通,创造了水利史上的奇迹。
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铁八师在引滦入津工程中牺牲17名同志,最小的18岁,最大的36岁,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造了闻名中外的“引滦精神”。
14万铁道兵战士集体转业
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和国家体制、军队体制改革需要,198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同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
1983年10月2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实施方案》,决定将铁道兵17600人移交解放军三总部;3867人交由铁道兵善后工作领导机构管理;148260人自1984年1月1日起正式摘下领章帽徽、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更名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1989年更名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自此,铁道兵这支部队告别了35年的军旅生涯。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依然承担着全国铁路70%的战备保障任务,以及全国交通战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在国内交通、战备系统乃至建筑行业都占有重要地位。
铁道兵工程学院更名
铁道兵诞生于炮火纷飞的东北战场,在成长过程中愈加发觉,自身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建立一所院校培养自己的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为了更好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自1951年起,铁道兵先后组建了七所院校培养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两所是位于石家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和长沙铁道兵学院,分别为铁道兵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和指挥人才。
1951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铁道兵第一所干部院校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这就是石家庄铁铁道兵工程学院的前身。1983年4月1日,中央军委批复长沙铁道兵学院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建制领导;1984年1月1日,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石家庄铁道大学。
国旗方阵在天安门广场
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1984年10月1日,昔日铁道兵将士——当时的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员工们,组成国旗方队走过天安门广场,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上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1984年,首都举行建国35周年盛大庆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刚由铁道兵并入铁道部)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被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选定,作为“国旗方队”在阅兵式、分列式之后担任群众游行的前导。
面对这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总公司各工程局和石家庄铁道学院近千名职工、学生,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铁道兵争光,为总公司争光。经过一百多天极其严格而艰辛的训练,最后向祖国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火红的国旗、金色的五星和花束,洁白的制服,威武整齐的阵容,势不可挡的气魄,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向世人展现了我们这支英雄队伍的非凡神采。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通车
1985年7月1日,青藏铁路一期——西宁到格尔木工程全线通车运营。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含氧量仅为内地的60%,机械功率降低55%,其关键就是打通横亘在柴达木盆地和天峻草原之间的关角山。开工后,铁道兵部队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余次,克服隧道施工含氧量稀薄的困难,打通了海拔3680米、全长4009米的世界第一高隧关角隧道。柴达木盆地食盐储量丰富号称天然“聚宝盆”,然而在浩瀚的盐湖修铁路却是崭新课题,铁道兵官兵克服高寒缺氧、紫外线强、高寒冻土等极难条件,创
造了“万丈桥梁跨盐湖”的人间奇迹。施工过程中环境最艰苦、任务最艰巨的是在风火山冻土地段进行施工试验,1974年开始,铁道兵试验部队不顾头晕脑胀,指甲下陷,心脏扩大、移位等严重反应,三上高原,坚持试验,
换来1200多万个极其宝贵的数据,解决了高原铁路施工的世界级难题。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是我国首条通向世界屋脊的高原铁路,铁道兵时期部队分别于1959年2月、1962年12月、1974年3月三次开上青藏高原进行一期工程施工。它的建成对加强青海、西藏边远省份与内地的联系,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发展青海省经济,支援西藏自治区建设,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
贷款工程——兖石铁路通车
1986年1月1日,我国第一条途经孔子故里、横贯沂蒙山区的一级铁路干线——兖石铁路正式通车。兖石铁路由原铁道部第十一、十四工程局负责施工,是我国铁路建设中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工程和实行全项目投资包干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兖石铁路位于山东省南部,西起煤炭基地兖州以南的津浦铁路程家庄站,东至我国最大的现代化深水煤炭港口石臼所,全长308公里,全线共38个有车站,远期输送能力为1800万吨。兖石铁路与太(原)焦
(作)、新(乡)焦(作)、新(乡)菏(泽)、兖(州)菏(泽)等
铁路连在一起,沟通了晋、豫、鲁三省,构成了晋煤外运的南通道,对解决北煤南调、促进煤炭出口、开发沂蒙山区、振兴鲁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
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运煤专线
大秦铁路正式通车
1992年12月21日,中国铁建承建的中国运煤量第一的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铁路二期工程及全线开通典礼在秦皇岛北站举行。
大秦铁路自1985年1月开工兴建,1988年12月28日开通一期工程,1992年12月21日开通二期工程,全长653千米,起自山西省大同市,终至河北省秦皇岛市,纵贯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可使山 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的煤炭直接运至秦皇岛港口接卸。
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铁路,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双线电气化铁路——大秦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的战略动脉,进一步发挥了大通道、大运量的重载优势,对确保晋煤外运,加速神府、东胜、准格尔煤田的开发, 缓解华东、华南地区用煤紧张的局势,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铁路
广深铁路通车
由中国铁建参与设计建设的广州至深圳铁路,全长147.23公里,1994年12月22日通车,成为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条时速达160公里的新型铁路。
广深铁路由原广深铁路改建而成,1994年10月20日圆满结束为期1个月的第一阶段行车试验,列车最高时速达到174公里,超过设计时速140公里。全线开通后,行车时间由原来的两个多小时缩至一个小时左右。
广深铁路的设计建成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高速铁路先河,为后来的中国铁路大提速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1997年获原铁道部优秀设计一等奖,2000年荣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纵贯南北九省市
香港回归献礼工程
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京九铁路是中国一次性建成双线线路最长的铁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1995年11月16日,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们克服施工压力与困难,提前实现国务院关于京九线“奋战三年、铺通全线” 的目标,2536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
京九铁路连接北京—香港九龙,
途经京、津、冀、鲁、豫、皖、鄂、
赣、粤9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一条南北干线,对缓解南北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起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有利于维持港澳地区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京九铁路沿线资源丰富,有粮、棉、油产区,
有众多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铁路的建设,使这些地区直接受益。
我国西南铁路大动脉
南昆铁路全线铺道
1997年3月18日,中国铁建参建的南昆铁路全线顺利铺通。
南昆铁路所经地区地形极其险峻,被称为“地层博览”“地下迷宫”,既有软土路基,大桥长隧,又有高桥墩、柔性墩架梁,米轨、公路、铁路互相交叉,施工困难重重,工程任务艰巨。中国铁建的建设者们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确保重难点工程质量和工期。
南昆铁路的建成改善了路网布局,不仅成为西南与华南沿海间最便捷的通道,而且将地域辽阔、发展潜力巨大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与有绵长海岸、交通发达的华南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格局,为大西南的资源开发和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