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苟且,何以成诗?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都拥有一件人间的美好——诗。这,难道是上天赐予?
诗,咏之,歌之,为诗歌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开孔老夫子编纂的《诗经》,2500年前的字节跳动鲜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去经年,一曲李白,泱泱大唐;一阙东坡,大江东去。与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流连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迷失在,王维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一首好诗,让你瞬间穿越历史的滚滚风尘,与那些耳熟能详却又陌生远去的脸庞相遇、相识、相亲、相近,毫无违和之感。最近,央视《经典咏流传》用现代艺术手法,演绎再现千古名篇佳作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激越摇滚,或舒缓抒情,每一个节拍敲打你的心腔,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是美的化身。发现美,表现美,抒发美,传递美,诗的语言,词的节奏,最最动听。
一次,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有幸餐叙。席间朋友问道,若孩子在不求甚解之下,背诵唐诗宋词的意义?余老师说,唐宋诗词,文字精炼,字字珠玑,优美干净,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关键,它们都很美,这是美的教育,美的启蒙。孩子背诗未必能穷尽诗意,但字里行间的点点滳滴,滋养着下一代的成长。
网红段子很说明问题:看到山川秀丽,天地风云,万千变化,缤纷四季,你肚子里没几句名篇佳作的话,只能说:哇塞,太美了,太好看了,真TM太太太那么好看了。而我,我们,在百花艳的春天,看到桃花梅花李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禁不住张口诵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夏天徜徉池塘,荡起一艘小船儿,从一一风荷举的叶间穿过,知道什么是“接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赏夕阳西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并领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山寥廓;冬天,西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飘过,咱们也有词儿在胸: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对一个中国式家族,最好的赞语是“诗礼传家”。
对一个中国人,最好的称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提升你的想象力,让想象插上腾飞翅膀,无拘无束地翱游天际。
有不少朋友问我写诗的心得。我很惭愧,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更不能误人子弟。送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有敷衍之嫌。忽一日,我似有所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话,哪怕捻断数根须,也难寻得半诗残句。诗的方向:跳出山外看山,看山不是山;越过水去看水,看水不是水。而读者咏罢,似山不是山,似水不是水,已沉醉山水诗情画意间。
譬如,我想去看一个心爱的姑娘,你形容自己,乘着飞机轮船高铁汽车去看她,无疑缺乏诗的味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你能不能,剪裁一朵白云去看她,乘一枚嫩绿的叶子去看她,系在百灵鸟的翅膀上去看她,藏在一滴晶莹闪亮的露珠中去看她,和着蝴蝶飘动的节拍去看她,顺着初阳拉升的一束光去看她,请流水落花载着我一路歌声去看她,让“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片片雪花带着我去看她……她,会动心么?这就是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创作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由摇滚歌手许巍用富有表现力的沙哑嗓音,演唱后红极一时。这歌声,瞬间击中了整天忙忙碌碌营营众生的软肋,痛点与泪点一起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骤然成为社会热门流行语。据称,听完歌后,痛哭一场后,炒掉老板的大有人在,不想再跟你折腾了,不再被你欺负了,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苟且,与诗和远方,俨然两军对垒,你矛我盾,针尖麦芒。
实则不然。
我有我的”诗意“,我探寻遥远的地方,就轻易脱离了”苟且“?”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很可能是”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的时候。而今,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已不再是我们。我们有了太多的牵绊。往往,世界这么大,太远了,太忙了,太累了,末了还是原地踏步,没能去成。
”苟且“,倘若单指这一趟的人生,是指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那我们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一定有明天的苟且,后天的苟且。这种苟且,是必须为爱你人去做,为你爱的人去打拼,是你扛着责任与担当前行。
“苟且”之极,绝不是寻常人家的爱恨情仇。那是国破山河在,家破人亡时。清代文史学家赵翼有诗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苟且,不但能出诗,还出好诗!
屈原,悲愤楚国沦丧,自沉汩罗江,江面浪花翻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顿成绝唱。苏轼被一贬再贬,穷途潦倒之际,赤壁二赋洋洋洒洒,无论是“捡尽寒枝不肯栖” 的寂寞沙洲,还是在“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萧瑟之处,东坡先生“把酒问青天”,奉献了多少不朽乐章。亡国之君李后主,长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更是愤怒出诗人,陆游直到去世之前,仍交待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代才女李清照,则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怒发冲冠”的岳飞,于“潇潇雨歇”中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苟且之下,迎面撞见的美好,就是诗。
苟且之下,宣泄的怒火与忧伤,就是诗。
远方有诗,而诗未必远在天边,而常近在眼前。李白写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文字的仙气力透纸背,让我等身临其境一般。然而,遍览神州大江大川的太白先生,一生从未走过蜀道,他凭借神游八极,耳听八方,将蜀道之难描绘得活灵活现。这诗的灵感,穿越崇山峻岭,跨越五湖四海,比远方走得更远。诗的力量,致情,致臻,致高,致远。
当下,我们寻找“诗与远方”,不是一定要写诗读诗,不是一定去江湖之远。不要焦虑,莫要彷徨,抛弃抑郁,重新找回内心,向往美好,追求理想,就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健身跑步,就是用双脚丈量人生,是印在大地的诗行。登山望远,山高人为峰,伸手可摘星,靠近天空的地方就是远方,一首首诗就是一朵朵白云。欣赏一曲爱听的老歌,品味一杯清香的龙井,看一幅五颜六色的城市夜景,都是诗,都是歌,都是梦开始的地方。诗与远方在我心中,自有一种风度,有一种精神,有一种意境,一种态度,有一种超然。
人生无处不成诗。
生活无处不起歌
诗,咏之,歌之,为诗歌也。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打开孔老夫子编纂的《诗经》,2500年前的字节跳动鲜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去经年,一曲李白,泱泱大唐;一阙东坡,大江东去。与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流连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迷失在,王维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
一首好诗,让你瞬间穿越历史的滚滚风尘,与那些耳熟能详却又陌生远去的脸庞相遇、相识、相亲、相近,毫无违和之感。最近,央视《经典咏流传》用现代艺术手法,演绎再现千古名篇佳作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或激越摇滚,或舒缓抒情,每一个节拍敲打你的心腔,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是美的化身。发现美,表现美,抒发美,传递美,诗的语言,词的节奏,最最动听。
一次,与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有幸餐叙。席间朋友问道,若孩子在不求甚解之下,背诵唐诗宋词的意义?余老师说,唐宋诗词,文字精炼,字字珠玑,优美干净,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关键,它们都很美,这是美的教育,美的启蒙。孩子背诗未必能穷尽诗意,但字里行间的点点滳滴,滋养着下一代的成长。
网红段子很说明问题:看到山川秀丽,天地风云,万千变化,缤纷四季,你肚子里没几句名篇佳作的话,只能说:哇塞,太美了,太好看了,真TM太太太那么好看了。而我,我们,在百花艳的春天,看到桃花梅花李花杏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禁不住张口诵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夏天徜徉池塘,荡起一艘小船儿,从一一风荷举的叶间穿过,知道什么是“接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赏夕阳西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并领悟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山寥廓;冬天,西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飘过,咱们也有词儿在胸: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对一个中国式家族,最好的赞语是“诗礼传家”。
对一个中国人,最好的称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诗歌,提升你的想象力,让想象插上腾飞翅膀,无拘无束地翱游天际。
有不少朋友问我写诗的心得。我很惭愧,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更不能误人子弟。送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有敷衍之嫌。忽一日,我似有所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的话,哪怕捻断数根须,也难寻得半诗残句。诗的方向:跳出山外看山,看山不是山;越过水去看水,看水不是水。而读者咏罢,似山不是山,似水不是水,已沉醉山水诗情画意间。
譬如,我想去看一个心爱的姑娘,你形容自己,乘着飞机轮船高铁汽车去看她,无疑缺乏诗的味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你能不能,剪裁一朵白云去看她,乘一枚嫩绿的叶子去看她,系在百灵鸟的翅膀上去看她,藏在一滴晶莹闪亮的露珠中去看她,和着蝴蝶飘动的节拍去看她,顺着初阳拉升的一束光去看她,请流水落花载着我一路歌声去看她,让“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片片雪花带着我去看她……她,会动心么?这就是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创作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由摇滚歌手许巍用富有表现力的沙哑嗓音,演唱后红极一时。这歌声,瞬间击中了整天忙忙碌碌营营众生的软肋,痛点与泪点一起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骤然成为社会热门流行语。据称,听完歌后,痛哭一场后,炒掉老板的大有人在,不想再跟你折腾了,不再被你欺负了,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苟且,与诗和远方,俨然两军对垒,你矛我盾,针尖麦芒。
实则不然。
我有我的”诗意“,我探寻遥远的地方,就轻易脱离了”苟且“?”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很可能是”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的时候。而今,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已不再是我们。我们有了太多的牵绊。往往,世界这么大,太远了,太忙了,太累了,末了还是原地踏步,没能去成。
”苟且“,倘若单指这一趟的人生,是指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那我们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一定有明天的苟且,后天的苟且。这种苟且,是必须为爱你人去做,为你爱的人去打拼,是你扛着责任与担当前行。
“苟且”之极,绝不是寻常人家的爱恨情仇。那是国破山河在,家破人亡时。清代文史学家赵翼有诗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苟且,不但能出诗,还出好诗!
屈原,悲愤楚国沦丧,自沉汩罗江,江面浪花翻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顿成绝唱。苏轼被一贬再贬,穷途潦倒之际,赤壁二赋洋洋洒洒,无论是“捡尽寒枝不肯栖” 的寂寞沙洲,还是在“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萧瑟之处,东坡先生“把酒问青天”,奉献了多少不朽乐章。亡国之君李后主,长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更是愤怒出诗人,陆游直到去世之前,仍交待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代才女李清照,则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怒发冲冠”的岳飞,于“潇潇雨歇”中激励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苟且之下,迎面撞见的美好,就是诗。
苟且之下,宣泄的怒火与忧伤,就是诗。
远方有诗,而诗未必远在天边,而常近在眼前。李白写蜀道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文字的仙气力透纸背,让我等身临其境一般。然而,遍览神州大江大川的太白先生,一生从未走过蜀道,他凭借神游八极,耳听八方,将蜀道之难描绘得活灵活现。这诗的灵感,穿越崇山峻岭,跨越五湖四海,比远方走得更远。诗的力量,致情,致臻,致高,致远。
当下,我们寻找“诗与远方”,不是一定要写诗读诗,不是一定去江湖之远。不要焦虑,莫要彷徨,抛弃抑郁,重新找回内心,向往美好,追求理想,就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健身跑步,就是用双脚丈量人生,是印在大地的诗行。登山望远,山高人为峰,伸手可摘星,靠近天空的地方就是远方,一首首诗就是一朵朵白云。欣赏一曲爱听的老歌,品味一杯清香的龙井,看一幅五颜六色的城市夜景,都是诗,都是歌,都是梦开始的地方。诗与远方在我心中,自有一种风度,有一种精神,有一种意境,一种态度,有一种超然。
人生无处不成诗。
生活无处不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