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毁 再无长安

长安大明宫是唐代十七任皇帝的朝寝之地,也是当时国家政治中枢所在。

唐初沿用隋代留下的太极宫,唐太宗贞观年间始在太极宫东北建新宫。唐高宗年间进行大规模营建,建成后命名大明宫,意为如日之升。之后又陆续有增建。太极宫称大内,大明宫则称东内。唐末,宫室三次毁于兵火。前两次都曾修复重建,第三次火焚后,倾覆的殿柱再未立起,唐王朝也随之覆灭。

         

500

含元殿遗存的台基似在诉说三大殿曾经的壮丽。

在唐僖宗、唐昭宗在位时的二十余年间,大明宫遭遇三次人为的火焚。第一次的事主是黄巢。他攻入长安后,曾在含元殿登基称帝。三年后兵败,在退出长安时一把火烧了宫室。

13年后,第二次举火的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茂贞骄横跋扈,多次逼迫皇帝。昭宗为自保,扩建禁军,并以李唐宗室诸王担任统领。李茂贞认为皇帝想征讨自己,兴兵到京师问罪。禁军战败,皇帝出逃至华州。李茂贞进入长安,将尚未完全修复的宫室再次焚毁,以泄私愤。

此后,李茂贞听闻,雄踞中原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正打算重修东都洛阳的宫殿,准备让皇帝迁都洛阳(东都原有的宫室早先被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部下焚毁)。他又出面筹钱筹工料,在两年间重建大明宫。

李茂贞与朱温争夺对皇帝的控制权,以挟天子令诸侯。一个想把昭宗迁往凤翔,另一个想要迁都洛阳。与此同时,朝中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统领禁军。宰相崔胤想借助藩镇的力量清除宦官集团,邀朱温进入关中。宦官恐惧,勾结李茂贞自保。神策军中尉韩全诲从思政殿劫持皇帝,前往凤翔,依附李茂贞。

       

500

                                                        思政殿院落遗址

朱温带兵围凤翔一年多,城中断粮。李茂贞投降,让昭宗返回长安。公元904年,朱温逼迫皇帝迁都。将长安的宫室、官署、民房尽皆焚毁,驱皇室和官民东迁。还将剩余的建材拆掉,沿水路运往洛阳,营建东都。《资治通鉴》中说:“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500

                                                               大福殿废墟

朱温在同年杀昭宗皇帝,让年幼的皇子李祚继位。次年,上演了一出禅让闹剧,取而代之。唐室灭亡。朱温政权国号大梁,以汴州为东都,洛阳改称西都。废西京长安,改名大安。从此,长安只是故都,政治中心完全东移。

唐代藩镇之祸肇始于唐玄宗时。节度使本是驻防边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官员,其所镇守之处称方镇或藩镇。安史之乱以后,因为众节度使勤王有功,更多的有功将领索求节度使官,朝廷在内地广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在镇内节制各州县,军政财权一把抓,拥兵自重,渐成割据之势。他们以所镇之处为私人领地,子袭父职,甚至对抗朝廷。到了唐末,局面更加混乱。藩镇之间相互征讨,争夺地盘。乱军于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侵扰百姓,官军与匪寇无异。

大明宫劫难只是这乱局的缩影。其时,不但两都蒙难,更因长年战乱,江淮之间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赤地千里,人民流离失所。

之后,北宋立国者吸取唐代教训,重温本强枝弱的古训,尽收藩镇兵权,强化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唐末和五代之乱,更引发人们对政治伦理及政治原理的深度思考,于是有了儒学复兴,即宋代理学的兴起。

1957年,开始对大明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至今仍在继续。近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丘墟遗迹,凭人徜徉。

       

500

                                                        复建的北宫门玄武门

沧海桑田。昔日富丽的宫殿,韶华褪尽,悲凉远去,只有平和。

         

500

                                                                  太液池秋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