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国军,能指望的医生还不足两千人?民国军医保障竟还不如晚清

500

500

500

历史并不是总是在直线前进,民国军事史就是很能创造出奇迹的存在。民国海军在抗日战争前最大的新增军舰是2526吨的宁海号,最大的军舰是清朝遗留的海圻号(4300吨),而北洋海军当年7000吨级的定远级成了民国海军遥远的记忆(二战后才有类似吨位的重庆号);清末北洋六镇的火力水平甚至也远超同样人数的民国师(当然了民国开始后,北洋军的火炮也大规模稀释了)。同样坑人的还有民国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对于普通的小兵来说民国军队的卫生保障程度甚至远远不如前清。

500

500

在抗战爆发前的36年民国一共有各种医科学校33所,学生总人数3366人,教师860人。抗战爆发后,在沦陷区的医疗总人数是22013人,其中医师只有987人,药师是620人,其他的医护人员都是护士、助产士、牙医等。民国政府自己手中的医护人员总人数是2.8万人,医生护士比例不详,但不会好于沦陷区太多,医师药师的上限估计也就是2000多人。(民国政府培训医生的速度也十分感人,从1939年到18941年三年时间内民国所有公立学校招收的医学生数量总共才1139人,上亿人口的国家居然每年只能培训300多个医生)。也就是说数百万国军士兵最多只能倚靠这2000多名医生看病,这个医疗保障程度是大大的倒退。

500

清朝军队从开国时就注意医疗保障,主要是因为他的本钱很小,八旗军可不敢随便死人,八旗军的进军时间甚至都要避开天花等疾病的高发季节。清军还在战场上广为收集各种药方,顺治年间就有一个姓宋的不知名医生将自己祖传的金疮药坊献给清军,清军在全军上下进行了普及。清军的随营大夫甚至也得到了传教士的认可,在远征新疆等作战中表现出色。乾隆皇帝也在“亲儿子”福康安征讨南方时,向普通士兵大量派发了益元散等药物,在清军遇到重大医疗问题时,清朝皇帝都能及时集中全国力量解决。清军中还有一类特别的人物,就是蒙古大夫,他们平常为马治病,在遇到士兵跌打损伤时也出手治疗,甚至连将领受伤他们也会出手,在清军中蒙古大夫也很受人尊敬。

500

500

太平天国运动星期以后,土包子的太平军甚至专门在军队中设置了内科外科医生。太平军一军13000多人,共有内医18人,外医25人(负责金创外伤),医生比例已经是民国中央军的十倍左右。根据湘军情报人员编写的《行军总要》记载,太平军伤员检查还有定期检查制度,伤兵在时间允许每隔三天就分发一次肉食。湘军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落后,著名的胡庆余堂就是他们的西征医疗保证,他们甚至雇佣了西洋医生随军作战。北洋新军建立后,袁世凯的标准是各兵种每个营有一名专职医生,三到四名医役(步兵、炮兵、骑兵营是四人,工程辎重营是三人),军医比例是民国中央军的近十倍。

500

500

▲亨大夫、林老爹可不给炮灰们治病,给大头兵治病的就是“兽医”们

更坑爹的是由于缺乏西药,民国军医采取的药方在大部分情况下和清朝毫无两样,青霉素磺胺等西药被供广大的各路“神仙”囤积倒卖。抗战期间含有大量的壮丁因为缺医少药,在训练期间就宣告死亡;就连“精锐”的远征军也有“烧烤”伤员的黑历史。中国军人不怕牺牲,但民国军队这种坑货却只会浪费将士们的热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