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精神到底是个啥?孔老夫子表示,没你们这样曲解见义勇为的!
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和武士阶层并不能划等号,九成的武士并不知道啥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在江户时代开始萌生,在武士阶层灭亡后的明治时代武士道精神才成了全日本的道德标准。武士道精神的一大矛盾就是它最讲究等级尊卑,但被武士道精神洗脑的军国武士们却经常蛮干,做出一系列独走,最终覆灭了自己的帝国。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也看可以追溯到武士道精神上,因为武士们曲解了见义勇为的本意。
江户时代的武士和其他两个时代的武士同行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能四处跳槽,也不能凭借武力在乱世打下自己的江山,只能德川家族规定的体制下艰难地讨生活。江户时代地武士们还要充当公务员,甚至是建筑工人/人肉毒药测纸等,武士就是一块砖主人要他们到哪里就往哪里搬。因此来自中国/要求人们安守本分地朱子学说(可不是公羊学派地九世复仇思想)就被武士们青睐,成了武士道精神地重要参考内容,啥子为了主人家谱不惜当人肉烤串,为了主人受辱就斩杀幕府大佬等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但武士们还保留了一些武家特有的精神内涵,他们把武家精神生搬硬套入中国的阴阳观念。他们认为武士必须文武兼备,就好像凡事都阴阳并存一样。在武士道概念中练习实践“文”的方面好比“阴”,练武实干就是“阳”。他们心中的“文”不是文艺文学和文化,而是遵守武士的道德伦理;“武”也不单单是比武武德,而是为了全体武士的事业奋斗,哪怕是偷鸡摸狗和阴谋刺杀,这些都可以称作“武”。
明治时代终结了武士阶层,却把武士道精神灌输给全体国民。旧武士阶层也认为不管自己从事哪个行业,只要他们的行为规范符合武士道的标准,他们也是武士。
旧日本军队也被武士的后代充斥,1871年到1986年日本93位“大辅”“卿”级高官(也就是部长级高官)中有88人是旧武士家庭出身(华族4人,平民一人),日本海陆军48名大将中有42人是武士家庭出身(剩下的6人中有5人是皇族出身,只有日本陆军弄出了一个平民大将),武士阶层虽然被消灭,但秉承武士道精神的武士之后依旧是近现代日本的主宰。
武士道精神还进一步扩充了日本人的“武”德,把孔夫子“见义勇为”观念变成了军国是行事的指南,在孔夫子的原话中是“见义不为,无勇也”,要大家帮助别人。而武士道精神把它魔改为为了心中的“义”可以主动挑事,为主君和天皇主动排忧解难,哪怕是葬送性命也在所不惜。《军人训诫》更是把军人“勇敢。投入战门,敢冒风险以成功名”作为三条原则之一。
因此接受武士道“见义勇为”“不服就干”教育的军国精英们特别喜欢独走,敢于让全体国民充当自己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