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剧 | 拯救周末剧荒法律人
作者| 推荐好戏的
来源| 法律先生
好的电视剧,是一场大戏。
它应该跟好书一样,可以带给观众自身生活以外的,一番全新体验,以及思考。
真正的好戏,是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的,它只讲人本身。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推荐一出好戏。——《无悔追踪》(1995)
这部剧堪称新中国的编年史,用两个主角三十年来的经历,告诉观众,在时代大潮里,人就像是沧海里的一叶孤舟。
01
1949年开始的故事 。
故事从1949年开始。
王志文饰演的冯静波是一个知识青年,在北平一所小学做老师;刘佩琦饰演的肖大力,是一个进城后转岗警察的解放军。
国民党撤离北平前夜,冯静波接到中统情报机关的匆忙任命,要他长期留在大陆,为台湾提供情报。
冯静波答应下来,得到任命书和代号“5182”,并向上级“白眼镜”提出需要一部电台。
几天之后,解放军正式进城,冯静波在理发店修面,他跟街坊解释28响炮声来自山炮,被路过门口的肖大力听到。
敏锐的肖大力立刻注意到了了,这个了解兵器知识的“教书匠”。
没过多久,为冯静波送电台的“白眼镜”被肖大力等人射伤,死前只说出了“5182”这串数字。
几天之后,满腹疑虑的肖大力主动住到了冯静波楼下,这一对特务与警察,开始了几十年的邻居生涯。
02
三场戏,三十年。
这部剧对于年代的还原,为今天的影视工作者所难以想象。
从建国初期的妓院景观;到抗美援朝时期的“爱国债券”;还有“除四害”时期左手提着死老鼠,右手托着死苍蝇去上学的“红领巾”;
当然更少不了反右和文革时期同事、家人之间的各种投鼠忌器……
整部剧中,尤以三场戏最值得反复去看。
第一场是大跃进时期。
冯静波为了消除别人的怀疑,全程积极参与,不但研制出一项发明,还获得了区里的劳模。
认定他是个特务的肖大力,私下找到自己领导,反问道:
我常想,叫敌人反对的,肯定是好事不是坏事;那要是敌人不反对的事,反过来他还热情的帮你张罗。这事儿可就不好办了。
要么,他就不是我们的敌人;要么,就是我们的大跃进搞错了,正迎合了敌人的口味。
第二场是文革时期。
肖大力因为“镇压红卫兵造反”被隔离审查,后来投进劳改农场。革委会反复质问他,长期收听敌台是为了什么。
这个时候,他本来可以全盘托出对冯静波的怀疑,以保全自己。
但是肖大力选择沉默,他坚持自己是个公安,法制工作要以侦查为手段,而不是斗争。
他的妻子也让冯静波转告肖大力:宁可白着做鬼,也别黑着做人。
第三场戏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冯静波曾经的“上级”作为台商回大陆投资,成为了统战部门的“座上宾”。
小心翼翼隐忍多年的冯静波,此时终于没办法再沉默,对着“老上级”的“书法”说:
我冯静波不是名人,可是你们看看我这字,那是横如列阵排云,点如高峰坠石,直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烈奔;
就我这笔刷子,没有三十年的潜心造化,忍辱负重,闭门思过,我脱胎换骨,我敢滋出这丈二的尿去?
03
被意识形态之争消耗掉的岁月。
这部剧拍摄于1995年,当时的王志文年方29岁,演绎了一个年龄跨度长达三十年的特务。
青年时代的冯静波温文尔雅,年过半百后的他忍辱负重;刘佩琦饰演的警察也有着浓重的时代特色;其它配角和台词也没有半个多余。
有人说,这是一部新中国编年体《史记》,一部胡同版的《茶馆》、也是一部国共合作的《悲惨世界》。
这部剧可以让我们复习一遍新中国的近代史。
冯静波也很好的演绎了:
一个人,如果能装一辈子好人,那么他最后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