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孔家史话
一、孔子世家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宋国贵族后裔,儒家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为殷商后裔,黄帝第48代孙。官至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夏商周三代文化集大成者,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奠基人,其后裔也成为中国道统的象征。
孔子思想主要分为三条:诸侯守礼,上施仁政,民以学入仕,其仁政思想发展为儒家学说(孔子-曾参-子思-孟子等),其礼治思想发展为法家学说(孔子-子夏-李悝、吴起-商鞅;孟子-荀子-韩非、李斯等),民以学入仕发展为科举制度,孔子思想是儒家学说、法家学说、科举制度的源头。
道统是指同一宗教内的传承系统,法统是指同一朝代内的传承系统。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奉行儒教教义并受到衍圣公等资深儒师认可,则具有道统,奉行开国者制定的皇位继承法,则具有法统。
孔家是中华民族的道统象征,不仅是儒家道统,更是商汤以来以昊天上帝为最高神的儒教道统。
孔子后裔有两支奉祀,孔腾一支奉祀孔子,传至民国,孔鲋(孔腾之兄)一支奉祀商朝,断于西晋。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封长支孔鲋后裔孔吉为殷绍嘉侯,奉祀商朝,为二王三恪,食邑1670户,方圆百里,国于沛。孔吉长子孔何齐世袭殷绍嘉侯,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1年)与周承休侯姬党(奉祀周朝,后裔封周承休公、卫公等)一起进封为公,为宋公。以后或公或侯(殷绍嘉公、宋侯等),侯(公)国亡于西晋永嘉之乱(313年),传国三百余年。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来到鲁地祭祀孔子,封孔子9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主持祭祀孔子,为中国皇帝册封孔子后裔之始。汉宣帝时孔霸以太中大夫授皇太子司经,汉元帝继位,拜孔霸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800户,封褒成君,其子孔福袭封,以食邑租税祭祀孔子,以后历朝或侯或公(褒成侯、宗圣侯、奉圣亭侯、崇圣侯、绍圣侯、褒圣侯、文宣公、衍圣公等),世袭罔替,奉祀不绝,所有圣裔亦“免税免役,非同齐民”。宋仁宗赵祯封孔子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传至民国。
“衍圣公”,尊荣不受王朝更替,是为“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史称“天下第一家”。“衍圣公”世系见下表:
二、孔氏辈分
孔氏族人从45代起,开始订立行辈,即每一代人的名字中,统一使用一个字或偏旁部首,作为辈分的标识。这个行辈,开始不太严格,跟其他姓氏差不多。
最早严格实行的孔氏行辈,是明太祖朱元璋颁赐的,共十个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从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开始使用。到了清朝,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胤禛,把“胤”改成了“衍”,为了避讳乾隆的名字弘历,把“弘”改成了“宏”。
明崇祯二年(1629年),衍圣公已经用完了这十个字,正好明朝也从第一个皇帝到了最后一个皇帝。65代衍圣公孔胤植上奏朝廷,又颁布了十个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同治二年(1863年),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报请皇帝批准,又立了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1919年76代衍圣公孔令贻向中华民国内务部核准,备案续立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具体见下表:
三、孔氏家谱
《孔子世家谱》是世界上连续传承时间最悠久,记录最完整,资料最详谨,内容最广泛的家族谱牒,2005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
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其中记录了自孔子曾祖父孔防叔至西汉司马迁同时期的孔子子孙十几代的传承关系,从汉至唐,因为孔子后裔的封爵、世袭、祭祀(孔子后裔也担任商朝宗庙的祭祀)等传承,孔子家谱的修订一直由当时的朝廷来严格完成,但是只记录嫡长承袭者一脉,当时,孔子后裔人丁并不兴旺,且居于曲阜,少有外迁。
历史上的孔氏族谱见下表:
正式的孔子世家谱是宋代的元丰谱。宋代,孔子后裔全族正式有谱,始在民间兴起,但只有手抄本。宋元丰甲子年间(公元1084年),孔子第46代孙孔宗翰,当时官居朝议大夫,创修孔氏家谱,始为刊印。到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有孔裔孔弘颙重修付梓,并定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小修以甲午为期,然而这个规定并没有严格执行。明天启年间重修一次,清顺治十年未及甲子又重修,之后康熙、乾隆两甲子均重修,民国时期历7年于1937年修成,最近的重修历10年于2009年修成。
1937年民国版《孔子世家谱》共四集,收录孔子后裔56余万人。2009年版《孔子世家谱》全谱共约2500万字,80册,收录的孔氏族人数量约200万人。
历史上的孔氏族谱:
北宋《元丰谱》、北宋《孔氏祖庭杂记》、南宋《东家杂记》、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金《孔氏祖庭广记(北宗)》、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北宗)》、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北宗)》、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南宗)》、明《成化谱(南宗)》、明《弘治谱》、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中华民国《民国谱》。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孔氏族谱虽重修、续修多次,至今能够见到的仅有明《成化谱(南宗)》、明《天启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中华民国《民国谱》5部,其中明《成化谱(南宗)》仅录南宗、明《天启谱》仅存残本。
具体如下:
1)明天启《孔氏族谱》
天启二年(1622年)纂修,共8卷,刊印98 部,主要纂修人为孔弘颙。此次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开印时,宗主、 县主亲自到场,督印14页,每页印98张,即毁掉印板,以防私印。装订后 ,捧到孔庙诗礼堂加盖公府、本县印信和家庭、林庙关防印后,择日分发。其后,遇有事故,户头、户举各带谱牒至庙,以备查验。如无印信或印文不对,即系私谱,以律究治。
该谱卷首载有衍圣公孔胤植、世职知县孔闻简两篇序文和《孔氏宗传总论》、《阙里孔氏谱系引》、《伪孔考》和凡例等内容。卷一为一代至四十二代,一代孔子名下有姓源、年谱等项,二代以下多有小传;卷二从四十三代孔仁玉到五十五代孔克坚;卷三至卷八为57户的繁衍情况。
2)清康熙《孔子世家谱》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开纂,至次年十二月完成,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告庙颁谱,共刊印100部。参加纂修者共7人,设鉴定、监修、督刊、编次、校阅等职,以衍圣公孔毓圻为鉴定,孔尚任为编次。在开局修谱前后,衍圣公及家庭族长先后向族人4次榜示,提出修谱要“严核假冒,表彰懿行,斥除匪类,务秉至公”,并规定“凡不孝、不悌、干名、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和不按规定行辈表字命名的,均不准入谱”。
这次修谱按《史记·孔子世家》定名为《孔子世家谱》,在内容安排及分户上也作了一些调整。该谱共24卷。卷首有衍圣公孔毓圻、世职知县孔兴的序文和凡例等。卷一为姓源,卷二为年表,卷三为世系,卷四为中兴,卷五至卷二十四分别记载了20派60户的繁衍状况。
卷末附有《流寓记》和《跋》。《流寓记》概括记述了外徙10个支派,包括浙江平阳派、河南郏县派、河南宁陵派、河北献县派、江苏丹阳派、岭南派、广东南雄派、江西临江派、湖南浏阳派、河南鲁山派等,其后裔人名未作详载。
3)清乾隆《孔子世家谱》
乾隆九年(1744年)修。参与修谱者共24 人,设总裁、提调、监修、编次、校阅、收掌、誊录、督刊、收发、供应等职,衍圣公孔昭焕任总裁,孔传斌、孔继儒、孔继汾、孔毓佶为编次。开馆之前,衍圣公孔昭焕榜示修谱条例及凡例,提出“严核假冒,详查遗漏,表彰懿行,斥除匪类,务秉至公”的要求。开馆时,衍圣公率领族人昭告祖庙,宣读祝文、誓词。告知凡义子、赘婿、随母改嫁的养子、僧道、干犯名义和下贱者均不能入谱。对懿行显官、道德硕儒以及孝子、悌弟、义士、仁人、高隐、名流、词林、艺苑,均上报其生平事迹,载入谱牒。要求修谱人员“毋便己私,毋徇情面,毋存疑致滥,毋挟怨生嫌”。为防假冒,对入谱族人要求各户头、户举出具甘结作保,还发动族人知情者检举。
全谱共24卷,刊印120部,告庙颁发。该谱因纂修时未予避讳,触犯甚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又作了改刊。将原本旧序和跋大部分抽掉,删去姓源和年表两卷,孔子事迹及名人传略也作了核实精简,改刊本减至22卷,刊印265部。
因清廷要求,乾隆谱没有记录曲阜以外的圣裔,亦无《流寓记》。但要求外地孔氏自行修谱,谱成后呈衍圣公题序和盖章。
4)民国《孔子世家谱》
民国谱是全国孔氏第一次合谱,1930年10月开馆纂修,至1937年11月告成。全谱325部,支谱1813部,铅印。修谱人员由66人组成,设总裁、提调、监修、编次、校阅、收掌、文牍、书记、收发、庶务、会计、交际 、督刊等职,奉祀官孔德成任总裁,孔广彬、孔广梅等13人为编次。修谱程序和禁止入谱人员与前谱大致相同。
该谱设卷首,下分4集108卷。卷首除奉祀官孔德成、家庭族长孔传的序文外,还收入旧谱中的序文10篇, 另有凡例、姓源、宗派总论、圣祖至四十二代图、中兴祖至20派图、 20派至60户图、嫡系考、嫡系图、南宗图、伪孔辨、内院真孔图与外院伪孔图等。
初集共62卷,卷一、卷二从始祖至分60户,卷三至卷六十二为60户,每户1卷。 二集34卷,记载中兴祖之后外迁的南宗派、江西新建支、四川阆中支等34个支派, 每支(派)1卷。三集10卷,记载中兴祖之前外迁的浙江平阳、河南郏县、河南宁陵、河北献县、江苏丹阳、岭南、广东南雄、江西临江、湖南浏阳、河南鲁山等10个支派,每派1卷。四集2卷,记历代外迁而前谱失叙的山西赵城县、四川会理县、江苏靖江县、贵州兴文县等77支族人。
该谱对孔子后裔所取得的功名作了详细记载,总计约有5000人,其中进士240人,举人443人。取得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等名次者也有多人。
5)2009年《孔子世家谱》
由原国务院副总理、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先生提议,1996年10月2日,孔德墉前往台湾,拜会了七十七代衍圣公(1935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就续修家谱一事征得了他的同意。
1997年10月20日,孔德墉来到曲阜召集22名近支德字辈兄弟商议修谱事宜。1998年3月,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在香港成立,孔德墉任会长,孔德篪、孔德坊任副会长,孔德宏、孔德威则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与编辑部主任,负责具体工作。1998年6月,协会发表告族人书,正式开展了《孔子世家谱》的第五次修订调查登记工作。补遗卷在2008年12月31日停止收集孔子后裔资料,历时10年的《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修后裔资料收集工作全面完成。 2009年9月24日,孔子诞辰2560年之际,《孔子世家谱》续修颁谱典礼在曲阜孔庙大成殿隆重举行。
2009年《孔子世家谱》共搜集140多万孔子后裔资料,再合民国谱所录后裔,新谱总人数约计达200万,约计2500余万字。本次续修有三大创新:一是跨越性别、民族与地域,收入女性、少数民族、港澳台及海外孔子后裔;二是增加个人信息;三是建立数据库。作为孔圣人家谱的《孔子世家谱》,对研究孔氏家族的人口、分布、变迁及孔氏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地位有重要作用。
2009谱是全国孔氏第二次合谱,全谱共分卷首和五集:初集为始祖孔子至分六十户;二集为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后外迁支派;三集为孔仁玉之前外迁支派;四集为待考支;五集为海外支,共80册。
四、孔府、孔庙、孔林
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曲阜也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1)孔府
孔府本名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现存建筑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距今已600多年。
孔府大门,为五间檩悬山式建筑,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门两旁悬挂对联一幅“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朝纪晓岚所书,其中“富”字上面少一点,寓意“富贵无头”,“章”字一竖通到上面立字,寓意“文章通天”,此联概括出千百年来“圣人家”的气派。
孔府占地240亩,现有楼、厅、堂480余间,府内存有著名的孔档案和大量文物,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为东学,有家庙、慕恩堂等。西路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南北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五间等,最后为花园,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贵族庄园。
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是管理孔府事务的衙署。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
2)孔庙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
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孔庙的规模是在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
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孔林
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水之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孔林早期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仅有少量的墓地及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高齐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进入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子墓位于享殿之后,是孔林的中心所在。此墓似一隆起的马背,称马鬣封,墓周环以红色垣墙,周长里许。墓前有巨墓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明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的石台,初为汉修,唐时改为泰山运来的封禅石筑砌,清乾隆时又予扩大。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孔林作为一处氏族墓地,20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内现已有树10万多株。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孔林内的一些树株人们仍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其中柏、桧、柞、榆、槐、楷、朴、枫、杨、柳、檀雒离、女贞、五味、樱花等各类大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参、灵芝等数百种植物,也依时争荣。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在万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仪成群,除一批著名的汉碑移入孔庙外,林内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钢、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名家亲笔题写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碑林。
五、孔子后裔概况
现存孔子后裔皆为第9代孔鲋、孔腾子孙,经汉末战乱、五胡乱华,传至22代仅孔潜、孔震、孔扬三支存世,三支世系如下:
注:①标黄色代表历代奉祀君,下文皆同;②汉平帝时按二王三恪制度,封孔鲋之后孔吉为宋公,承嗣商朝,魏晋依旧,传至西晋永嘉之乱而国灭;③标灰色代表该支绝嗣或无考,下文皆同;④此文数据来源于《孔子世家谱》,并遍查《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所幸多有传记,并据史校正,下文皆同;⑤根据《三国志》《晋书》,孔乂为汉桓帝时期散骑常侍,其子孔恂为西晋武帝时期平东将军,生于曹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年),卒于西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享年28岁。《晋书》记载孔潜为东汉末太子少傅,显然孔潜与孔乂年龄相仿,不可能是孔乂之孙、孔恂弟之子。民国谱记载孔乂次子孔郁有二子孔潜、孔扬,应有误。根据《元和姓篡》,孔潜为宋公孔吉八代孙,故本文依《元和姓篡》记载;⑥子夏,孔门十哲,法家的鼻祖,主张革新周礼适应新时代,在魏国开馆育人,李悝 吴起皆为子夏门徒,二人变法影响很大。李悝著《法经》,商鞅为其门徒,商鞅携《法经》入秦变法,李斯完善,最终将《周礼》革新为《秦律》,《汉律》因之。孔子后代也被魏国重用,孔子的五代孙孔箕为魏相,其后四代居魏。
又经隋末战乱,仅孔德伦(孔震后)、孔颖达(孔扬后)、孔奂(孔潜后)、孔德绍(孔潜后)四支传世;再经唐末战乱,传世至今者仅十三人,是为“圣裔十三派”,十三派世系和人口如下:
圣裔世代优渥,人口增殖犹如此,况它姓乎?叹中华何尝不如是哉!
两汉人口曾达6000万,汉末战乱、五胡乱华,减至800万,隋炀帝时突破6000万,隋末战乱减至2500万,唐玄宗时突破6000万,唐末战乱减至1700万,所谓乱离人不如太平狗也!
清乾隆谱记载圣裔男丁2万多人,民国谱记载圣裔男丁约16万人,估计男女合计约32万人,2009年第五次修谱完成,圣裔男女合计约200万,其中“中兴祖派”人口占圣裔67%。
六、孔子后裔十三派
1.河南鲁山派
三十六代孔至后。至,孔奂后,唐汝州刺史孔若思之子,唐末避乱于河南鲁山县,子孙遂居焉。
鲁山派子孙散居河南鲁山县、汝阳县、禹县县、许昌县、临颖县、襄城县、郏县、江苏东海县等地。
详见下表:
2.河南河洛派
三十七代孔齐参后。齐参,孔德绍后,唐贞观进士、尚书膳部郎中孔昌寓孙,任唐宝鼎令,留河南洛阳,子孙遂居焉。1937年民国谱录入河南宁陵派。
河洛派现存两支:洛阳洛宁支:孔汉、孔希运、孔闻和后裔;洛阳孔寨支:孔注、孔希宗后裔。
详见下表:
3.中兴祖派
四十三代中兴祖孔仁玉后。仁玉公,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之后,为圣裔长房,掌管家庙,子孙世袭“文宣公”,至四十六代孔宗愿时,宋仁宗于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之为“衍圣公”。
金灭宋后,分为北宗和南宗。
(1)北宗六十户
靖康之乱,金兵灭宋,康王赵构南渡,建立南宋政权,衍圣公孔端友及部分圣裔随驾。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伪齐刘豫政权,于1131年封孔端友之侄孔璠(孔端操子)为衍圣公,及至刘豫败灭,金熙宗于1139年时仍封孔璠为衍圣公,是为北宗。至五十三代时曲阜共有圣裔88位,其中6位外迁,62位或无后绝传,或二三代后绝传,只有20位在曲阜留有后裔,这20位的后代被称为二十派。
二十派均依血缘关系远近为序排列,后二十派又分为六十户。第一派第一户祖为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至七十六代孔令贻世袭一品衍圣公,七十七代孔德成改任大成至圣奉祀官。六十户子孙除留在曲阜外亦有散居外县及全国各地。
(2)南宗各支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去扬州陪祀,不再北归曲阜,家于浙江衢州,无子,以弟孔端操子孔玠为嗣,袭封衍圣公,其后子孙孔晋、孔文远、孔万春、孔洙代代世袭,是为南宗。元灭南宋,至元十九年〔1282年〕召孔洙至京师,孔洙让位于居曲阜的子孙,元世祖忽必烈大加赞赏:“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免去衍圣公称号,授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赐给护持林庙玺书。至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居于衢州的五十九代孙孔彦绳经衢州知府奏请,于正德元年〔1506年〕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奉衢州孔庙祀事,民国改称奉祀官,传至七十五代孙孔祥楷。
南宗主要为三支。南宗衢州支。四十代孙孔若古随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浙江衢州。子孙散居山东寿光、潍县、肥城、冠县,河北晋县、恩县,河南考城、武安、浚县、恒台、济源、长清、德平,江苏句容、溧水、金坛、丹徒、吴江、青浦、镇江,安徽桐城、芦江、合肥,河北南宫、冀县等地。南宗慈溪支。四十九代孙孔瓒南渡后,先寓居湖州后又移居浙江慈溪县东三十里李溪庄。有子孙散居福建闽县、安徽合肥、舒城等地。南宗牟平支。四十八代孙孔端孜侨居金州,以子孔士元为山东牟平县尹,随之落户。
详见下表:
A.中兴祖长子孔宜后裔
B.中兴祖四子孔勖后裔
4.浙江平阳派
四十二代孔桧后。桧,字圣植,孔德伦之后,唐天佑时明经,授秘书郎,任兖州参军。至五代时避“孔末之乱”,远徙浙江平阳,子孙遂居焉。
平阳派分三大支,散居浙江平阳县、高淳县,江苏江阴县,湖北孝感县、安陆县,山东菏泽县、定陶县,河南邓县,安徽芦江县,吉林滨江县等地。
详见下表:
5.河南郏县派
三十八代孔惟时后。惟时,孔德伦之后,迁河南郏县,子孙遂居焉。子孙散居河南郏县、内乡县、浙江温岭县、乐清县、福建莆田县等地。
郏县派分为两支:河南郏县支,孔昌明后裔;浙江莆田支:孔仲良后裔。
详见下表:
6.河南宁陵派
三十五代孔贤后。贤,孔德伦之孙,唐贞观年间,因辽海兵变、山东寇乱,恐残毁圣裔,上迁孔德伦于宋(孔子祖地),后孔德伦、孔崇基、孔璲之三代褒圣侯均葬于河南宁陵。开元间,孔德伦五世孙孔惟晊归鲁,孔贤一脉守陵,子孙遂居焉。
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商丘县、柘城县、洛阳县、淮阳县、封丘县、安徽太和县、山东曹县、荷泽县、河北长垣县、沙河县、邯郸县、隆平县、刑台县、尧山县、瑶山县、吉林九台县等地。
详见下表:
7.河北献县派
三十五代孔立言后。立言,唐初国子祭酒孔颖达曾孙,官至祠部郎中,落居献县南柯营,子孙遂居焉。
献县派孙散居河北献县、青县、安国县、任邱县、博野县、沧县、静海县、阜城县、武强县、东光县、盐山县等地。
详见下表:
8.江苏丹阳派
四十代孔绚后。绚,孔颖达后,唐岭南节度使孔戣之孙,唐末进士,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7年)任丹阳县令,子孙遂居焉。
丹阳派子孙散居江苏丹阳县、镇江县、江都县、福建霞浦县、福鼎县、湖北麻城、安徽天长县等地。
详见下表:
9.岭南派
四十一代孔昌弼后。弼,字佐化,孔颖达后,唐岭南节度使孔戣之曾孙,官历散骑常侍。唐末朱温篡位,中原战乱,遵父遗命随宰相徐彦若出镇岭南,弼随之入粤,子孙遂居焉。
岭南派子孙散居广东大部分地区如阳山县、信宜县、惠州、番禺县、南海县、顺德县、中山县、肇庆县、廉江县、德庆县、广宁县、怀集县、封开县、海南琼东县、广西宾阳县、上林县、蒙山县、陆川县、柳城县、富川县、那马县、北流县、平南、贵县、藤县、玉林、容县、岑溪、四川中江县、富顺县、河南荥阳县、荥泽县、甘肃皋兰县、山东汶上县等地。
详见下表:
10.广东南雄派
三十九代孔温宪后。温宪,孔颖达后,唐岭南节度使孔戣之子,避唐末乱,留广东南雄,子孙遂居焉。
据《罗格孔氏家谱》中有子孙居南雄平林,其中桂东支子孙散居湖南桂东县。
详见下表:
11.河南洛阳派
四十一代孔昌庶后。昌庶,字几圣,孔颖达后,随唐昭宗东迁洛阳,子孙遂居焉。
1937年民国谱录入江苏丹阳派,子孙散居河南洛阳偃师、许昌长葛等地。
详见下表:
12.江西临江派
四十代孔绩后。绩,孔颖达后,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临江)军事推官,子孙遂居焉。
临江派子孙散居湖北广济县、汉阳县、浙江温岭县、江西分宜县等地。
详见下表:
13.湖南浏阳派
三十八代孔瑛后。瑛,孔颖达后,唐御史大夫、湖南观察使孔巢父之子,留湖南浏阳,子孙遂居焉。
浏阳派子孙散居湖南浏阳县、城步县等地。
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