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创业记(三十七):汉中封王
汉中称王,有讲究的。
刘备为什么要去汉中,不在成都?来去路费都省了。
汉高祖就是汉中称王的。
汉是与我们民族有深切关系的,汉朝、汉族、汉人,我们是有这个心理认同的。
刘备看中了这个精神符号。
我刘玄德想告诉天下,我是正宗的高祖苗裔,我传承的是和汉高祖一样的事业。
我是天下英主,四海之王。
群臣上了一道《劝进表》,推刘备为汉中王。
这是历朝历代的规矩了,没什么好说的。当你要想进步时,让手下人替自己提要求,提个议案,做个样子,然后臣附议。我三辞,你们三请。然后为了天下苍生,我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民意的安排。
有好处的,能充分展示当事人建立的功勋与业绩;能展示大家的支持,看看站队;能增加合法性——这是是英雄、百姓与手下群臣共同推举的,可不是我一个人或者一个势力的意愿。
值得品味的是,刘备还琢磨着搞一个筑坛阅兵的仪式。
刘备也在追求标准的流程化,把势力军队变成中央正规军。
政府和军队形象的进化,能大幅增加大家的支持与认可。
现代管理学总结,仪式是号召力、形象和未来,重大仪式是凝聚人心的手段。
古代人结婚为啥那么讲究。
繁琐的仪式是为了告诉你事情本身的重要性。
婚不是你可以随便结的,也不是你可以随便离的。
不要忘记了你喜欢她和娶她的时候你的初心。
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都是这个理。
内心得到安慰,传统得到继承。
包含有文化内涵的仪式会增加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除了仪式,还有服装和个人用品,都得特殊化,显得有纪念意义,有符号价值。专门活动都要有。
头衔,权威与头衔更能让人闪光,用符号策略展示力量,这个也一定要有。
补充一点,当一个人使用符号时,得想清楚前提与条件。
你认可度高与呼声高,就选择吃简单饭,说普通话,平易近人。
如果呼声低,就要讲形象,注意服装,讲排场,显示权威。
这是基本有效的策略,你得对号入座。
刘备在晋封汉中王时,给自己增加了足够的认可与个人魅力。
封完自己,得封别人。
刘备决定大封功臣,大家都摩拳擦掌,老激动了,这一天终于来了。
没想到,第一个封的人是魏延,镇远将军魏文长。
上下震动。
为啥不是关张赵诸葛亮?偏偏是这个魏延?
魏延在夺取益州时,表现足够的忠勇,能凝聚士气,完成挑战性的任务。
刘备提拔他做了牙门将军。汉中战役时,他艰苦作战,打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全境。派谁镇守汉中?大家都认为这得张飞来,张飞也这样认为的。
没想到刘备提拔魏延,连升几级,一路绿灯。大家眼珠子都掉下来了。
宴会上,刘备对魏延说,文长,要留镇汉中,有什么打算?
魏延一听说,赶忙站起来,说有打算。
我不告诉你我怎么办,我只承诺你吩咐我的我给你办了就是。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站队坚决,全场敬佩。
刘备表他用他,不是因为刘备喜欢他,而是因为刘备的阶段不一样。
现在是事业的高点,你要做的不是跟你的创业团队搞好关系。
而是跟与所有支持你事业上升的力量做好公关。
你得说,这一路上,我们之所以从小公司到大公司,是各位投资人,各位股东,各路新加入的英雄豪杰的功劳,是你们一路上的支持和厚爱才成就了我们的今天。
在这个时候,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乘追击要优先于表扬初创团队。
为啥?魏延有三个特点:
魏延是半路加入队伍的降将的代表;
基层将领的代表;
新生代的代表;
当时的关张赵都是联合创始人,是高管,是集团元老。
有地位有名望。
但是以魏延为首的新生代可不一样了。要啥没啥。
提拔他一个,鼓励一大群,赚了。我们得让他们看到希望。
刘备破格提拔他,破格提拔一方面更能显示权威,一方面也是告诉这些半路出家的新生代,你们不要担心老人们怎么看你,我是一把手,我说你行你就行。刘备也想借此展示领导的权威与魅力,
当然了,初创团队那肯定也是要安抚的。我们要合理引导,处理好内部矛盾。
刘备任命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为四大将军。诸葛亮提过不同意见:前三者能被人接受,关羽没得到任何消息,把黄忠安排,关羽能接受?
命令一出,关羽果然闹了。我不服。
刘备不开心了,不服你也得端着。
然后刘备就到兄弟这里来谈谈心了。
黄忠是有功,有特殊贡献,职务安排不代表感情。他功绩再大,是我拜把子兄弟吗?诸葛亮都不是我兄弟,如果为了个人的事,你就闹意见,不是会伤感情嘛?再说了,天下无敌的关将军,在这点功名上锱铢必较,会影响你的威名呀。刘备说话,硬中带软。看上去威严打君主牌,实际上诉苦打兄弟牌。
关羽接受了,关董事带头,那么内部平衡基本就保持了稳定。
最艰难的一仗,刘备打的很漂亮。
小说主要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司马光《资治通鉴》
裴松之《三国志注》
吕思勉《三国史话》
百家讲坛《刘备的谋略》
系列完结后开始更新【三国司马家族系列】的历史小品文
欢迎各位亲爱的读者点击头像选择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更新咨询喔。
欢迎大家通过评论回复感受、想法和要求~
后续的系列会尽可能照顾到各位观众老爷的喜好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