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 应势而起
引用一位网名叫西风漫的网友的在观网上的评论:著名公司的兴衰各有各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
工作原因,一直在学习和思考各知名品牌的成长之路和成功之道,看得全是故事,听得都是情怀,情节雷同,套路相似,直到我看到上面这句话,才找到了一个视角。
用统计归纳法分析了当世的百多个大品牌,涵盖不同品类,总结了不同类型品牌产生的条件:
一、技术领先:这一点对于科技产品而言是唯一条件,如洛马、波音、华为、高通、英特尔等等,这个不用解释,至少在地球上不存在不通过技术超越而取代他们的方案。
二、强势文化:对于没有科技含量的日用消费品,这是唯一条件,如爱玛士、LV等。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说法,这些怎么就没有科技含量了?我以前也相信过那些品牌故事,说它们用料都是独家专用最高等级,做工标准魔鬼般严苛,设计是大师之作,工艺为独门秘籍等等,可后来知道,这些大牌服饰、手袋,大都是从位于广东、浙江、福建,或者越南、印尼、孟加拉国的有数几家大代工厂生产出来的,操作设备的大多是乡村中学毕业的邻家小妹,这些厂同时还生产这些大牌以外的同类产品,但价格就相差十几,甚至几十倍了。再者,不论样式、材料、做工甚至购物税单小票,高仿品都能做到以假乱真,但是,有能力的购买者还是一定是去专卖店花大价钱追逐真品,仿的再真,具备物质方面的一切要素,但没有支撑消费信仰的品牌文化血统,就如同没有生命的美丽胴体,文化才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以是否有科技含量划分,除了上述位于两端的纯科技性产品和纯非科技性产品以外,还有大量居于两者之间的工业消费品,如汽车、手机、家电等,这些领域的领导品牌,技术上都保持一流,品牌文化也各领风骚,这种应用层面产品,单凭技术是无法与竞争者和跟进者拉开距离,强势品牌文化也不可或缺。
总结一下:产生品牌的条件,归根结底就是两点,科技和文化,引申即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实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两个核心,所以,只有强势文明能孕育出强势品牌。那强势文明又如何而来呢,就应了开篇那一句了,在现实世界,文明的强弱差异就是该文明所属民族、国家的国势兴衰。
抛开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品牌不讲,单讲无技术含量消费品牌,把当今风行的此类品牌成名年代、国别稍加汇总,就会发现规律,这类品牌,以LV为代表,主要诞生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初、19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的西欧,包括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再加上美国,这些地方当时都有技术创新带来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同时没有战争,企业用心做产品,人民生活方式升级,消费能力升级,由此诞生了这些长盛不衰的国际品牌,这些国家,当年在世界上有一个统一的身份称呼:列强。
所以,多数世界性大品牌只产生于强大的国力上升的国家,人口众多,占地广袤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不算中日韩,你随口能说出来的品牌有几个?有吗?即使日本这样经济领先、科技发达的国家,因为不处在西方文明圈的核心位置,纯消费品类国际品牌也寥寥可数。
虽然比不了科技性的火箭飞船,精密制造,但这些消费品牌同样也是这些国家强大的基石,从奢华精美的服装箱包鞋帽,到独具匠心的包装、陈列设计,所有这些产品和设计制造这些产品的人让一个国家强大,当一个国家的产品让各国消费者主动或被动的认可,开始觉得东西可靠、可亲以至可敬的时候,此时,世界性品牌就诞生了。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抓住产业叠代升级的机会就可以脱颖而出,80年代日本的汽车、家电品牌是这样的,现在我们的华为也是这样。低技术含量的日用消费品,则需要有生活形态和社会文化演变的机会,欧洲工业化及资产阶级革命后,原来皇家御用的工匠世家开始为新兴上流阶层服务,爱马仕、LV等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次大战使大量女性参与到日常生产生活中来,传统的“五花大绑”式服装就退出历史舞台,香奈尔等一批现代女装品牌开始大行其道,并一直占领高档女装市场;二次大战后欧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让男士更加追求品位,感受生活,纪梵希、阿玛尼、范思哲就应运而生;同时,体育赛事,户外运动成为发达国家民众生活日常,阿迪达斯、耐克等运动品牌也就炙手可热。
技术进步是有后发优势的,迭代之际可以弯道超车,而生活方式和消费形态几乎的转变几乎是按步就班的,这就让后进的消费品牌很难有出头的机会。中国的代工厂商已经为欧美大牌代工的几十年,与它们的产品的物理性差异已经不存在,很多厂家也一直推自有品牌,很舍得在广告、店面上下本钱做推广,但就因为商标图案那点不同,到目前为止还鲜有成功之例,消费者对于大品牌的信任和追捧,是源于对品牌所有国几十年、上百年强大国力的认可,对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所以,后起消费品牌的成功,需要社会生活有重大改变的契机。
现在,时机被推送到眼前了。
贸易战战端一起,对很多产业当然是有相当伤害,但对自有品牌来说确是大好时机,相当一部分传统欧美品牌从成本、法律、文化认同、消费情怀等诸多方面都将面临准入壁垒及市场鄙弃,而已万事具备的中国制造商则可乘风而上,砥定中华。中国贸易战的胜利相当程度上要靠中国品牌的胜利,而贸易战胜利后的中国将屹立起一批传承于世的名家大牌,做为一场国运之战,大多数有理性、有国家认同感的消费者必将会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些是绝大多数国民利益所在,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后,挟规模效应带来的高性价比和大国文明奠定的强势文化,走向世界只是时间问题,历史早已证明这一点,我们只是重走列强走过的路。
现在也可能有人说,贸易战开始以后,中国经济已明显受影响,消费不景气,品牌没有成长空间,可如果按这个理论,我们70后80后的童年就不存在了,当年的一双“双钱”回力鞋,吸睛率不比现在的AJ差,要知道85年中国全国GDP总值还不到1万亿人民币,比不过2018年的一个佛山市,品牌无时不在,只是看孰强孰弱,孰生孰灭了。
现在的中国,打造自有品牌一定要放眼全球,切不可固步自封,要像先发的欧美品牌那样,利用全球的资源,服务全球的市场,撑起自由贸易的大旗,海纳百川,互通有无,重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国气象,复兴“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的中华文明,自有品牌的缔造者们,过往未来,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