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历史考证 一{稿}
蒙古族历史考证{稿}
2019·8·16 第一次发表
2019·9·17 修订稿
一
1、
东亚东北亚的人类来源
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亚洲的人类基本上是在华胥一带能够生存并且继续发展。初步扩散到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后,人类开始加速度扩散。从河北进入东北和西伯利亚有森林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后全面扩散,一些分支进入美洲,还有的向西进入欧洲。
在距今九千年开始的文明萌芽,东北亚文明基本上是红山文化的带动,红山文化明显是继承了女娲的影响。
赵宝沟时代的鹿崇拜,内蒙古赵宝沟文化所出的陶尊,东北和东西伯利亚关于鹿在各种传说和萨满教中的出现。鹿类,特别是驯鹿,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鹿曾经对人类的意义重大,这个时期鹿的使用在牛马出现之前。鹿石遗迹从东到西远至欧洲全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有一些森林与草原交接地带的生存经验,来到高加索山脉后,与斯拉夫人共同掌握了马的驯化饲养。马和牛的使用,让人们放弃了鹿的使用。
黄帝时代,为了考察天下,向四面八方派遣了很多部落,这就是山海经的素材来源。史料记载,东胡鲜卑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周书》卷一·帝纪第一·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
《辽史》第六十三卷·表第一·世表:“……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後,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山海经也有一些记载可以佐证。
2、
人类进入东北后,继续向北扩散,沿着森林发展形成通古斯,这就是为什么通古斯语系是西伯利亚主流,印第安人也是汉藏语系。沙俄的老照片证明,西伯利亚人口的服饰与满族很接近。
而蒙古草原最初人口的形成,比如早期匈奴,更多的是受到红山文化以后,炎黄以后,西北陕甘宁的影响。
草原的语言,突厥语呀的,都是更接近夏商周的语言影响。比如,“吾我胡”发音接近,都是本人的自称。
蒙古族学者芒牧林先生《试探汉藏-阿尔泰语系亲缘关系》中说,他在长期研究蒙古语辞源过程中,积累了蒙古语和汉语间音近义同的字达2000个,它们的特点有四:
1. 有着较为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
2. 大都见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夏、商、周时代的金文、甲古文、籀文、大篆等文献。
3. 词类具全,不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代词、数词、副词、虚词等。
4. 在构词形态和语法结构上,表现出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他认为,这些共性成份很难用民族间的接触关系来解释,应在发生学上存在某种关联性,是两者存在亲缘关系的反映。
3、
黄帝北伐荤粥,来到西伯利亚。《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兴安岭东胡是黄帝族后裔,游牧族群都是从森林开始来到草原的。
鲜卑契丹蒙古,语言相通,应该都来自东胡。
井沟子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自然村北约 400m 处,其年代初步判断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墓葬人骨所拥有的北亚蒙古人种性状与鲜卑、契丹颇为一致,而且井沟子遗存所反映出的游牧文化气息,符合历史文献对“东胡”地域的记载。
井沟子西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井沟子(西拉木伦河北支)西侧的山坡上。2003年进行发掘。其年代大体相当于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址还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存。
东胡是黄帝族的直系后裔,鲜卑是东胡的后裔。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记载{《国语》卷十四,《晋语八》},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
东胡是黄帝族在乌兰察布到赤峰,北部至少到兴安盟一带的分支。随着气候的恶化,中央政权向内地收缩,这里留守的人们形成东胡。
黄火地遗址的一道道圆周石墙,与红山文化遗址和山海经的有关环绕记载,是一致的。
——————————————————————————————————————————
二
1、
匈奴与蒙古族是同根共祖的关系,不是血缘传承关系
诺因乌拉匈奴墓葬,位于蒙古中央省色楞格河畔,乌兰巴托以北130公里的哈拉陕山系诺因乌拉山区,墓葬中发现了「苍狼白鹿」图腾。
对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的一具女性颅骨和一具男性颅骨的人类学鉴定结果表明,他们皆为北亚蒙古人种古西伯利亚类型。这应该是代表匈奴主体民族的人种类型。DNA的检测,可以证明与祖先来自室韦的蒙古族接近。
这是因为激流河一带保留着古老的犬与驯鹿的传统和传说,一部分匈奴人来自于古代激流河一带,所以最初也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后来的蒙兀室韦也来自这里。匈奴最初南下遇到东胡的阻碍西迁,夏朝的一些亡国遗民通过山西河北与西迁的匈奴融合。所以,匈奴人也是分地域的,接近河套地区的匈奴血缘与北方匈奴可能存在一点差异。
周穆王缴获的四白狼白廘,这可能是早期的匈奴人来到了蒙古草原南部。
匈奴语、东胡语、叶尼塞语,都属于汉藏语系,这是新鲜女木事件后,蒙古人种集中从华胥开始扩散。
匈奴在尧舜时期还没有出现,到了春秋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匈奴是额尔古纳河上游一些游离的牧民,还有草原的一些游牧族群,春秋时期从兴安岭南下后避开东胡西进,与河套地区的夏后氏淳维的后代融合,形成了匈奴。早期匈奴南下必然受到东胡山戎的阻碍,以此只能向西南发展。注意,匈奴与柔然的命运过程比较相似。
匈奴组成应该包括————大兴安岭南下的游离草原牧民,夏朝遗民,商朝鬼方遗民,春秋戎狄遗民,匈奴也应该包括一些上古时期奴隶部落的后裔。匈奴所以开始强大,是春秋时期被北逐的戎狄与南下的匈奴结合。
匈奴在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从东北到西亚,从阴山燕山到贝加尔湖的各个族群。东胡的后裔鲜卑族也融合了许多匈奴人。所以,今天的蒙古族有匈奴的基因。
但是,匈奴是山西省以北的游牧族群和来自兴安岭的游牧族群融合的后裔。东胡是黄帝族在河北北部到大兴安岭的后裔。所以,不能把东胡与匈奴的源头混为一谈。东胡不是匈奴的祖先,匈奴更不是东胡的祖先,他们之间存在互相融合。
突厥才是匈奴的直系后裔,是阿尔泰山的匈奴发展起来的,这是传说和历史所证明的。
2、
东胡因为在匈奴的东部,所以被称之为东胡
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匈奴和东胡在风俗和语言方面有着共同之处。“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这个语音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被山海经所记载。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所以,东胡的名称起源很明确。东胡是鲜卑柔然的直系祖先,也是契丹蒙古的直系祖先。
东胡是黄帝族在乌兰察布到赤峰,北部至少到兴安盟一带的分支。随着气候的恶化,中央政权向内地收缩,这里留守的人们形成东胡。
从东胡到蒙古族的形成的全部历史,可以发现与通古斯族群的各方面关系更密切。
3、
北匈奴的一处墓葬已经证明,早期匈奴也是源自额尔古纳河东岸大兴安岭,所以最初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匈奴最初南下遇到东胡的阻碍西迁,夏朝的一些亡国遗民通过山西河北与西迁的匈奴融合。
匈奴没有出现祖先逃难的传说,没有任何历史传说和记载认为蒙古部祖先是匈奴。
南匈奴出现一些图兰人种的现象,是匈奴俘获的西域图兰人种后的混血。这些匈奴混血儿,必然被驱离家乡。元朝、明朝、清朝都是让各部落迁移。
同化是普遍存在的。黄种人到了欧洲,经过混血就会成为白种人特征;犹太人在中国的后裔,现在完全是黄种人外表。
4、
历史上,山海经已经记载了丁零,黄帝北逐荤粥,匈奴、突厥、蒙古都是一次次向北征服贝加尔湖周围的部落。
所以,丁零铁勒只能是草原各民族和蒙古族的组成部分。不能本末倒置变次为主。所以语言也是汉藏语系的叶尼塞语系。
勒勒车就是高大车轮的车,是蒙古高原的人们一脉相承的。丁零的名称变为高车,可能也包含春秋时期被驱逐的狄戎,匈奴残部,鲜卑的一些游牧部落。
三
应考证寒温带蒙古人种的蓝眼睛黄头发 2018-09-25 23:37
根据史料记载,匈奴一些人是蓝眼睛,一些鲜卑族和鲜卑族后裔,比如室韦、契丹人、蒙古族,有黄头发蓝眼睛的记载。还有史料记载,东北地区历史上有黄头女真。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鲜卑和女真是黄头发蓝眼睛。没有任何记载说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蒙古人种有白种人的脸部特征。观察现在的东北亚的黄头发蒙古人种,往往没有蓝眼睛。成吉思汗父子是蓝眼睛,并没有记载是黄头发。
出现金发碧眼的气候带和环境因素很明显,蒙古人种出现黄头发蓝眼睛也是不奇怪的。首先,都是从温带的北部开始向北,再有就是生活在森林。白种人的分布越往南越是黑头发黑眼睛,蒙古人种往北进入金发碧眼白种人相同的气候带和森林环境,当然也会出现黄头发蓝眼睛。他们的后裔来到草原,不会短时期就能改变。
笔者发现有一个现象,欧洲吃牛肉往往是几分熟。据《松漠纪闻》记载蒙古族吃生肉。可以推测,出现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鲜卑和女真,是否因为这些部落存在吃生肉的情况?蓝眼睛更适合黑暗,不容易青光眼。欧亚大陆的黄头发蓝眼睛人的饮食也有共同特点,以牛羊的肉和奶为主。
成吉思汗以后,就没有发现温带北部的人们还有吃生肉的情况,而且出现了新的大融合。这样就导致蓝眼睛黄头发的现象极大减少。现在即使有黄头发的,也没有蓝眼睛了。
白种人普遍是大眼睛和能收缩双眼皮。因为在寒冷的森林,眼睛要大。能收缩的双眼皮在眨眼时可以持续给眼球提供热量。这与黄种人的形成环境是很不一样的。
拉施特在《史集》记载,乞牙惕(乞颜)-孛儿只斤的意思是蓝眼睛的乞颜人。孛儿只斤作为姓氏开始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皮肤微黄。
这是成吉思汗嫡系祖先居住在森林的证明,在这个环境中,出现黄头发蓝眼睛现象。
也有可能是也速该的外婆有白种人血统,因为母系对人种外貌特征影响更大。
白种人虽然也是寒冷的森林,但是长期的高加索地质环境和各种因素,导致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区别。
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的人,是鼻梁不高眼睛不大的黄种人特征。
————————————————————————————————————————————
四
1、
蒙古部祖先逃难的时间和原因
波斯伊尔汗国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1318)主持完成的《史集》,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和历史。
《史集》:“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作蒙古的部落,与另一些突厥部落发生了纠纷,终于引起战争。据值得信任的可尊敬的人们口头转述的一个故事说:其他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并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屠杀,活下来的只有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这两家人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周围都是山林,除了一条狭窄难寻的小径之外,别无他路可通。那些山中间有丰富的青草和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为额尔古纳-昆。那两个人的名字是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和他们的后裔就长久的居留在这个地方生息繁衍”。
按照史集记载是在14世纪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蒙古祖先逃难的时间不可能是柔然灭亡的时期,只能是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打败东胡之间。
因此,蒙古部传说祖先逃难到额尔古涅昆,原因有几种可能:
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与游牧族群的战争,游牧族群北上引起互相争斗
早期匈奴部落出现内讧
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
匈奴冒顿单于北征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犂
东胡各部落在公元前七世纪后某次内讧
丁零之类的族群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内部出现你死我活的矛盾不太可能,这个原因可能性最小。
关于这个灾难发生的时间有各种说法,笔者认为,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各游牧族群被逐后在草原发生矛盾,或东胡内部在公元前七世纪后发生的内讧。
匈奴开始因为东胡的阻挡,所以南下受阻,因此向西南方向迁移。匈奴墓葬显示,匈奴也有苍狼白鹿传说,应该也是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走出来的,然后整合了夏朝遗民和一些北狄,形成匈奴。匈奴在公元前七世纪还是是原始社会,你死我活的矛盾是没有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匈奴的名称。
东胡是黄帝族后裔,早就出现在历史记载,已经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东胡本来就是黄帝族的,只是在夏朝建立后,政权收缩,神木石峁古城被放弃。因此向东到岱海黄旗海的平民百姓就成了东胡。
当然,匈奴大败东胡的时期也是可能的。
为什么蒙古族祖先拼命逃难而不是投降呢?很可能他们的身份是想投降都不行。蒙古族祖先或许是东胡贵族,无论是匈奴还是东胡内部敌人,都会把他们作为重点消灭的对象。这些蒙古族祖先,只能逃往更北更寒冷的地方,而且有森林的掩护。由于人数少,冰冻期长,发展的缓慢,所以他们比鲜卑柔然突厥更晚的出现在历史舞台。因为比其他族群更长期的生活在额尔古纳东岸,因此能保留最远的传说。
蒙古秘史更是没说祖先逃难是什么方向进入额尔古涅-昆,蒙古部祖先逃难之前属于什么族群更是完全回避。但是,通过历史实际情况分析,蒙古族祖先与鄂温克鄂伦春在各方面是不同的,与鲜卑以来的发展在各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语言和亲近程度。因此,很可能是东胡自己内讧,或者匈奴打败东胡的时候。按照史集记载是在14世纪之前约两千年,应该是公元前七世纪以来的某个时间。
蒙古祖先逃难不可能发生在柔然灭亡的时期,只能是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打败东胡之间。
蒙古族传说,祖先被打败逃难到额尔古涅-昆,是两男两女。当然,只有两男两女是不可能的,很可能是两个家族。
2、
就像爱新觉罗氏的来历云山雾罩,回避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蒙古部祖先的传说,也回避真实的时间原因,因为不好听,还不利于草原大团结。
为什么往事秘而不宣随风而去了,因为不是都光辉灿烂。清朝皇室的来历云山雾罩,明朝皇室的来历也没有如此隐秘。这一方面反映了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后出现的思想观念的扭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被披上神话传说的外衣。
蒙古秘史也有一些事件没有记载。蒙古秘史在元朝就不能公开,披上神秘的外衣。
史集中以波斯宗教传说和阿拉伯宗教传说的,不足为信。对史集和蒙古秘史,基本上可以推测哪些是不可信的,哪些是半真半假的,哪些是可以作为推测依据的,哪些是可信的。
史集记载,蒙古族祖先逃难是因为与突厥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突厥,但是可以推测是指额尔古纳河西边的部落。史集记载是突厥各部落的内讧,这是抬高突厥历史地位,因为伊利尔汗国是古波斯,认为图兰人种是古波斯的分支。
3、
额尔古涅-昆的位置
史集:蒙古族祖先“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径。在这些山中间,有丰盛的草和〔气候〕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叫额尔古涅-昆。昆的意思是山坡,额尔古涅的意思是险峻,额尔古涅昆就是峻岭。”
————————————————
注意——“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所以,不可能是额尔古纳河岸边。现在的奇乾乡是最近几十年才搬迁过来的,老奇乾乡在新奇乾乡四公里外的额尔古纳河岸边。
①综合史集的记载,可以明确的是:蒙古族祖先战败后,来到一处人迹罕至,周围是陡峭山岭的地方。但是还住在额尔古涅-昆附近的人们,则明确的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艰苦。笔者综合分析,真正的额尔古涅-昆,从史集记载判断,不存在大的河流,应该不是在额尔古纳河边,当然会存在泉水小河小溪之类,很有可能是奇乾乡东北方位的高山峻岭。
②已经发现史集对历史记载是有一些遗漏的,这些提供历史材料的人们也不能面面俱到的准确知道一切。孟松林老师指出: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前,蒙古人“既无书册,亦无文字”,所以只能靠草原史官根据老人的口述传说和历史掌故来写传著,这样难免有错,比如,事件发生时间上等等。
③注意,史集中的额尔古涅-昆,昆与额尔古涅是分开的。按照史集的记载,额尔古涅是险峻的意思,昆是山坡的意思,额尔古涅-昆的意思是险峻的山。但是现在可以明确的是: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敬献”之意,丘陵的蒙古语发音为“锡林”,“昆”为蒙古语“人”之意。“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匈奴和东胡在风俗和语言方面有共同之处。现在蒙古语“混”的发音(homun)就是——人。所以,按照蒙古语就难以解释额尔古涅-昆。
④通古斯语的额尔古纳之意是宽阔的河,昆的意思山岗。激流河注入额尔古纳河,特别是又注入阿坝河以后,额尔古纳河的流量和宽度明显扩大,汛期的河面宽度更是加倍。
很有这些可能:蒙古族祖先最初避难的地方是一处周围高山峻岭的山谷。附近通古斯族告知这里的地名是额尔古涅-昆,意思是宽阔河附近的山岗。额尔古涅-昆源自通古斯语。笔者综合各方面材料,很明显这个山谷最有可能是老奇乾乡东北的高山峻岭。
⑤额尔古涅-额尔古纳的发音,或许是古蒙古语“捧呈、敬献”之意,或许是后来的蒙古语把这个发音定义为“捧呈、敬献”之意,是蒙古族为了敬仰祖先祭祀祖先。已经发现额尔古纳河流域东侧有几处祭祀遗址,比如莫尔道嘎的黄火地。就像嘎仙洞一样,时间长了距离远了,就渐渐的遗忘了。额尔古涅-昆的蒙古语意思应该是祭祀敬仰的人,给拉施特《史集》提供材料的人们也不好意思说明真相,反而夸大这里的交通不便。因为结合历史记载和现在考古,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废弃了到这里的祭祀。
蒙古先人所到之处是比较陡峭的山包围的一块地方,当地的通古斯人称这里是额尔古涅-昆。通古斯语的额尔古纳是宽阔的河,并不是额尔古涅是险峻的意思,是讲述人搞混了。
额尔古涅-昆的准确位置 2019-01-28 09:30
《史集》:“这两家人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周围都是山林,除了一条狭窄难寻的小径之外,别无他路可通。那些山中间有丰富的青草和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为额尔古涅-昆”。
额尔古涅-昆一定是米斜依。位于现在的奇乾乡东北方向直线距离7公里。奇乾乡原来的位置就在米斜依西面的额尔古纳河边,距离米斜依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因为河中岛的原因,是额尔古纳河最宽阔的地方。从卫星地图看,明显是山谷中的草地。周边青色是山上的森林。
蒙古族先人逃难时选择来到这里,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与大兴安岭的通古斯族群是有联系的。草原上呆久了,一般都是向西迁徙。选择向东的,应该都是更接近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的联系更多。
4、
蒙古族先人乞颜捏古思,应该是从额尔古涅-昆向东发展到盘古镇满归镇。奇乾、满归、盘古镇,纬度接近漠河市,北纬52—53。气候条件在古代是严酷的。
乞颜的名称是后来在激流河生存生活时的名称,乞颜部比捏古思部更繁荣。
乞颜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称来历
①史集记载,乞颜是蒙古语“从山上流下的狂暴湍急的洪流”,成吉思汗的苍狼白鹿祖先是乞颜部的一个分支。现有人考证,奇乾是通古斯语“乞颜千”,乞颜部落之意,“千”是通古斯语部落之意。有多位学者专家考证:乞颜是蒙古语激流的意思,乞颜部生活在激流河流域。
②有一种说法认为丁零有乞袁部,是乞颜部的来历,却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明确的是,《魏书》记载北魏有乞袁氏。这可能是乞颜部的一些人加入了鲜卑,然后扩散到高车。高车的出现,应该是鲜卑一些部落融合了铁勒。
③蒙古族一个传说,柔然残部逃难的时候被天鹅叫声所救。因此,有的人在承认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时,又自称“其莫额德”,“其莫额”是声音或信息之意,这里指天鹅的鸣叫声,以示天鹅之声拯救了自己。这个“其莫额德”一称,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
④笔者综合分析:蒙古族有两个部落或家族,逃入奇乾乡东北方向的高山峻岭,这两个集体最初的名称并不是乞颜和捏古斯,其中一个把姓氏称为乞颜,另一个把姓氏称为捏古斯。他们的后裔来到激流河流域,再后来发展到到孟库依河盘古河,而且各个分支给自己取了新的姓氏。在古代,部落的分支往往会给自己取新的姓氏,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比如,孛儿只斤的姓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开始的,
⑤蒙古部有一些部落姓氏,与阴山燕山的族群姓氏和蒙古高原族群的姓氏相同,比如兀良合与自古以来的乌梁海部名称,巴牙兀与自古以来的巴尔虎姓氏部落名称。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各个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回纥溃散的人们进入额尔古纳河东岸,大部分加入了乞颜捏古思的各个分支,有一些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姓氏。他们互相通婚形成共同体,在8世纪从额尔古纳河东岸共同融山化铁,开启了蒙古族的崛起之路。史集记载,化铁熔山就有巴尔虎名称的部族。
奇乾的名称含义有两种
①奇乾”二字是汉字对乞颜部落(kiyan qin)的译写。现有人考证,乞颜应为“奇乾”,奇乾是通古斯语“乞颜千”,乞颜部落之意,“千”是通古斯语部落之意。
②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
到底怎么回事?奇乾的名称是自古有之还是什么时候的?
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这应该更合理。因为奇乾乡特别是老奇乾乡,没有激流,而是更宽阔的额尔古纳河,应该与乞颜激流的意思没有关系。
五
1、
蒙古的名称来历
语言的字义词义,特别是发音,不同地方和不同族群存在阴差阳错的影响,时过境迁更是带来极大的转变。这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所必须注意的。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讲英语的外国人听到中国小姑娘说饱了,以为这个小姑娘说的是香蕉。
孟松林老师指出,过去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发源地,主要是依靠史料到史料,很少用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来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学达瓦(布里亚特蒙古人)教授说过,肯特山、大兴安岭森林住的是通古斯人,讲通古斯语,好多地名只能用通古斯语解释。随着额尔古纳森林考古发现的增多,通古斯语的应用,民族学的考证,为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发源地提供了新的佐证,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斡难河的斡难(onun,通古斯语意为“长”;《蒙古秘史》中斡难河为“斡难沐涟”,即意为长长的江);萨满教的“博”,通古斯语意为“天、地、宇宙”,萨满只是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另外,汉字注音的原版《蒙古秘史》的时候,也有好多的通古斯语。蒙古国的《蒙古秘史》研究专家苏和巴特尔说:“《蒙古秘史》中大概有九种民族的语言在内,没有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研究不好《蒙古秘史》”。
有人考证认为额尔古纳河是通古斯语“宽阔河面的河”。笔者认为存在这些可能性:蒙古族祖先逃难到额尔古纳河东岸,与这里讲通古斯语的人们杂居,接受了通古斯语对地名的称呼。也存在不同语言的相似发音带来的各种误会。就像是讲英语的人听到讲中国汉语的人说“饱了”,还以为是说的香蕉。当然,蒙古族崛起时把“蒙古”发音改为“忙豁勒”,词义也变的好听了。
2、
史集这样说:“距今{拉施特撰写史集的年代}大约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那个时候蒙古祖先的部落名称应该不是蒙古。历史明确记载,蒙古是蒙兀的转音词。
拉施特关于蒙古词意的记载其实是把不同的概念搞混了。通古斯语的“蒙古盘古”是水流湍急的河,蒙古语发音“乞颜”。乞颜的名称来源,是因为曾经生活在激流河流域和盘古河流域。蒙古先人一开始就受到通古斯族群的方方面面影响。
对“蒙古”这个词及其意义有很多的解释,其一是“银”,其二是“永恒,长生”,其三是“火”。后来用“忙豁勒”代替最初的蒙兀,含义是永恒之火,
这些都是后来的美化。“蒙兀”一词最初来自通古斯语的小木船小筏子之类,蒙古族先人早期是淳朴弱小的。给《史集》提供史料的蒙古人说“蒙古”是淳朴弱小的词义,要么没有实话实说,要么也不明就里,只是含含糊糊知道和弱小简单(朴实)有关。这应该是拉施特道听途说的“蒙古”的词意是弱小的原因。
蒙兀应该是激流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的,并且大量使用小木舟。所以传闻有弱小的意思,其实是小木舟。小木舟的使用是学习效仿了通古斯族群。
激流河南岸阿娘山峭壁的岩画上的图案均为萨满神像、神龛及生活的写照。这反映了蒙古族先人受到通古斯族群的影响。
“威呼”是松花江牡丹江一带通古斯语对独木舟的发音,“蒙兀”可能是内蒙北部和黑龙江省一带的通古斯语对独木舟的发音。当时蒙古先人学会了通古斯族群的独木舟之类或树皮筏子之类,通古斯语叫“威呼”,接近蒙兀发音。向拉施特讲述的人们可能混淆了,把蒙古的发音认为是孱弱,其实是小船的意思。
鄂温克人称“蒙古人”的发音为“蒙奎·贝伊(mong kiu beiyi)”,也可能是蒙兀一词的来源。
孟松林老师的考证———“蒙古”一词在通古斯语、鄂温克和鄂伦春语中为“独木舟”,在达斡尔语(古蒙古语)中仍保留着“蒙古”这个词意为“独木舟、木槽子”。
笔者认为,激流河与盘古河,所以被鄂温克和鄂伦春称为蒙古河,并不是因为通古斯语的水流湍急,而是大量使用小船的蒙古先人长期居住在这里,所以称激流河是蒙古河。
[宋]洪皓《松漠纪闻》:“契丹德光破晋,改为混同江。其俗刳木为舟,长可八尺,形如梭”。契丹源自鲜卑,所以,鲜卑蒙古先人早就有使用独木舟的传统。
宁古塔交通工具有桦皮船,以桦树皮为之,由于船不大,只能容纳一人,用两头桨来划船。如出海捕鱼,则将船负之海边,置于水中,遇到风,桦皮船则可以自己航行了(《清稗类钞》第十三册《宁古塔桦皮船》)。这种船满语叫作威呼或扎哈,风平浪静时轻便快捷,一遇到风浪时,便令人有几分害怕。有诗为证:“江上威呼独木舟,桦皮小艇更轻浮。行人怕见风波险,独坐船中闭双眸。”(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蒙兀这个词被蒙古族接受,可能也因为接近蒙古语发音“永恒的火”之意。因为蒙古前辈化铁熔山,蒙古族希望有充足的火改善生活,火还能带来光明和安全。
3、
蒙古部祖先前期的核心区
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奇乾的到满归镇,再到盘古河蒙可山,这就是蒙古族祖先逃难后又发展壮大的核心区。盘古是鄂伦春语,意为“翻滚流急”的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白卡鲁山东麓,在二十三站东北10公里处注入黑龙江。蒙可山就在盘古镇东边,位于今蒙可山林场。盘古镇东北部还有望河山望河尖,盘古河流经盘古镇望河山望河尖,是黑龙江上游右岸支流。蒙古蒙兀的名称,应该来自盘古河蒙可山,这与历史记载的蒙兀室韦的范围是符合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蒙兀室韦南下西迁,与历史记载相符合。所以称蒙兀其实是发展到了盘古河流域。蒙古先人为了安全就尽可能的向东,到达了盘古河蒙可山。一开始的两姓人,不一定叫捏古思河乞颜,这是后来根据所在之处起名。
孟松林老师的考察:
2011年秋,孟松林老师考察漂流了“激流河”,证实了两岸陡峭的山崖,高落差的河道,湍急轰鸣的河流。从语言学角度,走访了当地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老人并做了录音,当地人仍叫激流河为蒙古河,他们的解释“蒙古河(monggo bir)”即意为“在像独木舟一样的河谷中湍急流淌的河”。
在漂流考证的过程中发现,激流河两岸都是高大的山体和悬崖峭壁,河流湍急,落差很大,很远就能听到流水的轰鸣声。激流河南岸阿娘山峭壁的岩画上的图案均为萨满神像、神龛及生活的写照。
激流河支流涅尔涅斯涅河可能为“涅古思部落”的居住地。长达几百年、近千年居住繁衍生活于蒙古山和蒙古河一带,故他们自称为“蒙古人、蒙古部落”,自唐代称他们为“蒙兀室韦(森林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正如拉施特《史集》所说的那样:“各部族起源于遁入额儿古涅·昆的两个人(部族)。由于生息繁衍,其氏族人数渐众,蒙古一词成了他们氏族的名称。”
蒙克山的位置 2018-08-19 21:34
孟松林老师在《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发源地初探》认为————满归镇就是“蒙古镇”,满归是蒙古的转音词。
笔者发现
黑龙江塔河县盘古镇,东南30公里有蒙克山。盘古河流经盘古镇。盘古,鄂伦春语意为“翻滚流急”的河流。
综合的看,激流河与盘古河是蒙古先人曾经的核心生存区。所以叫蒙古(盘古)河。
孟松林老师认为蒙可山就是激流河两岸的山,那兀江是额尔古纳河。其实,蒙可山在满归镇到伊勒呼里山之间,那兀江可能是呼玛河。
4、
满归镇的名称是近现代才有的。所以,孟松林老师从外蒙学者听说的“蒙古镇”,并不是满归镇,最有可能是盘古镇。
董连声———据素有“大兴安岭活地图”美誉的“使鹿部”鄂温克老猎民杰什克·索、阿力克山德拉·古等人介绍,120年前即清光绪年间,有几个骑马狩猎的俄罗斯猎民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狩猎,在路过这条河边时,发现一个人打渔后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在沙滩上晒太阳,下身全部暴露并露出小便器。经简单沟通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人。原始林区未开发前,除鄂温克猎民外,极少有其他民族进入这一地区,一个蒙古人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捕鱼极为罕见。这几个俄罗斯猎民路过鄂温克猎民的驻地时,将在河边发现一个蒙古人一丝不挂地在河边晒太阳露出小便器的这个故事讲给在这一地区狩猎的索罗托斯氏族鄂温克猎民听,鄂温克猎民相互传讲这段趣闻,便将这条河称为“孟库依河”。“孟库依”即鄂温克语“蒙古人(脱光衣服洗澡)露出下身”之意,以后代代相传,约定俗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修建牙林铁路。1965年末,牙林铁路修至满归地区,确定车站名称时,便以“孟库依”河定名,将火车站定名“满归”车站,以后建立的镇及建立的林业局均由此河得名。
5、
蒙古先人后来扩展到莫尔道嘎
在激流河岸边的黄火地的林区中,林区工人在作业时发现的石堆、石墙及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一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遗址
距激流河南岸11公里的于力亚(蒙古语:狼嚎之意)铁矿为表浅的矿带,含铁品位高达62%,这种高品位的铁矿,用木炭燃烧其热量可高达1200度,足以将高品位铁矿融化为铁。所以,于力亚铁矿可能为蒙古先祖乞颜部、捏古思部、弘吉剌部的“化铁融山”之地。由此,几个史料记载的“元素”同时在一个地域出现实属少见。孟松林老师指出“化铁融山”的传说已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事实。
《史集》:“······于是众乃聚而议出山之法,然昔日小道已荒芜堵塞,族人四出觅之,终觅得一废铁矿。众乃合力,伐木炽炭,篝火穴中,屠牡牛及马各七十,剖革以制风箱,于山麓鼓风助火,直至烈火将铁石熔化。然后制成大量铁工具,复打开出山通道。全部落乃倶迁出狭窄之山谷,至于辽阔草原。其后成吉思汗之家族为纪念祖先化铁出山之壮举,每遇年终大典,便炼铁···”。
应该是从激流河流域向于里亚河铁矿发展,然后沿额尔古纳河南下。成吉思汗祖先具体是从白鹿岛一带出发的。
从额尔古纳到莫尔道嘎,古代的森林植被更茂密,以当时人们的能力,选择烧树开路是必然的。而且正好在这里可以冶炼钢铁。
各部应该是经过于里亚河铁矿,然后顺着莫尔道嘎河来到室韦,还有的顺着现在的修建了铁路公路的路线逐步发展到呼伦贝尔。还有的到达室韦后再顺着额尔古纳河南下发展。
成吉思汗祖先南下受到了弘吉剌部和契丹辽的阻挡,也是因为经过几代的适应,逐步向草原发展,渡过呼伦湖。
————————————————————————————————————————————
六
1、
匈奴打败东胡,是东胡一些人逃到大兴安岭,这些地方也属于东胡,语言相通。嘎仙洞的鲜卑山,应该也属于东胡,早就在此,历史记载也明确,是黄帝的一脉相承。东胡失败后,一些人投靠鲜卑山,乌桓山。所以,这些地方很快发展起来。
拓跋毛(前?年—前204年),西汉时期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4年为索头首领,在位时统一了索头部鲜卑部族。
《魏书·序记》记载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魏道武帝拓跋圭称帝时,谥其为成。
鲜卑后来的发展,应该包括了乞颜部捏古思后裔,后来共同出山。所以,魏书出现了乞袁氏,贝加尔湖出现了土默特。
鲜卑时期,一些乞颜部应该会跟随鲜卑出山。鲜卑退出历史舞台后,这些早期出山各部也融合消失了。蒙古先人的出山,是留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人们再一次出山。
注意,鲜卑遇到乌桓柔然开始兴旺发达。柔然灭亡,有一些应该散落在草原和额尔古纳流域,所以蒙兀室韦开始兴旺发达。
窝集,是满语森林之意,是不是通古斯语都把森林称之为窝集?那么,孟松林老师的———<室韦xigie通古斯语意为“森林”>是错误的,“喜桂图”也不是通古斯语,应该是蒙语。
“喜桂图”蒙语为森林之意,“鲜卑”“室韦”都是蒙语森林的意思。只是不同时期和地方的发音有差异,此起彼伏的各蒙语族群时代发音有差异。“室韦”应该是大兴安岭北部的发音,“鲜卑”发音是南下呼伦贝尔以后出现的,“鲜卑”发音来自“喜桂图”。“喜桂图”蒙语发音即为森林之意,是呼伦贝尔一带的蒙语发音。
鲜卑是南下后的发音,室韦是原来的发音。鲜卑后来取代匈奴,很多小部落扩散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的西伯是鲜卑的转音词。
2、
鲜卑族南下时的人口,已经有蒙兀室韦所在地的人,包括乞颜部的人。蒙兀室韦是留在原地的人口再一次兴旺起来,加上一些柔然溃散的余部,还有一些通古斯人靺鞨人。
成吉思汗兴起的蒙古历史,突出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突出了乞颜部捏古思部的先祖。
鲜卑兴起时期,没有蒙兀这个名词的出现。室韦出现以后,才有蒙兀的名称出现。应该是鲜卑南下后,乞颜捏古思分支向东扩散,与鲜卑留在原地的,还与一些通古斯人融合,后来还有不同时间不同原因进入这里的人,形成蒙兀室韦的主体。
举例———“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
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降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室韦部,被金军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为免遭金军镇压,并“避契丹讳,遂称黄头女直”,渐渐的被满族通古斯语同化。这间接说明这些室韦属于鲜卑,与契丹历史语言接近。这些黄头发室韦人,应该不是鲜卑核心,是属于鲜卑嘎仙洞以北的人。
事实上,蒙古部祖先在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之间,尽管期间有许多人跟随鲜卑柔然进入蒙古高原和南下,但是留守的人们发展成为蒙兀室韦。室韦到了宋朝,已经发展成为蒙古高原的许多部落。乞颜部的历史传说完整而悠久,是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的蒙古族祖先的一脉相承。
而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高原,统称为蒙古族,也纳入一些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还有阴山燕山一带长期居住的部落。
蒙古部祖先在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之间,尽管期间有许多人跟随鲜卑柔然进入蒙古高原和南下,但是留守的人们发展成为蒙兀室韦。室韦到了宋朝,已经发展成为蒙古高原的许多部落。乞颜部的历史传说完整而悠久,是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的蒙古族祖先的一脉相承。
而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高原,统称为蒙古族,也纳入一些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还有阴山燕山一带长期居住的部落。
3、
史集有这些记载:“据说,源于乞颜的一个主要分支曾拉过风箱,以捏古思之名著称的部落和属于它的分支兀良合惕部落也曾拉过风箱”“另一些部落声称曾参加拉风箱,但上述诸部落{乞颜捏古思}不承认他们有过此事”“一些分支组成的弘吉剌部不与别的部落商议就先自己出山了”“继续留在额尔古涅-昆附近的人明确的说,虽然这个地方很艰苦,但并没有达到出山的人们所说的程度,化铁融山的目的是为了求发展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史集的这些记载说明,是蒙古各部共同出山,并没有说是孛尔帖赤那(苍狼白鹿)故事。自称是乞颜各部的功劳,其实就是抬高乞颜部。兀良合惕源自捏古思部。蒙古先人各部落互相通婚,这就是蒙兀室韦。现在的奇乾乡穴居遗址与黄火地遗址证明在12世纪还有人在此居住。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
4、
室韦
室韦是鲜卑柔然融合了从贝加尔湖到大兴安岭东侧的各群落形成的。在南为契丹、库莫奚,在北号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后也有写作失韦、失围的。现在的蒙古各部几乎都是来自古代各个室韦,所以蒙古语的室韦词义,也是森林之意。用作族称,意为“林中人”。
室韦族的渊源,史书说其为“契丹之类”,或“丁零之苗裔”。结合史载其地理位置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等考察,其主体部分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魏书》说其语言与库莫奚、契丹和豆莫娄同,《隋书》记其偏处西北方的大室韦“语言不通”,《新唐书》又谓“其语言,靺鞨也”,这些不同记载,又反映了室韦不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而是一个多源的民族综合体,即它还包含有出自濊貊、突厥和通古斯语言的一些部落或氏族,也有东胡族系乌桓族的遗民。若以地区作大体划分,中部的属东胡族系,西部的属突厥系统,东部的属肃慎、濊貊族系。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造成今天学术界对其族源众说纷坛,有起源于鲜卑、或乌桓、或肃慎、或丁零、或自成一族系等不同说法,还有说其是春秋战国前原居中原“豕韦”的北迁居民。
现在还不能确定的,据《唐书》《中国姓氏大全》《绎史》《路史》《帝系谱》等记载:夏帝少康封包羲字伏羲后裔彭祖孙元哲为包豕韦奉祀包羲,立豕韦国(今河南滑县一带),商武丁灭包豕韦国后,一部分迁东北为东胡钵室韦。史记记载,夏朝灭亡后一些夏朝遗民逃往蒙古高原与那里人结合成为匈奴。
(百度百科)额木尔河, 又作“额穆尔河”。黑龙江上游右岸支流。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漠河县境内。古名“室韦水”,其流域为古室韦族所居,故名。发源于大兴安岭北侧雉鸡场山,由南向北集老槽河(老潮河)、大林河、古莲河等支流,横贯漠河县全境,在兴安乡大河西村附近注入黑龙江。全长469公里,河宽20—150米,水深2—5米,流域面积16280平方公里。上游段支流较多,河谷较宽;西林吉以下河流曲折,谷深河窄,比降较大。
5、
蒙兀室韦范围
北魏破柔然之战是北魏神麚二年(429)。室韦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6世纪中叶突厥又灭亡柔然。所以,室韦的出现,特别是蒙兀室韦的出现和迅速扩展,是这时期柔然一些溃散的人们,向东进入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与这里生活的东胡后裔和通古斯族群,共同形成蒙兀室韦,因为他们的语言相通。
“蒙兀”一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云:“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俱轮泊(呼伦湖 额尔古纳河)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黑龙江)、忽汗河(忽汗河今牡丹江,这里似乎包括了松花江下游)合。这里已经是靺鞨的北部 ,所以《新唐书》又谓室韦“其语言,靺鞨也”。
蒙古高原战争此起彼伏,人口大量迁徙流失。到了公元八世纪,草原战乱人口大减。草原承载有限,生态破坏,还有大量人和牲畜的尸体,人们难以在这样的环境生存,所以西迁中亚欧洲。这样。蒙兀开始南下西迁进入草原。
还有,这个时期是渤海国大扩张时期,许多大兴安岭东侧的人们向西躲避,也促使室韦的人们迁移。
为什么蒙古草原的人口总是西迁,因为草原承载有限。如果没有现代社会,300万外蒙人是难以维持的,尽管这是当代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
总的来看,没有蒙古高原人口大减,成吉思汗祖先是不可能来到草原的。外蒙认为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人口一脉相承的延续是不正确的。只有突厥是匈奴直系后裔。即使回鹘也是源自鲜卑丁零的融合。归根结底,新仙女木事件后,蒙古草原的人口基本上来自大小兴安岭地区。
6、
现在,有形形色色的胡言乱语否定蒙古族与室韦的联系,但是确切的历史事实记载是不容置疑的。所谓各种证据证明蒙古族是匈奴后裔,事实上恰恰证明匈奴也有额尔古纳河东岸人们的血缘,而突厥其实是匈奴的血缘后裔。
蒙兀室韦,现在看就是以蒙古先人逃难到额尔古涅-昆的乞颜和捏古思两姓为主体,发展扩散,又融合了各个时期不同原因加入的人们。
鲜卑兴起时期,蒙兀这个名词还不见经传。室韦出现以后,才有蒙兀的记载。室韦大范围的出现,应该与柔然溃散后的余部加入有关。柔然一些人投靠室韦,室韦很快发展起来。
7、
蒙兀室韦的后发优势
蒙兀的人文是最好的,人文好才能兴起。一定抛弃了许多不好的人文,所以兴起。任何民族国家都是这样。欧洲也是这样,文艺复兴。英国的兴起美国的兴起,就是新教徒抛弃宗教的各种压迫束缚。
蒙兀室韦为什么成为室韦主流,最后又统一了蒙古高原,因为人文最好。乞颜部又是蒙兀室韦最成功的。
蒙古部祖先逃难到额尔古涅昆,在生死存亡的过程中,在生存生产生活的奋斗中,他们最是体会到团结的极其重要性。所以,告诉一切后代,有共同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亲密无间如一家人的祖先,让后代保持团结。这个思想,直到阿兰夫人用一根箭被折断,一把箭杆折不断的道理,让儿子们更加知道团结的重要性。阿兰夫人的小儿子孛端察儿是孛儿只斤氏的祖先,他和他的几个哥哥的故事,告诉后来的蒙古族,不能破坏公平,不能狭隘自利损人利己,而是团结起来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壮大。
蒙古族从额尔古纳河流域扩展到肯特山,时间上与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记载相印证。当时,经历了北魏、柔然、突厥的战乱,蒙古高原东北部人口锐减。在回鹘灭亡突厥,黠戛斯大败回鹘时期,更是加剧了灾难,人们纷纷南下进入内地和契丹领地。这个时期,蒙古族开始南下,因为受到契丹的阻碍,所以向西来到蒙古高原东部,乞颜部来到肯特山。
蒙古族传说,孛儿帖赤那(蒙古语,汉译“苍狼”)和妻子豁埃马阑勒(蒙古语,汉译“白鹿”),开始出山时————“宰杀了七十头牛马”,用皮“作成了风箱”,煽起熊熊烈焰,“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获得了无数的铁”,开辟了通道。蒙兀室韦男女老幼乘着马,驾着幌车,赶着牲畜,走出深邃的森林地区。
现在的莫尔道嘎就有于里亚河铁矿,也有以苍狼白鹿命名的地方。从中可看到,蒙古族南下时,对祖先故地祖先传说的深厚情感。所以把这个事件的祖先叫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就是为了记住祖先的传说,也是记住莫尔道嘎这个祖先发祥地。
而经过的“腾吉思水”,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贝加尔湖。还有一个十九世纪的喇嘛金巴道尔吉写了个《水晶鉴》,胡说“腾吉思水”在阿尔泰。这个人应该是因为敌视清朝,所以编造如此荒诞的说法。
事实上,贝加尔湖那里与苍狼白鹿的传说根本不符合。“腾吉思水”应该就是呼伦湖贝尔湖,而且古代的湖水面积更大。蒙古族历史记载所以语焉不详,是因为蒙古族南下没有战胜契丹的阻碍,不得已向西来到蒙古高原。而历史事实让人看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8、
出山的时间地点
九世纪回纥汗国衰败,公元840年被来自剑河流域的黠(xia)戛(jia)斯部所灭。但黠戛斯统治回纥故地的时间并不长,公元848年曾发兵攻打室韦,抢夺了被室韦人瓜分的回纥余众而去,退回到剑河流域。黠戛斯为什么离开,是环境条件恶劣。
黄火地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2015.05.12
近年来“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黄火地遗址作为原始森林深处的一处大型祭祀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森林草原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寻蒙古族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方面意义重大。2014年5月黄火地遗址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火地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北97公里的原始森林深处,激流河东的山坡台地上。经调查,黄火地遗址共有石堆82处,石墙8道,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260米,分布面积约52000平方米。经勘探初步断定黄火地遗址为古代室韦人的祭祀遗址,年代约为唐代。
遗址地表为石块垒砌的石堆和石墙,经调查,共有石堆82处,石墙8道,石墙把石堆分割成若干区域。石堆大都围着树干起于地表垒砌堆放,多呈圆形、椭圆形,少有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等,石墙垒砌方法与石堆基本相同。树干多位于石堆中间,另有少量的石堆中间未见树木。石头上长有苔藓,常被枯枝落叶覆盖。树干有的已腐朽,仅余树桩,有火烧痕迹。石堆最大直径约5.6米,最小直径约2米,最高距地面约1米;石墙多呈东西和南北方向,中间有间断。
专家考证额尔古纳“化铁熔山”古代人类活动遗址
中广网 2009-11-12 15:09
中广网呼和浩特11月12日消息(记者陈青平 呼伦贝尔台崔蕾 秦绪伟 孙晓崴)为更进一步展示呼伦贝尔的历史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11月10号,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的专家齐聚一堂,对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的勘探成果进行研讨。
据了解,11月8号至9号,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的专家深入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一处名为黄火地的林区中,对林区工人在作业时发现的石堆、石墙及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一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遗址进行了考证。遗址现场尽管已被前几日的大雪所覆盖,但仍可以清晰地看到断断续续,几十米长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墙。除此之外,遗址地表还分布着很多石砌的圆包,外表基本成圆形,垒砌的较为齐整,有一定高度。从石块的表面痕迹看经历的年代较为久远,而且上面长有很多苔藓。而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极有可能是蒙古先祖起源传说之一的“化铁熔山”的遗迹。
专家们在研究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论证,确信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遗址为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认为呼伦贝尔考古在中国的考古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有北方民族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考古的成果对于佐证历史记载具有重要意义。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成吉思汗曾经来到莫尔道嘎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