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识残荷境界?(节选)

谁识残荷境界?(节选)
-----尝试与王国维对话

公元1927年6月2日,发生了一件谜语般的举世悲案,学术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
不论是“殉大清说”、“谏阻说”、“文化殉节说”等各种猜谜答案,大师王国维就这样走了。
与王国维相比,屈原在2205年前的公元前278年,沉入了汨罗江;老舍在39年后的1966年沉入了太平湖。
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王国维假若是缘物质原因,他生活即使困苦,至少也在同时代的中等水平以上。这说明,大师不可能是因物质​而自沉,只能是因思想的困惑、精神的痛苦而作了这种选择。
直至今天的我,除了痛惜,还是痛惜。难以言说的痛惜之后的感叹,究竟应该如何作些感叹呢?我不知道。
王国维是啃过中西文化营养的大师,包括叔本华、康德他也啃过。应该说,他有超越同时代学者的通达学问和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以我的学识和经历,不可能理解这世界级悲剧之谜。但是,每当我在寒冬走过一些荷塘时,看到荷塘中的残荷,叶子干了、枯了、萎了、破了、碎了,仍然以残荷的方式生存着。你见过荷的叶子凋落吗?我又必要再重复一次,残荷的叶子,即使干了、残了、破碎了,经过风雨霜雪了,甚至跌倒了、折断了,仍然以残荷的方式生存着。
从这点看,王国维,你还是什么学术大师,你连残荷都不如!
你以为你留下《人间词话》就够了,你以为你认识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就够了。你知道吗?世界多么需要你,中国多么需要你。你的学问还没有做完,许多问题还等着你回答。
你读书,不是去做一套学问的外表,而是要寻觅学问的内在。你读书,不是为学位,不是为待遇,不是为功利。不管是刮“读书做官"的风,还是下“读书无用”的雨,你总是静静地读着你认为可读的书。
你为什么要读书呢?陈寅恪先生说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就是说,你读书的目的,只是要把锁在世俗枷锁中的心思和理想解放出来。
一个人赤条条来到世上不足百年,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发财就是活着的目的吗?当人上之人就是活着的目的吗?享乐就是活着的目的吗?发财的、享乐的,就一定快乐吗?王国维,你什么都明白,可你为什么不去学残荷呢?
王国维呀王国维,仅有《人间词话》是不够的。
尽管你说过“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尽管你说过“以境界为上”。可境界在今天,应该是个什么样的?还等着你继续讲解呢!
尽管你说过“‘泪语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无我之境.”你可知道吗?什么叫有?什么叫无?什么叫有我?什么叫无我?你还没有说清楚呢!
尽管你说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来了。”可你还没有解释明白春意们是怎么个闹法!
尽管你说过“‘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可你并没有说春草之魂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得到!
王国维,你还说过“‘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你是否还知道,这三种境界之上,还有一种境界,你却未能达到,这第四种境界,叫做“残荷的境界”!
王国维,我尊敬的老先生,我“恨”你!“恨”你不如残荷,“恨”你不去写《人间新词话》,恨你不去写《新人间词话》……
王国维呀,王国维,我从“恨”你开始,连屈原、连老舍……,一起“恨”,恨你们不如残荷!
3月6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