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暴受害者,别问 “为什么不离开?”...

作者|   方方

来源|   法律先生

500

上周,四川巴中。

26岁的音乐女教师,从14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和丈夫结婚,不过才一年零三个月,她遭遇多次家暴。多次轻生的念头,在8月27日变成了真真切切的悲剧。

为什么她不报警?我们的《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已经两年多时间,她为什么不寻求法律的帮助?

我们尝试着从三个真实案件中,去找到一些线索:这些家暴受害者,为什么很难主动从家暴中走出来。

500

01

打你,是因为你不够好

75年前,美国拍摄了一部心理犯罪电影《煤气灯下》。

失去亲人,拥有大量财富的宝拉,遇上了青年才俊安东。幸福生活刚开始,宝拉疑似患上了“妄想症”。

宝拉偶尔看到若然若现的煤气灯,丈夫告诉她:这是幻觉。一系列无法解释的事情,都证实了宝拉的“幻觉”。

在丈夫的精心“照顾“下,宝拉越来越确信:自己已经病入膏肓。

直到警察出现,谜底揭开。丈夫故意制造离奇现象,再否定妻子的判断。让妻子产生自我怀疑,以控制她。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煤气灯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几乎能在每一个家庭暴力案件中找到。

500

“你做人有问题,你精神不正常,你离了我就无法生存,你就是我的寄生虫。“在丈夫的口中,胡梦一无是处。

经常被丈夫家暴的胡梦,常常怀疑自己:我是一个合格的妻子吗?我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我哪里还做得不够好?

12年前,23岁的胡梦嫁给了高大、幽默的丈夫。丈夫比胡梦大11岁,有过两次婚史。结婚时,两人认识还不到一个月。

胡梦越怀疑自己,丈夫越嚣张。欲加之缺点,何患无辞。改了一个毛病,还有无数个在等着。最后,言语攻击变成了拳打脚踢。

第一次,拳头击中了胡梦的脑袋,造成颅内出血。母亲说:孩子还小,忍了吧。

第二次,胡梦被打到鼻血流了一地。胡梦的婆婆说:你们别吵这么大声,让邻居听见了笑话。

第三次,在高速路上,她被丈夫抓着头发拖行了一米。她想报警,丈夫说:你要报警,我就不留活口了。

除了心理作用,老李的恐吓更加让她不敢轻易离开。担心和恐惧,让她选择了继续忍受。

家暴施害者,为自己的暴力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我的暴力,都是你引起的。

在这种长期的心理操控下,受害者不断被暗示,不断被否定,逐渐的失去了抵抗暴力的主动性。

控制,往往就是家暴的开始。

500

02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妈

从家里逃跑5次后,李悦终于成功离婚,摆脱了丈夫的暴力控制。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半个月后,李悦又回到了那个家。

离婚后,丈夫给她打电话,儿子发烧了,孩子在电话里面哭着要妈妈。她不忍心,不得不又回了家。

结婚十几年,李悦完全被丈夫暴力控制着。她是月薪上万的医药代表,但她的工资卡、银行卡、身份证、手机等都被丈夫所保管。

丈夫一个月给她固定的生活费,外出需要申请,带着手机外出会被定位监视。

第一次暴力的发生,是在她生完第一个孩子的月子期间。

后来,暴力越演越烈,拳打脚踢,用开水烫。他在拳头上蒙着毛巾,避免在她身上留下明显的淤青。

前4次,她逃到了不同的亲朋好友家,但每次都被找到。丈夫威胁,如果再逃跑,不会放过她的母亲和弟弟。

第5次“出逃”是在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刚刚出台。在13岁女儿的掩护下,她逃离到了救助站。各方帮助下,她终于成功离婚,所有人都为之高兴。

没想到,这次出逃,维持了不过半个月。

家暴施暴者往往伴有表演型人格。当李悦第5次出逃的时候,丈夫声泪俱下的向李悦求情,希望一家团圆。

500

柴静在《沉默在尖叫》一文里面写到,一个被常年被家暴的妻子说:“我就知道他也挺可怜的。

“有时候打完之后,这些凶狠的丈夫,也会摸摸这儿,看看那儿,问“疼吗”,就是这一点后悔之色,让女人能够几十年吮吸着一点期望活下来。”

李悦13岁的女儿在电话里告诉律师:“你不要管我妈妈了,就让她这样吧。”

2010年,一份来自美国反家暴联盟的数据表明,85%的受害者无法彻底离开一段虐待的关系。

2013年美国家暴热线的统计,一个受害者平均要经过7次的努力尝试离开,才能真正离开一个施暴者。

500

03

反抗者的习得性无助:算了吧。

1960年代,科学家做了一个心理实验。将一只狗被关进笼子里,电击它。一开始,它疯狂反抗。

后来,它意识到反抗没有用,于是趴在笼子里,神经高度紧张,全身缩紧,但不会再反抗。

心理学家将此反应称为“习得性无助”,这也是受暴妇女综合症的表现之一。

家庭暴力作为一种控制手段,使受害人以为自己摆脱不了对方的控制,因而放弃反抗。

这种草木皆兵的心理,非他人所能想象。在被家暴者刘雯的眼里,自己的丈夫就是无法摆脱的人。

刘雯的丈夫,在北京一个特别好的大学当教授,是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刘雯认为,自己相貌平凡,资质不高,只是一个普通的副教授。能嫁给丈夫,她觉得是一种恩赐。

婚后不久,这位大学副教授,变成了丈夫口中的:一钱不值,猪一样的女人。

第一次遭受暴力,是因为一件小事。她让丈夫不要把有味道的鞋垫放在暖气片上,丈夫用巴掌回应了她的小建议。

500

应对家暴,有一条铁的定律:在第一次遭受家暴的时候,就必须有效制止,否则随之便有无数次。

丈夫打了她之后,会恐吓她不许告诉别人,否则会挖了她的眼睛,割了她的脑袋,拿给她母亲看。

事实上,丈夫挖妻子眼睛这种事情,也确实发生过。

在《中国反家暴纪事》纪录片中,一位未婚妻因为提出了暂缓婚期的要求,被未婚夫怀疑不想嫁给自己,愤而挖掉了她的眼睛。

昨天,发生在恩施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中,嫌犯于某9年前挖掉了女友的眼睛,去年刚刑满释放。

刘雯被家暴的10多年,她不敢报警,也不敢告诉别人,包括母亲。她对丈夫的恐吓深信不疑,她认为丈夫足够聪明,一定有办法躲过法律的惩罚。

与暴力带来的疼痛相比,更令她心痛的是,目睹父亲暴力行为的儿子,也有了暴力倾向。

反家暴宣传片《看见淤青》中,一位丈夫变成了他父亲一样的施暴者。当初父亲对他母亲拳打脚踢,如今他对妻子拳打脚踢。

500

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媒体报道监测发现:

2016 年 3 月 1 日到 2017 年 10 月 31 日,中国境内家暴导致的死亡案件 533 起,导致至少 635 名成人和儿童死亡。其中绝大多数是女性,也不乏男人、老人、儿童。

暴力是人类隐藏的天性之一,家暴也许永远不会消失。

如何挤压这个恶魔的生存空间,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句“你为什么不离开?”,还远远不够。

别问她们为什么不离开,问问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