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机遇并存,“生物医药”能否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新坐标?

[导读] 据最近的《香港商报》报道,2019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增长仅为0.5%,达到自2009年至今10年以来的最差水平,加之最近的一连串暴动,使得香江之畔的这颗璀璨明珠,在经济上已日渐显现它的疲软之姿。眼前的局势内外交困,香港经济发展的未来之路,何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生物医药产业能否为香港经济打开下一扇窗?窗里窗外能看清楚什么?下面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香港作为内陆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桥头堡,这段时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自三四月份发生游行示威以来,游行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到如今已演变成暴力事件,至于为什么演变成当下这种令人痛惜的局面,这其中波诡云谲的政治因素在此也不便多讲,而这也只是导致香港经济快速下滑的诱因之一,而这个时候偏偏又祸不单行,中美贸易战又恰逢此档口,从而导致昔日这个“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形势是每况愈下,一跌再跌。

错过的机遇,一去不返

香港沦落到当下这个局面,其本身也有制约性因素存在。当前香港最主要的资产是股市和楼市。股市还好,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香港股市历经了剧烈的波动后,现如今并没有多大的危机。反观楼市,则是制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香港土地资源本来就稀缺,再加上香港长期以来,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的政策,从而渐渐形成了一个,以私有产权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环境,如此以来,便助长了资本市场与房地产之间的相互绑架与制约,最后并导致了香港房价节节攀升。

 

港府为了改变这一对民力损耗太大以及对未来发展不利的经济模式,早在香港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上任时就曾提出过“八万五”计划。他的目标是: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单位不少于八万五千个;在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以及把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三年。由于97年金融风暴,再加上遭致香港社会上层资本利益的挤压,最后这个计划被迫搁置。

 

如今,港府为了解决这个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瓶颈,去年再次提出了“明日大屿”计划,该计划建议在香港岛和大屿山中间的水域建造多个人工岛,总面积约1700公顷。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其《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中表明,为了不让建好后的人工岛卖给地产商,从而抬高整体的售房价格,决定在其26~40万户住户单元中,政府拿出其中的70%作为公营房。对比董建华的八万五计划,这明明就是个翻版。

为了重整香港的经济结构,1999年香港特首董建华瞅准时机再次出手,提出“数码港计划”。可惜时运不济,“数码港计划”实施的第二年,恰逢全球互联网产业泡沫破裂,相关产业园勉强落成后,并没有多少企业入驻,最后整个产业园又不得不回到买地皮的老路子。计划一而再再而三的流产,并没有改变特首董建华的决心,此后,又提出了“矽港计划”,意图打造属于香港的科技产业基地,当时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汝京找到香港政府,希望借香港这块资本主义阵营向社会主义阵营过度的桥头堡,来发展属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可惜又再一次深陷房地产这滩烂泥之中而不能自拔,被迫选择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早期这片荒地,从零开始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拓荒之路。

500

 

如果中芯国际当时驻留香港,在香港发展,没准借助香港这块国际金融发达的资本市场,会发展得更好,可惜往事不堪回首,流逝的机会如同那镜中月,水中花....

 

二、机遇躲在危机身后

 

近日来一连串的暴力事件,使得香港的整个大环境笼上了一层阴云,经济下滑,学生罢课,店铺歇业...众人也都陷入了一片自危的困局,不知道香港的前路在何方?当然啦!我们不能一味地从一个悲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香港当前的现状,同时也要看到大环境背后有利的一面。八月中旬,作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大佬李嘉诚,向香港科技大学捐资5亿港币,创建香港首个合成生物研究院,旨在解决未来的医疗,海洋环境等多方的问题。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出现,未来将会制造出我们当下无法想象的产品,用以解决医疗,环境,纺织,燃料等各方的问题。此消息一出,算得上是对生物医药领域投资的一个信号,其实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早已是如火如荼。合成生物将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谈到合成生物,就不得不提生物医药,生物医药作为合成生物中的一部分,香港可以说是具备先天优势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讲讲香港当前的成熟条件。

一、国际化环境优势

 

当前的香港在生物医疗领域,拥有良好的声誉与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成就卓越的生物科技集群,而且医疗领域的从业者所采用的药物,医疗设备,诊断工具等都称得上是与时俱进的,且都还取得了欧盟与美国等国家的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与认证。

 

不仅如此,当前香港的医疗生态体系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医疗水平方面比较高。香港早期的西医历史可以追溯到1887年,当时香港建立了第一家华人西医书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如今还一直沿用英国的医疗体制,这期间创造出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在全世界医疗水平方面仅次于美国。鉴于较高的医疗水准,香港相关的医疗机构所接纳的病人不仅仅是香港本地,更是来自世界各地,就连很多移民国外的香港人也会选择返港就医。

 

在医疗监管制度方面甚是严格,在香港做医师,一般都要有香港或英联邦等多国的学习经历,执业后每年都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研究工作,并且通过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考核才能继续行医。在公立医院工作到政府规定的年限后才能独立开办属于自己的私人诊所。

 

在医疗个案上的处理较为人性化,作为医生每年都要缴纳一笔高昂的医疗事故保险费,以防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用以保证病人的权益不受损害,医生秉承人道,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在紧急状况下,不会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对病人的治疗。

 

医生的信息公开透明度高。在香港行医,医生的个人情况可以(学历,进修资历,执业时间,诊所地址等)在医管局的网上公开查询。各类医疗事件的发生和进展,除监管机构进行调查与跟进,各类媒体报道也很及时,让事件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以求客观公正的处理结果。

 

为了与国际的医疗水准接轨,香港的医疗机构在多个医疗领域与日本,欧洲,美国等医疗发达国家经常展开合作。

 

二、区位与政策优势

 

香港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这不仅仅是体现在航运贸易方面,在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上同样如此。香港毗连维多利亚港,海运历史悠久,至今已超过150年。海运及港口业向来都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支撑着香港的转口、货运、物流和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是香港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要基石。如果说航运贸易见证了香港过去的辉煌,那么“生物医药”可能会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增长开辟新的空间。

 

对内,经过多年的合作与发展,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又紧密相连的产业链,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2019年2月由中央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并优化创新环境,培育壮大生物医疗,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除了香港,在内地,广东也算得上医药大省,不管是在药品销售还是药品制造上,都称得上是名列前茅,仅仅是在药品制造业上,2018年广东的增加值就高达530亿元,过去10年间的平均增幅为12.8%。

500

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方面,广东省政府,一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与创新型企业,促进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小微企业的壮大,同时并培育一大批心血管药,抗癌药,医疗器械,生物医学诊断,中药创新药等领域的产品的快速产业化,另一方面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特色中药产业的一体化加工。

 

对外香港可以依托航运,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香港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香港作为世界上知名的三大深水良港,长期以来一直是远东海洋贸易转运的重要节点。经济自由,贸易自由已使香港连续24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这里不但是一个文化汇聚的城市,还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大都会之一。

此外,香港还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一带一路”沿线约45个国家和地区有货物往来。从海运、金融、贸易、专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讲,香港拥有丰富的国际经验。立足香港,企业既可以面向内陆,又可以快速通达全球,同时又是亚太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与门户,以香港为跳板,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台湾企业,可以接触不少国外大型企业,熟悉国际的交易惯例和寻找合适的商业伙伴。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逐步推进,三地生物医药产业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彼此之间可以更进一步的亲密合作,更好的去满足大湾区以及其他地方生物药品的需要,共同还可以捕捉整个中国乃至海外的庞大市场。

 

三、科研人才优势

 

在生物医药人才与科研领域,香港政府一方面大力引进生物医药产业各个领域的带头人,通过政策推动吸引人才落户,另一方面,为了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在香港的发展,政府积极的培养生物医药产业的科研人才。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今年香港的HK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又称“香港高考”),12个状元中有10个填报了医学专业,可见医学这个领域在香港非常吃香。

 

为了打造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产业高地,香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从全球视角出发,对外密切扩大与德国狄德罗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奥克兰大学等全球高等学府的合作关系;对内促进香港的大学与内陆湾区里的其他大学以及政府机构共同打造国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及创新型的孵化器。

500

 

在生物制药方面,香港科学园在高端医疗仪器研发、分子诊断、干细胞疗法、再生药物、中草药及先进疗法等领域,目前已吸引了超过100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而广东省内同样表现不俗,涌现了一大批上市公司,如:广州医药、白云山医药、海普瑞药业、丽珠医药、华润三九医药、华大基因、迈瑞生物医疗、康美药业、联邦制药等,另外还吸引了德国拜耳集团等知名的外资企业,不仅如此,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暨南大学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中心和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也已相序在广州建立了研发和测试基地,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锚定了重要方向。

 

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只要通过产业整合,优势互补,打造一个双向流动的信息共享平台。未来的生物医药领域,香港足以拔得头筹。

四、市场资本优势

在整个大湾区内,香港在营销管理、金融资本及其他专业服务范畴占据着明显优势,作为全球知名的金融之都,香港拥有丰富金融资源,享有资金自由流通优势。由于香港市场制度透明、上市规则清晰,且拥有足够的市场深度,是国际企业与内地资本、内地企业与国际资本接触的理想上市地,仅仅是过去的2018年,就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先后申请港股上市,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未来将持续促进生物科技投资生态圈系统发展。

 

为了构建香港新型的经济结构,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香港政府在2018-19财政预算案便拨款30亿港元予香港科学园,用以兴建包括生物科技有关的科研基建和设施,并预留100亿港元建设的两个创科平台,其中包括医疗科技创新平台。2019年2月,政府在2019-2020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宣布,拨款约12亿港元设立香港基因组中心,以及推动去年《施政报告》宣布的香港基因组计划,于未来6年进行40,000至50,000次全基因组测序。这些措施应有助促进有关生物科技对香港及其他地区病人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创新科学研究。

 

有了众多的优势,港府可以快速整合自身生物医药的产业链并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之间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及一国两制的政策优势,让香港携同湾区内的其他城市一同发展,使其生物医药产业在亚洲乃至全球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也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开辟一块大有潜力的增长空间。

参考资料:

[1]:《香港推动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香港贸易发展局

[2]:《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

[3]:《香港的葬礼:逝去者,接班者,收税者》|饭统戴老板

[4]:《香港医疗优势及就医指南》|搜狐财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