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疆域的变迁—大秦崛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今天起让我们走进大秦,感受铁血荣光。

500

赳赳老秦

比起齐、晋这样的中原大国。秦国的出身是低微的,很久以来被中原诸侯鄙视。然而,老秦人并不甘心久居人下,在秦孝公的领导下,秦人开启了强国之路。

西周时秦人祖先居住在镐京附近,当时他们有两项工作。一是帮助周天子养马,二是保卫周天子免受犬戎等游牧民族的骚扰。此时的秦人只是周天子的家臣,并没有被受封诸候,直到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因为护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除此之外,周平王还送给新生的秦国一份大礼。

500

在册封秦襄公为诸侯时,周平王说道:“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岐、丰之地,指的是周王朝得以起家的陇右和关中地区,由于王室东迁,这些地区逐渐被犬戎占据。周平王言外之意是只要秦人有本事就可以继承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这成为秦国日后崛起的重要凭借。由于长期从事军马饲养和与犬戎等游牧民族作战,秦人逐渐形成了尚武的文化和高效的军事能力,因此在与戎族的战争中,秦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到秦穆公时,秦国灭亡了二十余个戎族国家,完全占据了周王朝曾今的故土,并在此基础上开疆扩土,成为西方的大国。

500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与戎族的长期战争中,秦人虽然保持了骁勇善战的彪悍民风,却也沾染了许多戎族的落后风俗。加上常年战争,秦国的经济相对于中原诸侯也落后许多。到战国初期,秦国虽有着广袤的土地,但其经济、文化依然落后,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史记.秦本纪》载战国初期的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可见当时秦国的地位真是尴尬到了极点。

500

也许是沾了周王朝龙兴之地的仙气,就在秦国危难之际,一代明君秦孝公接管了摇摇欲坠的秦国江山。

500

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战国时代生存下去,秦孝公决定励精图治,于是他颁布了求贤令,并且开出了十分诱人的条件。他说:“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历史证明重赏之下不仅有勇夫还会有治世奇才。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从一个落后的西方穷国,一跃成为诸侯中最令人畏惧的力量之一。

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公室的后代。卫国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国,所以公孙鞅是姬姓王族,属于贵胄之后。战国时代卫国早已沦为了魏国的附庸。公孙鞅作为卫国公室血脉疏远的一员,既无可能继承爵位,也没有足够的财富够其挥霍终生,但是作为贵族阶层的一员,他还有着平民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知识。所以与当时许多没落的贵胄家庭子弟一样,公孙鞅走上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享誉三晋地区的有名法家学者。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商鞅凭借其出众的才华,在魏国谋到了一个中庶子的官职,并投在当时魏国权臣公叔座的麾下。本来公孙鞅想着凭借公叔座的引荐成为魏国的重臣,干一番大事业。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公叔座还未来得及将他引荐给魏惠王,就身染沉疴,不久撒手人寰。无人引荐,公孙鞅也就失去了在魏国一展抱负的机会,正在这时公孙鞅听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于是决定去秦国闯出一片新天地。

500

走吧,走吧,人总需要有一个地方实现理想,哪怕千难万险

到了秦国之后的公孙鞅好运连连,很快就结识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并被顺利的引荐给秦孝公。经过几次畅谈之后,秦孝公觉得自己找到了知音,认为这个从魏国来的年轻人是上天赐给秦国的礼物,是秦国的救星。从此以后,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用铁腕手段推行变法,打压保守派,终于使得秦国变为令人生畏的虎狼之秦。而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也成为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和佳话。

500

商鞅变法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其中最关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废除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按军功高低进行官员的选拔。所谓世卿世禄就是官职世袭,父死子继。这种制度下,一般民众不能参与国家政治,也没有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于国家事务漠不关心,战争更是辟之不及。秦国施行军功选拔,使得平民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当然,当时选拔的标准比较血腥,是按照斩获敌人首级的数量来计算。此后,秦国百姓眼里的敌军可就不再是一个个血肉之躯,而是可以变成良田美宅和乌纱帽的提款机器,加上秦人本来就民风剽悍,骁勇善战,秦军由此变成了一部令人闻风丧胆的战争机器。

500

杀气腾腾的秦军成为了东方诸国军队的噩梦

二是承认土地私有制,战国以前土地制度为王田制,即天下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周天子,各级贵族和平民只有使用的权利而没有所有权,这就导致无论是贵族或是平民,都没有积极性去扩大生产。秦国将私人土地合法,极大的鼓励了农民的垦荒和生产热情,秦国农业由此获得了大发展,为日后统一战争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三是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国君亲自任命,中央集权制的雏形出现,国家的组织力和执行力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500

秦铜方升见证了一个统一多民族大帝国的酝酿

总之,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变,然而在实现统一大业的征程上还有着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后来的秦国君王和政治家们去克服。

张子连横

孝公之后,诸侯恐秦,遂联合起来共同攻秦,是为合纵。为破解这种局面秦惠文王大胆启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诸侯的反秦联盟。

500

秦惠文王赢驷

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由于商鞅变法时得罪秦国保守势力太多,为保证政治上的稳定,秦惠王将商鞅处死。商鞅的结局虽然令人痛惜,但幸运的是商鞅之法被保留下来,故秦国得以继续强盛。强大起来的秦国积极东进,而魏国与秦国接壤,成为了秦国东进道路上必须要征服的诸侯。

500

秦惠文王即位时的战国局势

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秦国凌冽的攻势和强大的战斗力在与魏国的战争中被毫无保留的展现了出来,这可把其它诸侯国吓得够呛。

500

大家决定趁秦国羽翼未满,先把秦国揍个半身不遂,让他生活不能自理,永远丧失东进争霸的能力和野心,这种多国联合对秦的局面称之为合纵。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匈奴共同攻打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的影响,面对战争时的秦人与他国不同,人人都认为这是到了出人头地和升官发财的时候,于是大破五国联军,斩首八万,就连韩国太子也被俘虏。这场战争的胜利让东方诸国对于秦国的恐惧日益加深,于是各国一致认为秦国是各国的最大威胁,各国邦交的要务就是要遏制秦国东进。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东方六国vs秦国的局面,秦国虽有能力自保,但在此种局面下却无法东进。因为秦攻一国,则五国攻秦,就算秦军战斗力强悍,也会因禁不起持久战的消耗而被拖垮。这时的秦国迫切需要一位纵横家来打破合纵僵局,实现东进争霸的宏图壮志。

500

张仪魏人,通晓诸侯各国之利害,故能纵横捭阖,搅动风云。与商鞅一样张仪起初并未打算入秦,而是先去楚,但却遭人诬陷被毒打一顿,于是愤而入秦。

五国攻秦的第二年,纵横家张仪成为了秦国的国相,在张仪的建议下,秦惠文王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瓦解齐楚联盟和拉拢魏国上。就在张仪担任秦国国相的同一年,秦惠文王派大将司马错征服了巴蜀地区。自此秦国获得了物产丰饶的成都平原,为东进争霸夯筑了坚实的根基。为瓦解齐楚联盟,张仪以国相身份,亲赴楚国进行游说,以割地为条件,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500

在张仪游说楚怀王之时,楚国大夫屈原极力反对破坏齐楚联盟,怎奈楚怀王禁不住张仪三寸不烂之舌的忽悠,最终与齐国断交。张仪走后楚怀王满怀欣喜的向秦国讨要土地,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

500

于是楚怀王怒而攻秦,结果在丹阳大败被斩首八万,主将屈匄被俘。秦国则占领了原属于楚的汉中,不仅解除了楚国对于秦关中地区的威胁,还使得关中与巴蜀地区连成一片,让成都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成为了可能。最为重要的是五国联合对秦的合纵局面被张仪的纵横之术彻底瓦解。张仪的连横使得秦"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如果说商鞅变法在制度层面解决了秦国富强的根本问题,那么张仪的纵横之术则是在战略上为秦国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500

秦惠王晚年时的战国局势

尘埃落定

随着秦惠文王的和张仪的相继离世,秦国内政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这时一对母子的出现稳定了局势。这位母亲是芈八子,孩子则是后来的秦昭王。

秦惠王死后,继承大统的是秦武王。与他的爷爷和爸爸不同,秦武王嬴荡在政治上缺乏天赋,反而天生神力。他最爱的事情,就是与其豢养的大力士进行竞赛。继位之后,他就将几位大力士提拔到显要位置,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满。一日嬴荡这位小年轻突然心血来潮,要跑到洛阳去把象征天子权力的鼎拿回咸阳。于是他派兵攻韩,斩首六万,浩浩荡荡的到了洛阳。此时周王室不仅没了昔日的威严,就连名分上的天下共主也不是了,在七雄称王的时代背景下,要不是有祖上的光环,早就像其他小国一样被吞并了。所以,按照正常逻辑,武王如果要九鼎派人直接去拿就可以了。但是,咱们这位少年的脑回路与常人不一样,他认为只有自己把鼎扛起来才叫真正的牛逼,于是就把自己作死了。

500

我去!!!怎么这么沉。。。卒。。。。。。

秦武王的突然暴毙,使得秦国上下措手不及,由于武王没有留下子嗣,空置的君位,成为了武王兄弟们争相追逐的猎物。就在政局十分混乱之际,在燕国做人质的芈八子和公子赢稷回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新主人。

500

宣太后芈八子在风雨飘摇之际稳定了秦国的局面。

秦昭王赢稷回到秦国尚且年幼,政局由宣太后和昭王的舅舅,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掌控。这一时期的秦国专注于内政的治理。与此同时,东方的齐国和三晋的赵国却迅速的强大起来,齐国更是四处出击,出现了秦齐对峙而赵国在后的诡谲局面。

500

赢稷亲政之后,继承父兄遗志,筹划积极东进。然而,由于缺少纵横家张仪的活动,合纵的局面再次出现,昭王十一年,齐、韩、赵、魏、宋、中山五国攻秦。面对来势汹汹的五国联军,秦国居然以割地的方式来和解。这说明此时齐、赵的军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足以与秦军一较高下。为了缓和这种不利的局面,昭王采取张仪的老办法,默许齐国在东方的扩张,自己则集中力量对付三晋。历史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总有一些偶然性的突发事件会给整个历史进程带来巨大影响。

500

昭王十九年,齐秦对峙的第八个年头,齐国灭亡了宋国,并且独吞其地。齐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吞灭一个中等强国,天下震惊,诸侯对于齐国的恐惧超过了秦国。这是因为秦国虽强,却还没有一口气吃掉一个中等强国。再加上宋国是殷商旧贵族的封国,经济发达,一旦被齐国消化吸收,各诸侯国都会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迅速号召各国合纵攻齐,并十分豪迈的将主要指挥权交给了燕国大将乐毅。齐国地处广袤的华北平原之上,东临大海,无险可守,被五国联军痛揍,几乎灭国。虽然后来在田氏的带领下齐国夺回了齐鲁故地,但经此一劫已无力参与争雄,从顶级棋手沦为了一颗无足轻重的棋子。现在能够阻挡秦国一统天下的只有赵国了。

500

每当秦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总是有被他国忽略或迫害的治世之才来到秦国。秦国成就了他们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理想,他们也成就了秦帝国的统一大业。范雎继承了公孙鞅和张仪的事业,他为秦昭王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即援助已经遭受承重打击的齐国,从而达到牵制燕国、楚国的目的。将与秦国相邻的韩国作为主攻方向,步步蚕食,最终吞灭三晋,再攻齐楚一统天下。远郊进攻的策略迅速奏效,韩国在秦国接二连三的军事打击之下已无还手之力,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正在此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遭遇战,大大加快了秦统一的历史进程。

500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军攻打韩国上党郡,上党郡郡守投降赵国,赵国表示接纳,秦赵两军战于长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赵两国均在长平地区投入巨大兵力,共计约百万人。如此,本来是强秦对弱韩的战争演变成了秦赵两强的战略大决战。起先赵以老将廉颇为帅,采取坚守营垒,以逸待劳的策略,两军于长平陷入僵持的局面。秦军劳师远征,加上后勤补给的压力巨大,此种僵持局面不利于秦。然而,赵国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里去,赵虽是强国,但却没有像关中和成都平原这样稳定的粮食产区,长期的拉锯也最终会拖垮赵国。范雎正是利用了赵国朝野焦急的弱点,制造谣言使赵国君臣认为速战速决才是致胜关键。于是,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打算主动出击。与此同时,秦军以武安侯白起为帅,到此时战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500

白起号称人屠,其为秦国所歼灭的六国军队不下百万。白起的赫赫武功,虽为秦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但也给东方六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最后仇恨的火苗演变成了亡秦的熊熊烈火,这也是秦昭王和白起始料未及的。

500

赵军主动出击后,很快被秦军分割包围,然而由于赵军数目庞大,秦军久攻不下,双方又陷入僵局。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秦昭王在国内颁布诏令,只要此时参军,一律赏赐爵位。在秦国强大的动员能力之下,15岁以上男性均开赴战场,赵军终于在军事上和心理上被击垮了,于是投降。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秦坑杀了40万已经投降的赵国士卒,自此以后六国再无能力与秦国抗衡,只能等待末日的到来。

500

秦昭王后期秦国版图已为七雄之首,军力更是雄冠于天下。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

下一季我们将见证中华帝国的诞生,和千古一帝的雄才伟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