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篮这么多年也许是学习错了方向

学习是需要的,但学习的方向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男篮世界杯没出线,上至篮协主席姚明,下至国家队成员都需要总结,改革是必须的,但怎么改则需要从长计议。

男篮失利后,我第一时间做的事情,是把资深体育记者梁言老师在男篮首场赢下科特迪瓦后在《体育咖吧》中的评论又听了一遍。从头至尾,梁老师给中国男篮目标定义为:别提“冲击最佳战绩”,拿下奥运资格再说。而现在,男篮小伙子正是到这个关口了。

500

同时,个人认为梁老师另一个观点值得注意:

我们长期以NBA为师,但我们中国男篮以后会打NBA联赛吗?不会。

NBA联赛的规则与FIBA比赛的规则一样吗?不一样。

那为什么还要执着学习NBA?为什么不学习一直与FIBA比赛规则看齐的欧洲联赛呢?

……

结论:因此,中国队备战这么久,跟完全适应FIBA规则的欧洲队伍打过的比赛只有“斯坦科维奇”杯决赛与克罗地亚的比赛。其他的比赛,不是对方根本不会亮底牌跟你真打的热身赛,就是毫无备战意义的NBA夏季联赛。那么,找这种对手比赛的意义何在?

的确,我们在总结队员的不足之余,是否需要反思,世界杯开打在即,备战对手究竟能给我们在技战术层面有多大的提高。

也许有人说了,中国队现在有钱了,多邀请欧洲、南美强队来中国打比赛不就得了。这想法实在过于天真。

首先,为什么只能找NBA,很难请欧洲球队过来比赛。这是因为如今篮坛的势力格局和国际赛事情况,与我们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甚至女子排球大不一样:看看中国队在小组赛的表现,再对比其他小组的亚洲球队,中国其实就是一支篮球“第三世界”最好的队伍,赢了一场。

我这几天做了一些分析,觉得篮球这项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国际比赛频率不高,导致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几年前伊朗队曾取代过中国队位置,身体素质和联赛强度比中国队这边好,哈达迪和巴赫拉米从二十岁出头战斗到三十几,还登陆过NBA,照样无法从第三档球队头名跨到第二档末尾,打欧洲队、南美队和澳洲一样是输多赢少,今年打波多黎各领先十几分都被逆转,重演亚运会被中国逆转的剧情。像极了几年前易建联、朱芳雨、王仕鹏苦苦支撑,连韩国、台北、日本这些球队都可以在中国队身上取得胜利的惨况。 可见,你的联赛商业价值提高了,不意味着你的水平可以籍此提高,竞争环境对这支队伍还是有很大影响。中国也好,伊朗也罢,他们除了四年一次的篮球世界杯或奥运会,平时的对手往往是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尼这种连凑齐一支队伍都很困难的球队,只要认真打,动辄就赢四五十分,这种无营养的比赛怎么能迅速提高? 

篮球不像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巡回赛频繁(这些运动从来没有搞得像样的联赛,因为参与联赛的人不时要参加巡回赛耗费精力),由于高手们频繁过招,有大量研究空间,而且发展失去平衡了,这些体育协会还会以各种理由改规则,削名额(乒羽中国队体会最深)。羽毛球为了刷存在感,除奥运年每年都办世锦赛,弄得世界冠军头衔严重贬值,球员苦不堪言频繁退赛,于是冷门就容易出现。 

目前,大球运动中有覆盖全世界各大洲国家队的赛事的,只有排球。如果你认真看排球比赛转播,就会发现中国女排,甚至中国男排与国际强队交手的次数,比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交手的频率要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男排在这些赛事里输了不少,但还能跟阿根廷男排打到最后一场2-3才错失了奥运会资格。反观篮球,各国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亚非球队根本没机会参与欧冠,南美杯这种高水平锦标赛的竞逐。中国队目前唯一能与世界强队认真交手的平台只有“斯坦科维奇杯”,这个赛事克罗地亚是常客,属于欧洲二线队,但来华比赛频率不高。综上所述,亚非球队与欧美球队差异过大,还是因为强队和弱队总是各自关起门来作赛,国家队之间比赛频率不高,这样自然令弱队缺乏研究空间。弱队唯一能做的,只能祈求出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比如姚明,登陆NBA或欧洲联赛,提高技战术水平,依靠天才选手来短期提升成绩,但一旦这些球员伤病或老去,依赖症的问题就会显现。

梁言老师在世界杯期间的节目里就曾经说过,中国男篮队对欧美球队是不熟悉的,完全没有对方是一支什么风格的球队的概念,即便了解了也不知道如何克制。但中国女排你听说过郎平赛前对美国、荷兰、塞尔维亚、意大利这些对手不熟悉这种说法吗?只有说对方球风对我们有所克制,我们会想办法克服自身短板。 很多人拿郎平来对比足篮的一些教练,认为郎平是做足了功课。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世界排球是有国家队巡回赛的,而且弱队和强队交手机会很多,中国男排外界认为不入流,但在国际联赛排名能排到十几名,不算亚洲霸主,但也算亚洲一线。不像足篮的运动员要花大量时间去打联赛,国家队集结往往是打一些低水平比赛。中国男篮想从第三档争取跳进第二档,其实最应该参加欧洲联赛级别的赛事,奈何中国队不是欧洲球队,篮球也没有巡回赛概念。而截至目前,我们还缺少与欧洲篮球接轨的纽带,其中之一就是欧洲篮球联赛不像足球的欧冠在中国没有市场。

因此,也许我们一直以NBA为师,但NBA是培养超级巨星的地方,对球员个人的素质要求很高。而在欧洲和南美,有很多你叫不出名字的球员,他们能力不是顶级,但他们对FIBA赛事规则的熟悉程度,对团队篮球的理解程度是非常深刻的。我觉得与其执着的挖掘天才到NBA,做那些不切实际的巨星梦。为什么不考虑像朱婷、王霜、武磊那般,输送球员到欧洲去感受浓烈的“团队篮球”氛围呢?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