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每次突围都变成溃散,原因在哪里?看懂了南京突围就懂了

500

1937年12月12日,国军在南京的防御体系,在日军的全线猛攻之下,出现全线动摇。孙元良的88师率先动摇,下午两点,孙元良率两千多名残部,撤到挹江门一带,要求从下关渡江到浦口去。原本驻守在这里的三十六师宋希濂部奉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命令,对孙元良加以劝阻,要求孙元良返回中华门阵地,继续抵抗。孙元良无奈之下,返回中华门。但此时日军已经突破南京城防,国军全线动摇,挹江门成为参战部队的主要逃生方向。

战前,为了表明抗战决心,与南京共存亡,南京卫戍司令部长官唐生智下令,将下关一带的渡轮全部控制在江北岸,连民船也一样控制起来,并要求驻守在挹江门一线敌情较少的三十六师严厉控制挹江门,禁止各部队从下关撤退。到12日,全线动摇之后,唐生智更是给宋希濂下令,三十六师要在挹江门一线警戒,禁止各部队擅自从挹江门撤退,如果有违令者,三十六师可以开枪。因此,三十六师奉命在挹江门一带布置警戒线。

到下午四点,卫戍司令长官部得到了消息,日军已经攻克宣城、芜湖,正在向北进攻,有切断国军退路的可能。如果日军顺利北上,切断退路,同时,日军再扫清江宁要塞一带江面的水雷,用舰艇封锁长江江面,那么就意味着在南京参加保卫战的十一万国军的退路就完全被堵死了,就存在被日军围歼的可能性。因此,长官部认为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于是在下午五点钟召集各军长、师长开会,发布撤退命令。会议只开了二十分钟,唐生智命令参谋长发了油印的撤退命令,命令上规定各部队分路突围。

500

应该说,唐生智的命令是比较合理的,此时如果再不突围,在南京的参战部队就会被日军包围全歼,因此到了必须要突围的时候了。而且,当时下关方面只有两只渡轮,就算是全力抢渡,一天一夜也只能抢渡三万人,如果各部队的残部全部涌到下关来,自然会完全拥挤在这里,造成秩序混乱,最后谁也走不了。因此,唐生智要求,除长官部和三十六师从下关轮渡撤退之外,其余各部队应该分路向广德、宣城、芜湖方向突围,而不要拥挤到下关方向来。

但各部队长官在长官部接受命令后,各位抗日名将就发挥很正常了,他们并没有各自回到部队组织自己的部队突围,而是召集自己下属的部队长开会传达后,自己就先直接走了。比如整个南京保卫战中兵力最强的教导总队总队长桂永清,回到总队部,告诉了参谋长邱清泉,自己就直接走了。桂永清并要求邱清泉和他一起走,邱清泉表示,还要留下来继续用电话联系下属的各旅团,尽量掌握部队,桂永清就自己直接走了,没管部队了。

对军队来说,被包围之后分路突围,这是并不少见的情况。而且,突围大多数不是像《亮剑》里李云龙那样,不抛弃任何一个人,而且要正面突围,多数情况下只能寻找敌人包围线的间隙,穿插出去。但突围这个概念,在国军部队里的含义是不同的。在国军的各级军官的概念里,分路突围就意味着上级要先走了,放弃指挥,下面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每个部队自己的情况了。所以,一旦国军部队出现突围两个字,基本上都会变成溃散,乱跑,完全失去指挥,建制被打乱,谁也无法掌握部队,无法有效指挥。

500

因此,唐生智的突围命令到了下面各级军官那里,就变成了各自直接逃命的命令,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直接扔下部队不管,自己逃生去了。军官跑了,下面的部队当然也就全乱套了,就不管上级规定的突围方向了,而是跟着跑,人流往哪里跑,他们就跟着跑。而在南京当时的局面下,各部队失去指挥的溃兵就直接像潮水一般,涌到挹江门去了。但三十六师此时仍然有一个团奉命在挹江门一带警戒,尚未撤离,看到溃兵潮水一般涌过来,先鸣枪示警,后面就干脆开枪扫射。

但涌到挹江门的溃兵越来越多,这时候长官司令部也已经渡过江了,三十六师的部队也被溃兵逐渐冲散了,都挤在一起逃生。这时候挹江门一带已经完全失去了秩序,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不管是将官、校官还是尉官,还是普通士兵,都已经完全混乱了,挤在一起逃命。在通过挹江门时,因为缺乏秩序,出现了严重的踩踏,教导总队的一个团长谢承瑞,之前对日军的战斗中表现非常勇敢,此时也在挹江门被溃兵挤到后踩踏而死。

过了挹江门,到了江边,各部队的溃兵又找不到渡船,此时渡船去了江北之后,都没人管了,只有少数一些渡船有组织的返回江南岸,来接自己部队的长官等人渡江,不是自己部队的长官,往往不允许上船。溃兵们只能砍伐江边的树木,或者拆卸门板,自己捆扎竹筏过江。大多数竹筏到江中后都无法划到对岸,只能顺流漂流,有的漂到三岔河,有的漂到八卦洲,再找办法渡江到浦口,再徒步去滁州寻找自己的部队。后面赶到江边的人已经找不到树木和门板,乃至有人只能用粪桶当作浮囊,把树枝捆扎在一起,当作竹筏漂流过江。

500

相比之下,当时参战的两个粤军部队叶肇的六十六军和邓龙光的八十三军,反而并没有像其他参战的中央军部队那种,指挥人员直接自己逃命,扔下部队不管,而是按照长官部发布的突围命令和路线,有组织的从日军的缝隙中间穿插过去,突围到了广德、宣城一带,之后撤退到江西一带,在薛岳指挥下作战。而溃散的各中央军部队,到江北后收容、集中时,人员损失非常严重,之前基本上没有在南京与日军作战的三十六师,原本有7000人,其中三千人是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4000刚接来的新兵,再次集中起来的时候,只有三千人了。

在这个过程中,唐生智事先没有做好撤退的准备,在情况紧急时直接发布突围命令,发布完命令自己就先渡江到了江北,其余的军长、师长们也上行下效,导致部队完全失去了建制,变成了溃散。尤其是在撤退的时候,唐生智在到达江北后,也没有及时掌握和控制部队,组织已经到江北和上游的渡船在长江上接应其他部队,导致整个突围完全变成了毫无组织的溃散和乱跑。实际上,当时日军的参战兵力有限,又是大迂回、大包围,所以包围线中间还是有不少空隙的,如果各部队的部队长能够有效掌握部队,像叶肇和邓龙光那样,有组织的寻找空隙突围,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