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常识:要求实现经济结构平衡,是计划经济思维的表现

           当前国内外很多人都在指责中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很多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在就如何平衡中国的经济结构出主意,什么要实现供给与消费的平衡、要减少外贸顺差、要降低投资比重以平衡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等等。而近来特别强调的“供给侧”理论要求的“去产能”,就是典型的表现之一。

        这都是错误的经济理论,是违背经济逻辑的。因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与因财富要求而产生的资源节省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经济活动就是在消费与生产关系不平衡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人们因节省而积累的资源最终都只能以挥霍与战乱的形式,被浪费与摧毁掉。

        原因在于,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只能有落后的政治制度,而落后的政治制度把世界分割成一个个封闭的市场,因财富要求而产生的多余的产品实现不了它的价值,财富拥有者不能在通过资源兼并,实现了较高的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

        在这样市场封闭的环境下,伴随社会生产效率提高的,是对于劳动者的需求降低。于是社会上普通劳动者越来越贫困,财富拥有者只有把多余的资源浪费掉。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思维。能够产生的只能是计划经济思维。因为作为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想办法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才能够维持社会的平稳。

        当然,因为经济本来就是在不平衡的关系中才能发展,而发展的结果又会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所以任何试图平衡经济结构的政策,最后也必然失败。

        所以,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每一个经过社会大动荡以后的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因为社会经济凋敝,还能够有几十年太平时期。因为这时候社会财富积累不多,贫富悬殊较小。

        过后就会因为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多了,普通劳动者依然贫穷,而财富拥有者却巨富,且由于已有的产品得不到必要的价值补偿,经济规模不能扩大,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能增加,政府因财政能力趋弱,不能起到财富的分配调节作用,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王朝的危机也就来了。

        中国历代王朝的中前期,解决危机的方法往往是统治集团内斗,把失败一方的财富由国家重新分配,暂时缓解危机。最后的结果当然只能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直接对抗,王朝毁灭。

       以生产工具的更新为代表的生产力提高到近代水平以后,首先是欧洲沿海小国的人们发现了世界市场,在原有市场不能实现价值的产品,有了新的市场可以销售出去了,人们积累的财富有了不断转化为赚取更多财富的资本的可能。于是现代市场经济诞生了。

        因为人们活动的目的只在于资本的不断增加,于是被称之为资本主义。必须要指出的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诞生过程,伴随的是西方文明人对于落后的国家与民族,用血与火的杀戮为手段,进行野蛮殖民的行为。

       在现代市场经济里面,由于多余产品可以在新的市场里实现价值,人们可以不断扩大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富人因为资本积累而越来越富,同时,穷人的生活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社会不再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导致贫富悬殊太大到人们无法容忍。

         西方国家如果那时候实行国内经济结构平衡的政策,只根据本国市场的需要进行资源生产,并且不追求贸易顺差,要求实现对外贸易的进出口平衡,然后,再根据国内消费与投资的比例要求,进行经济资源分配,提高消费比重,遏制投资比重的增长,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不会有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当然也不需要批判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

        应该明白的是。政府对于社会财富的分配调节有极大的关系:富人不会自动把财富分给穷人,没有政府的调节作用,贫富悬殊问题还是会很严重的——在早期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只顾对外开拓市场,不顾国内阶级之间的利益差距扩大,贫富分化极为严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汹涌澎拜。

        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之所以具有财富分配和调节的能力,是以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不断增加为前提的。一旦这个前提遇到问题,社会的不安定也同样出现。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出现这样的迹象。

        当然,西方国家政府之所以过去可以不顾国内阶级间的利益差距过大,是因为国内的问题可以通过向殖民地转移。而后来西方国家政府之所以必须关注国内阶级间的利益差距问题了,是因为世界的市场已经被分割完毕,国内的问题不再能够通过对外扩大殖民地而得到转移。相反,随着二战以后殖民地纷纷独立,西方国家对外转移国内困难的空间日益缩小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因为国内的问题没办法向国外转移了,在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产生了计划经济思维方式。

        首先就是为了平衡供给与需求关系而产生的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也因为这是计划经济思维,最终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矛盾,所以他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没有作用了。

        其它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与凯恩斯思想一样,不过是在国内问题没办法向外转移了的环境下,企图通过国内经济结构的平衡,解决矛盾。其实这就是计划经济思维。        

        今天的中国不需要西方人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因为中国可以通过生产力进步,抵消劳动成本上升的负面作用,提高经济竞争能力,扩大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将国内的问题转移到国外。

        通过竞争优势实现外贸顺差,实现作为资源控制权的货币的净流入,也就是实现社会可支配资源的增加。社会可支配的资源增加了,国内的问题就好解决了。不过其代价,是别的国家资源控制权的减少。所以在本质上,就是把国内问题转移到国外。不同的是:

        发达国家财富增加的结果,会导致富裕的国家与阶级更富裕,于是世界上过剩购买力规模越大;同时贫穷国家与贫穷民众越贫穷,于是他们的必要购买力越减少。也就是世界的边际消费更加降低,经济危机更严重。

        而发展中国家财富增长的结果能提升贫穷国家与民众的有效购买力,扼制世界边际消费相抵的势头,可以阻止与缓解经济危机的爆发。

        由此可见,财富分配向发展中国家倾斜的结果,既有利于社会公平这个伦理要求的实现,也是与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相符合的。也就是说,运用市场规律,通过贸易顺差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问题转移到国外,是符合伦理要求与经济规律要求的行为。

        有人会说了,既然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没办法把国内问题转移出去了。将来中国经济发展到他们那样的水平,是不是也会同样,不能继续把国内问题转移出去了呢?

        我的回答是,逻辑上应该是这样。经济活动本身就存在着必然的不治之症。人们都想找出一种永恒的体制来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只是生产力的进步。经济不过是在一定时期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须形态。当经济不再是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必要形态的时候,经济阶段就会终结。经济阶段终结之后,社会再生产依然会持续,所以不需要担心人类会随着经济的消逝而完蛋。

        至于经济阶段终结之前,中国经济最后会如何,那是以后的事情。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不会完蛋,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人类群体的中国当然也不会完蛋。

        不同社会体在不同时期的周期性兴衰,也是很正常的现象。更何况有着世界上唯一最长历史的中华民族,有可能再次走下坡路,却决不会再次沉沦为弱势民族。

        要求跟着市场指向进行经济活动,是市场经济思维。主张在单个经济体内部实行经济结构平衡的,属于计划经济思维。用计划经济思维当然解决不了市场经济问题。所以中国经济管理当局千万不要被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计划经济观点忽悠了。

        说“不要被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计划经济观点忽悠了”,并不是反对计划经济思维。计划经济思维其实是从社会再生产角度出发的思维活动。而社会再生产才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行为。

        所以,在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不了社会再生产所面临问题的时候与场所,计划经济思维也还会是必要的。就像西方国家目前主张经济结构平衡的时候。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