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验证:你有钱没钱,看你喜欢哪种脸就知道!
来源: 胖达简妮 BeTheBeauty
审美其实很私人,很难说一种审美就比另一种高级。
然而,不谈政治正确,有些偏好就是比另一些显得更「贵」。
以前段时间大热的《小欢喜》为例,海清一向饰演都市女性角色,但相比于之前,这部戏中的她感觉更有钱了:
▲左边是早期造型,右边是《小欢喜》中造型
发型还是一样的短发,肤色也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白,但就是微妙地精致了一些,很符合她在剧中有钱的角色设定:
▲左边是早期造型,右边是《小欢喜》中造型
对此,之前我们总结过一些规律:难伺候的衣服,比如浅色、丝绸、钉珠、刺绣,往往更有有钱感——但还不止于此!
事实上,从偏好的长相类型、头发长度、妆容风格、饰品选择等,都会隐约透露出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的经济情况:
▲这两张对比,不仅差在衣服,妆容发型的差别也很重要
听起来蛮有意思,但感觉也挺玄乎的对嘛?别担心,接下来要谈的大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哦!马上聊聊看吧——
01
萧条期爱哪种美人?
之所以很难讨论「有钱人/穷人偏好」,重要原因是,个体差异超大!比如强东哥喜欢奶茶妹这种清纯型,Elon Musk则喜欢Amber Heard这类美艳型。
所以啊,我们不妨把格局放大一点:看看一个社会有钱和没钱的阶段,审美偏好有什么不同——
先说没钱阶段吧,比较典型的是美国1930s大萧条时期:
▲大家都没有工作,排队领救济,经济非常困难
可以想象,在一个充满着萧条、落败和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往往渴求温暖、安定和柔和。
表现在审美取向上,1930s大热的明星,是脸颊嘟嘟、甜美可爱的童星秀兰·邓波尔——不少人表示,她的形象温暖了整个大萧条时期。
▲稍微有点年龄的读者可能知道她,非常甜美的甜心长相
这类情况不止出现在美国!日本也有类似效应。
之前有读者@南风意留言,讨论经济发展对于审美偏好的影响:
▲也是这篇的灵感啦~我们的读者真是太棒啦!
根据她的留言,经济发展时期,人们审美往往更偏精致。
比如,秋元康在日本1980s经济较发达时期,推出的女子团体小猫俱乐部,长相普遍偏精致:
▲最左是工藤静香,大神的老婆,这几个都是小鼻小脸嘴唇精致的类型
而待到2000s,日本经济放缓,这时期秋元康则推出了相对更邻家亲切的AKB48:
▲相比于以上那组,这组是不是要更「圆」一点,感觉更可爱
而在2010s,随日本经济好转,秋元康新推出的乃木坂46中,长相精致的比例又变多了。
知名美女如白石麻衣、斋藤飞鸟都是这个组合的:
▲虽然打扮不同,但这组跟小猫俱乐部长相更相近,都偏精致
而如果严格对照经济数据,我们还能进一步精确化这规律:
▲日本GDP发展与三个组合活跃时间对比
看上图,针对经济走向,更精确的表达是:审美偏好往往会体现前一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前段时间放缓或下跌则偏好亲切,反之亦然。
我国其实也有类似现象!时光倒回21世纪初,我们更偏好可爱型长相,漂亮精致不是审美必须:
▲这俩都属于可爱大于漂亮的,但当时也很红
中国在21世纪初,经济总量增长也较为平缓:
▲中国GDP发展与两个女星活跃时间对比
但如果看看今天的市场,即使是那些以「可爱」而非「漂亮」为主要卖点的明星,长相也精致立体了不少:
▲唐艺昕和娜娜都是可爱型,但比起上面那组,明显要更精致
而今天的女生们提到美,往往都会向往自己更「精致」——一定程度上,代表我们正在变有钱!
不仅是整体精致程度,就资生堂研究,妆容的特点也能反映社会不同的经济水平。
两个典型指标是「粗眉」和「红唇」:铃木节子认为,经济发达时期,人们会更偏好有气势和进攻性的粗眉和红唇,如日本战后经济高度发展的1950s:
▲这个阶段的日本妆容,和欧美高度同步,都是浓眉红唇的复古妆
找了下当时的海报和广告,可以发现确实很流行浓眉红唇(所以这不是港风专属哦):
▲当时的海报,还蛮有时代感的,但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时
不仅是50年代,80年代日本还处于泡沫经济最高点,这时期也较流行自然感浓眉:
▲但感觉比起50s,要更自然和直线些,没有那么精致
类似的,还有90年代的美国: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了名副其实且无人能及的老大,克林顿政府时期失业率历史最低,可谓黄金时期。
这时期的美国,也很流行浓眉红唇的妆容,不过眉毛不算太粗:
▲啊我真喜欢90年代
而或多或少是被欧美风格影响,90年代高速发展的香港,女星们也偏好这套妆容:
▲这点大家都很熟了,这里不多说
那么,有没有偏好细淡眉的时期呢?
就日本经济新闻社研究,起码就日本而言,流行细淡眉的时期,恰恰对应日本经济发展较迟缓的年代。
提起细淡眉女明星,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山口百惠:
▲算是初代玉女偶像啦,据说巩俐当年被看中,就是因为长得很像山口百惠(窄长脸版)
而山口百惠所当红的年代,恰恰是日本经济相对低迷的1970s。
前面提过,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日本经济发展得都相当不错,这阶段流行浓粗眉。
再往后推,199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又陷入停滞。我们比较熟悉的日本女星,不少都在这时代走红——不少的标志性眉毛都是细淡眉:
▲深田恭子和泽尻英龙华,都是细淡眉柔和甜美风的代表
更不用说石原里美,基本是靠女人味又柔和的细淡眉才又打出一片天:
▲石原里美和上户彩,也是细淡眉的代表,活跃时间也是2000后
当然,「粗眉经济」更多停留在假说,没有详尽的数据支持。
但从原理上,简妮我倒是觉得蛮有可能的:衰落时期心灵脆弱,往往更偏好柔和贤惠的长相和妆容,所谓治愈系。
而经济发达往往会带来自信心的提高,此时往往流行更具进攻性的妆容与长相,才更符合时代心跳。
▲左边治愈系,右边进攻系
这种偏好差异,不仅体现在长相和妆容,还体现在穿着。
经济萧条时,人们的穿着往往更保守,遮挡更多。而经济发展时,人们的穿着往往更大胆,露肤更多:
▲30s大萧条时期,裙摆几乎到脚踝。50s战后黄金发展时期,短裙和露肤大面积流行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猜测背后原因。
经济萧条时,人们较脆弱,治安也较差,穿着往往更重柔和,也相对更保守:
▲30s的典型穿着,整体偏优雅保守,气质偏内敛
而经济发展时,不仅女性更有朝气和自信裸露,审美本身也更偏向性感(「饱暖思淫欲」),50s-60s年代就以性感女神梦露为时代符号:
▲梦露是非常性感的
简妮我可不是瞎说啊!趣味经济学中,真的有「裙摆指数(Hemline Index)」:裙摆越短,往往对应经济越好,反之亦然:
▲右边的图中,我标出了经济高起(黑线)和低落(红线)时期,可发现跟裙摆长度变化相映成趣
当然,如果你是个较真派,真的去搜了「裙摆指数」,你会发现经济学家有另一种解释:
之所以经济衰退时裙摆更长,是为了替代昂贵丝袜(短裙就会露出丝袜)——但考虑到今天丝袜已经完全不贵,这种解释应该已不再生效。简妮我还是更偏向前文的解释。
除了妆容和裙摆,日本的花王公司发现,女性的头发长度,也能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日经中文网统计了1991-2014年间女性长短发比例
看上图,可发现97-99年间短发的比例最高,刚好对应日本经济发展放缓。
简妮我找了一下当年的几部剧,会发现短发女主的比例相当高:
▲这几部都是1998年的,回想下那会日本女星也更流行短发
仔细想一下,其实蛮神奇的:女明星由于需要各种造型,中长发往往是极多数,这样才可以或卷或直或盘或扎……
回观美国的1930s(萧条)和1950s(繁荣)时代,也有类似情况:
▲30年代更流行短发,50年代更流行长发
「短发经济」由日本花王提出,而他们给出的解释是,相对好打理的短发更适合经济萧条时期。坦白说,这些指数里,简妮我觉得这个是最不靠谱的——
短发才不好打理好吗?长发随便扎一下就好了。而且,美国经济繁荣的1920s年代也流行短发啊!
不过,看完这么多指数,能get到的核心思想是:当你内心偏脆弱时(可能因为没钱),往往更喜欢温柔型;而当你本身自信自强(可能因为有钱)时,可能更偏好鲜明凌厉的美人。
02
萧条期爱哪种风格
我们的经济状况,不仅影响我们对美人的偏好,还会影响我们对装饰的选择!我们往往会觉得,相对穷的人会克制打扮,因此更朴素——
但其实真的未必。人的打扮欲求新欲永远存在,即使经济条件受限,也往往会用「替代」的方式来满足欲望。
比如,大家今天常穿的毛衣,在刚出现时,其实是作为1920s年代皮草的替代:
▲1930s买不起皮草,大家就开始穿毛衣,但袖子依然是较隆重华丽的泡泡袖
再比如,今天大家熟悉的拉链,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比纽扣更便宜,在经济萧条时期很受欢迎:
▲穷人就懂得找替代品,让我想到了今天的「平价替代」
今天很多人喜欢的小格子,产生背景是经济萧条的1930s,优点在耐用耐脏和实用率高:
▲之前讲1930s年代时提过一嘴
很多人不喜欢格子和小花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它们「像桌布」:这倒不是错觉,1930s年代布料紧缺,不少裙子确实是由桌布改造:
▲各种各样的格子,我们今天也在用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格子特别是小格子,很容易给人一种「穷穷的」感觉:
▲程序员哥哥们:????
不仅是桌布,对于布料稀缺的1930s,窗帘也可用来改造衣服:《乱世佳人》中就有类似桥段。
▲当然,你家得先有这么华丽的窗帘
这可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天鹅绒明明是偏复古贵价的材质,有人却能穿出廉价感——一像窗帘就不太行:
▲非常像窗帘布改做的
不仅是窗帘和桌布,1930s萧条时期,人们甚至会用包装袋来做衣服,再穷也要美:
▲所以当时的包装袋也会做成花纹状,来促进销量
由此不难理解很多衣服显廉价的原因:如果像被套、窗套、窗帘、桌布或包装袋,那无论身材多好都没得救:
▲非常典型的两张
继续说「替代」,有钱时期人们往往更乐于购买服务,甚至是奢华的服务:
▲1920s黄金时代,理发旁边都有乐队伴奏,今天谁能想象这待遇
而等到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就更信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想想我们今天都在搜教程,不正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穷困,想到这,我不禁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不知道那个时代有没有美发教程
衣服的颜色是个更有趣的话题:1930s大萧条时期,人们比较偏好柔和的颜色。
▲当时流行的衣服颜色
但就亚洲而言,韩国金融危机时期,反倒流行鲜艳的颜色:
▲很难想象今天的人穿玫红+绿上街
一个猜测:亚洲文化偏内敛,正常状态或自信状态反而是收敛的。
而穷困时期,往往需要通过多彩鲜亮的颜色,来获得「我打扮了」的成就感,因此反而跟欧美相反:
▲前两年还在花红柳绿的于麻麻,《延禧攻略》颜色就莫兰迪了,很多人觉得更有高级感
穷人会不会喜欢配饰?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No。
但事实恰好相反,穷人也希望能「穿出新感觉」,但没钱换衣服,所以往往会通过搭配和配饰来营造「新」的感觉:
▲1930s,人们更多通过更换配饰(往往是廉价的)来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这倒不是说富人不爱配饰,而是说,他们不会着力于寻找「百搭款」或「配饰搭出新感觉」这些技巧(流着泪打字)——
毕竟,有钱不需要「显得新」,直接买新的就可以了:
▲比如《德鲁纳酒店》里的IU,换衣服都是一套一套的
同理还有化妆品!
跟很多人的直觉不同,经济萧条时期,人们反而会更乐于消费——因为消费欲望始终存在,但买不起大件,所以会相对偏好廉价奢侈品。
口红是典型例子。大萧条时期,口红的销量反而居高不下:
▲大萧条时期的口红海报,注意到细眉了吗?
当然,提到口红,很多人会想到自己:
虽然我们当下发展不错,但其实心态有点类似,「买不起车,买不起房,买买口红乐呵乐呵总可以吧」:
▲换个《惊了!李佳琦大红其实是因为……》的题目,可以重新写一篇UC震惊部文章
不仅是口红,萧条时期指甲油也非常畅销:跟口红类似,属于「用较低廉的价格提供打扮感和换新感」,非常符合当时的心理需求。
▲喜欢美甲的姐妹有没有中枪的感觉呢?
所以啊,如果要炫富,其实晒口红晒甲油晒护肤品,都是「湿湿碎(小意思)」,因为这些都有「价低但提供喜悦感」的特性。
正儿八经的炫富,一定要有那种不经意的奢华感,同样是红,阿玛尼ysl乃至萝卜丁都比不上房本红得有钱:
▲这么一比较,大爷真是有钱得清新脱俗
03
有钱感与没钱感讨论
不过啊,话说回来,现代消费社会,买东西已经远远不再是买它的实用价值。
90年代的热剧《欲望都市》里有一段,简妮我觉得超有意思:
女主之一的莎蔓莎想要购入铂金包,朋友说,根本不是你的style。但她回,可这是铂金!我拿上她就代表我已经飞黄腾达!
▲其实我觉得莎蔓莎(左)和铂金还挺配的
而当她其后被告知,买这个包需要等5年时,她惊讶「只是为了一个包?5年?」
售货员一脸高冷地说:「这可不是一个包,这是一个铂金包」。
▲品品这个表情,真的很绝
去年的热搜剧《北京女子图鉴》中也有类似辛辣讽刺:
卖汽车给男人,性能吹得天花乱坠,都不如一句「成功男人的标配」(男读者们可能不同意):
▲这句够狠
与其说我们购买的是那个商品,不如说我们购买的是那商品给我们的「标签」,给我们的「符号」:
买不起的时候希望证明自己买得起,买得起之后希望证明自己可以买名牌,买名牌之后希望证明自己可以买限量——
在追求「显得有钱」这件事上,穷富阶级其实都孜孜不倦,方法有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别。
▲没钱的时候,容易神化贵的东西
不能说包装完全基于虚荣,「先敬罗裳后敬人」往往是社会铁则:
▲读者们有没有因为穿得不够贵,而被粗鲁对待的经历呢?
但不靠谱的地方是,我们希望通过买得起来证明自己有能力且成功,但很多时候,买回来才会发现,其实什么都证明不了——
因为你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会透露你的经济情况。
▲女主看到公交车上有人用名牌包,但她前男友下意识觉得是假的
简妮我不认为「想要显得更好」或「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有问题!如果欲望能推着你前进,也是生命中的可贵燃料。
人或多或少会有感性成分,巴黎塞纳河畔喝的咖啡跟你家咖啡可能并无多大物质差别,但心灵感受有所不同。
▲《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的屏保就是LV包
我们更多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所购买的,商品也好感觉也好,是否真的能让我们快乐」——
拿简妮我自己做例子,大学头两年就买了很多廉价的「只有款式」的衣服,别说到毕业,大三就发现完全穿不了。
回头想想,与其说那时的我是真的「需要」或「想要」那些衣服,不如说我想满足自己「买得起」或证明自己有支配钱的自由。
▲《北京女子图鉴》中,女主一开始很喜欢这个卡通包,后转而喜欢名牌
但,要满足自己的「自由感」「能力感」,买买买是否是唯一的解呢?
不高兴,买!沮丧,买!焦虑,买!买买买买买!但买过之后,我们的心灵是否就真的快乐了呢?
无论是买便宜还是买贵,买功能还是买感受,能接受自己本身欲望,能自得其乐的人,都是幸福的——这应该比显得有没有钱要重要得多。
参考资料:
1. 谢滋.(2013).《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对服饰审美的影响》
2. Dudbridge Saxony.(2014).《History of Fashion 2000’s – 2010’s》
3. 九个头条.(2013).《口红效应等13个趣味经济指数》
4. 一夏的.(2018).《身边女性都剪短发,有可能是经济环境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