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篮球热,给孩子介绍一位中国篮坛的彪形大汉

500

昨天写了《灌篮高手》,结果在别的平台上有读者不满,理由是你们怎么都自称“某某路流川枫”呢?这是精日!

怎么解释呢。实在是国漫不争气嘛。也不是说那个年代没有好国漫,但着实没办法让人有代入感。什么“复兴西路邋遢大王”、“淮海中路没头脑”、“四明邨三个和尚”,听上去就很奇怪,更别说自称了。

中国的体育类漫画,加油啊。

为了证明并不是“精日”,我特地查了一下国产的篮球漫画,现在可能有一些。不管脚本怎样吧,总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500

500

但在我年轻的时候,确实没有。哪怕是那些不讲篮球,不讲体育的原创国漫,从内容上讲,也常常被高频更新山呼海啸的日漫按在地上摩擦。说句让有些读者不高兴的,哪怕是现在,我们的哪吒成了,大圣成了,我们的扶持和保护极尽宠溺,但离站起来和日漫互瞪还是有段距离。

正视差距,才能知道如何追赶。不然就是嗷嗷叫地盲跑,看不见跑道,也搞不清终点。

扯回国产篮球漫画。

虽然在我打篮球那几年里没读到,但如果再往前找,找到我读小学还不会摸篮球那会儿,倘若我们认定连环画也是漫画的一种——还真有一本。

就是封面图上的《穆铁柱出山》。

这是一个真实人物。可能当下的孩子们,甚至是在篮球世界杯赛场里的年轻观众,并不熟悉这个名字。

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男篮的历史高度,就是2米26的姚明,一个在NBA也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名人堂球员。

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男篮的中锋,身高2米28——他就是穆铁柱。

500

如果说姚明的故事颇有现代化的励志色彩,穆铁柱的故事就坎坷得多。

19岁的姚明已经在耐克训练营上崭露头角,而19岁的穆铁柱正在山东省东明县卖鸡。

县体委工作人员获悉集市上出现了一个拎着鸡的年轻大汉,如获至宝,赶紧推荐给了省体委,然而几天之后,穆铁柱就被“退了货”。理由是:穆铁柱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训练,无法代表省篮球队出战。

19岁的穆铁柱,不会运球,也不会投篮。出众的身高,除了换来一个“傻大个”的称呼,并没有任何天赋上的意义。

不是每个巨人都能打篮球。更何况,这个巨人早就过了打基础的时候。

国家体委听说了这件事,决定用20个篮球,从县体委换走穆铁柱。“万一打出名堂呢”。毕竟国家体委的篮球总量富裕些。

随后国家体委就安排了一位田径教练,带着穆铁柱练身体。整整半年,穆铁柱依然没有碰篮球——

直到时任湖北省黄石市体委主任余邦基的出现:他带走了穆铁柱,让穆铁柱摸上了篮球。又过了一年半,穆铁柱进入了八一队,身披15号战袍。

那个县体委里的“傻大个”,就这样,一点点地,成为了全国百姓皆知的“大个子”:

单场80分;

带领中国男篮夺得亚运冠军;

连续战胜来访的美国大学生联队……

穆铁柱时代的中国男篮,战绩赫赫。

那个时代的中国,需要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时代标杆,于是就有了这本《穆铁柱出山》——一本颇具英雄演义色彩的连环画。

500

500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没有提到队友,也很难让人拥有“永康路穆铁柱”的偶像代入感——一个偶像一旦被英雄化,一旦毫无缺点,一旦需要被仰视,它必然会失去人们靠近的意愿,但它并非没有更多的闪光点

这本书里提到了另一个更陌生的名字:张凤奎。一个通过网络搜索,已经完全找不到当事人的名字。

他是一位在县体委里近乎赋闲的老师,听闻“集市上有个大高个”,兴奋地蹦起,天天在外面打听;在穆铁柱被省体委回绝后,他“越级上访”,直接联系了国家体委,举荐人才。而这时,一位“造反派”横生枝节:

“穆铁柱的父亲在旧社会当过邻长,政治成分有问题!”

在归化球员都能打世界杯的当代,这句反对声里所蕴含的杀机,恐怕已经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所理解。

张凤奎一次又一次出门远行,四处做担保,终于把穆铁柱送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在那个年代,这算是“以命相托”。

1974年全国甲级联赛结束之后,穆铁柱把他得到的第一枚金制奖牌,托人捎给了张凤奎。

穆铁柱,其实算是我父母那一代的篮球巨星。

那个时代的中国篮球,离职业化还有漫长的道路。投身于这个事业的人,只能在捧杯时拥有那么一刹那的闪亮。

500

和姚明相比,穆铁柱的球并不好看。迟缓的步伐、平庸的投射,很难收获观众的尖叫。

那时候,很多人依然觉得,“穆铁柱就是个靠身高打球的傻大个。”

穆铁柱自己也这么说。许多年以后,当记者问,“篮球带给你那么多伤病,如果重新选择会做什么”时,穆铁柱幽幽地答,“你看我长这么高,不打篮球还能做什么呢?”

500

其实,在19岁那年,他还在集市上拎着一只鸡。

可能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哪怕天赋再出众,从19岁才开始训练,到进入国家队担纲主力,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其实,退役以后,他还在《傻帽经理》里捉起过陈佩斯。

和姚明一样,这个大个子,常常会自嘲,也拥有着相当高的情商和幽默感。

只不过,时代常常会决定着成就的高度,时间也会冲刷着英雄的色彩。但那些偶然的际遇、被渲染的英雄、举荐时的杀机,那个完全脱离市场的体育时代,依然值得被铭记。

和那一代运动员相比,如今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小伙子,何其幸运。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很熟悉姚明和李秋平。

而在四十年前,这个故事,属于穆铁柱和张凤奎。

2008年9月14日,穆铁柱逝世。

姚明说,“穆铁柱和我是中国篮坛的两代大中锋。以前,如果提起真正的大中锋,自己首先就会想到他。对他是一种仰视、一种仰慕,有过接触,但从来没有和他说过话。”

“因为,那时,毕竟,我还不够格和他说话。”

一个背景声

“至今我都觉得,他是世界篮坛的传球最好的中锋。”——张卫平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