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为什么能操弄大清的“民意”?
清朝末年,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而“塞防”和“海防”之争,也开创了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先河,因为这是封建时代里,第一场全民围观的大辩论,这是前所未有的奇特现象!
在1872年以前,朝廷的事和老百姓之间,真的是没有一分钱的关系,先不要说做决定不关你的事,就连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新闻,你都根本无法知道,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任何“可信”的公众信息传播渠道。
虽然从明代末期开始,国内就有了一份报纸,叫做《京报》,可是那上面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朝廷的奏折,先不说它的信息常常不及时,而且选题常常不是社会民生的热点,单单是上面复杂难懂的官样文章,就能直接让大部分的读者晕倒。
因为这些政治文件为了留下回旋余地,故意写的晦涩难懂了,模模糊糊,而且喜欢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如果古文功底不过硬,根本就读不懂它内中的含义,所以一个人光是认字,也未必看得懂《京报》。
其实不光是古代,就是现在,有些当官的人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也是一样的风格,单单在现场听报告,大部分人常常都是一头雾水,抓不到要点,要等到其他媒体再给你出一个解释版,你才能如梦方醒。
可是这一次却不一样了,所有的人,只要是住在大城市里的,认得了几个字,又有点钱的,全都开始关心起国家大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1872年的时候,有一个叫美查的英国商人,在上海租界转了一圈后,发现这里真不愧是冒险家的天堂,什么都好,可是唯独有一个问题,就是这里没有一家像样的报纸。
美查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商机,于是他另外又找了几个在华的英国商人,伍华特、普莱亚和麦洛基,一起商量在上海租界,合资创办了一家报纸。
他们几个创办的这家私人报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申报》,虽然刚创办的时候,动静并不算大,可是没过几年之后,这份报纸就成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甚至改变了晚清的政治生态,这是怎么回事呢?
按理来说,洋人来中国办报纸,这也不是第一回了,可是之前的报纸都不太成功,比如早在1850年,英国人就在上海发行了《北华捷报》,后来改称《字林西报》,可是这份报纸却没有引起中国人的注意,这又是为什么呢?
《北华捷报》
很简单,第一它是用英文写的,一般的中国人看不懂,能读懂它的中国人,除了少量在上海的买办以外,剩下的就是,那些手下有翻译的封疆大吏们,比如恭亲王,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所以这份报纸很不接地气。
其次是这份报纸报道的内容,中国人也不太感兴趣,因为这份报纸虽然是私人主办的,最初却有一定的公益目的,主要是发行给洋人看的,上面的观点,通常是英国政府的官方言论,是一份一切以政治正确为首要任务的党报,所以你可以想像,这份报纸有多枯燥,多无聊。
可是这次英国人美查所办的《申报》,目的就是为了挣钱,所以他们显然不能只为上海的外国人服务,那些人的数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满足不了美查的胃口。
所以美查的目光,自然而然的,就投向了中国人,他要挣中国人的钱,一旦他成功了,他的报纸发行量,几乎是没有天花板的。
因此美查决定,这份报纸必须用中文发行,所有的编辑都必须是中国人,要写中国人关心的事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去看世界。
但是让《申报》真正能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却是因为它有一个极其特殊的优势,就是由于它是英国人办的,是在租界内印刷发行的,所以清朝政府管不了它,这让它在一开始,就享受了所谓的充分的新闻自由。
正因为有了这个优势,因此《申报》敢于报道很多敏感的内容,褒贬时弊,所以这份报纸刚一问世,就受到了中国精英们的热烈追捧。
《申报》之所以能受到热捧,可不仅仅是因为,它敢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它是完全按照现代报纸的方式来办的,它是在中国国内,第一个雇佣了大量的记者,去采访各种时事新闻的现代媒体。
《申报》的报道内容,上至朝廷大事,下至市井生活,它都有所涉猎,所以非常的接地气,再加上它最先使用了标点符号,大量的使用白话文,内容轻松易懂,这让它的受众面变得更加广大。
比如它在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就第一时间派出了战地记者,去现场采访,及时的发回了关于战争的实况消息,甚至比军机处得到的消息都准确,这在中国的历史上,简直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因此上至朝廷官员,下至黎民百姓,全都成了这份报纸的热烈拥趸,甚至连慈禧太后都是每期必读。
所以当朝廷发生了关于塞防和海防之争以后,《申报》自然也不会置身事外,它把双方的观点,全都公开登在报纸上,这就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让大清政府,第一次感受到了舆论的威力,这是新闻媒体这个无冕之王,在中国的第一次施展拳脚,带来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
- 下一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