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里右相的原型李林甫,他在历史上有多大权力?

 李碧妍  中西书局副编审

李林甫执政的后半段,通过一些政治手腕打倒了强有力的对手。同时,对巩固玄宗皇位,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所以他比较契合玄宗当时执政的心思。

与其说天宝三载是唐玄宗的时代,真不如说是权相李林甫的时代。

《新唐书》把李林甫归为奸相,但《旧唐书》里使臣说,自从李林甫当宰相后,举动都循着格令进行的,衣冠士子没有常调是不能入门的。他秉钧执政20年内,朝野侧目,惮其威权,至杨国忠上台时诬构他,天下以为冤。李林甫实际上是一个行政能力比较强的人物,他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只会耍一些阴谋诡计。

500

李林甫到底是怎样上台的?

和张九龄、张说等人不同,李林甫并不是通过科举的途径上来的,他是一个唐氏宗室的末枝,一个小贵族,通过门荫入仕。但李林甫不像那些文人、士大夫诋毁的不学无术,他曾经担任国子司业。国子司业是国子监、国家最高学府的二把手,没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不可能担当的。同时,他确实有非常高效的行政能力,另外一点,他精通音乐。

500

李林甫是在一个怎样的契机下登上历史舞台?

在财政危机之下,一群财政官员开始显现,为首的是谁呢?宇文融。他出身贵族,被提拔上来后,实行扩户,有效地扩大了政府所能掌控的赋税人口的数量,使国家财税有了保障。但当时执政的张说非常讨厌宇文融,觉得他是个没有文才、不学无术的人,硬是提拔这样的人,打破了正常进士科官员入仕的规矩。张说一直对宇文融非常不满,并且说扩户政策对老百姓的伤害很大。但事实上,宇文融确实为国家财用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500

宇文融上台后,一大批财政官员也慢慢崭露头角。宇文融在主政御史台时,提拔了李林甫。李林甫出身小贵族,靠门荫入仕。他比较有吏干,不是一个文学士大夫,李林甫是在财政官员登台的背景下登台的。开元22年,张说和宇文融都已经罢相下台一段时间了,宇文融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被贬死,玄宗任命了另一套宰相班子。在这之前,宰相班子一直是动荡不停,在文学派、财政派官员及军事派的地方大员之间摇摆。那年,玄宗任命了三个人,一个是裴耀卿,贵族出身的财政派官员,曾对漕运改革起到很大作用,另外一个是张九龄,很典型的文人士大夫,还有一个,就是李林甫。李林甫在开元22年,资历已经足够担任宰相了。裴耀卿更多地把重心关注在经济层面,但李林甫和张九龄可谓不可开交,他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是非常对立的。

500

当时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抗击契丹,有很大的功绩,玄宗想提拔他进入中央当宰相。张九龄坚决反对,他觉得地方的军事将领是不足以担任宰相的。以及后来担任朔方军节度使的牛仙客,是县吏出身,但是凭借吏治的才能,在河西军团时,对后勤保障起到很大作用,所以玄宗希望他到中央,予他更大的职权。张九龄坚决反对,他觉得一个县吏怎么可以进入中央当宰相。然后玄宗征询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说九龄,文吏,拘古义,不识大体,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有才能就应该拿到中央办事。张九龄为了牛仙客甚至和唐玄宗闹翻,以至于被罢黜宰相。从此以后,牛仙客进入中央,和李林甫搭班子。

500

班子搭的好不好?真的是不错。从开元24年到开元29年,李林甫专权,他和牛仙客搭班子的时间里,重大的决策都是由李林甫一个人下的,牛仙客更多是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工作,但他也帮助李林甫,并对当时政局发挥了很大作用。玄宗一看,外朝稳定,没什么大的波澜,当然对这套班子是比较满意的。但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元29年,快要进入天宝时代了,牛仙客去世了,班子势必发生变化,这就埋下了我们看到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些冲突。

500

此外,李林甫当政时,采取了一个很重要的措施,重用蕃将,确立募兵制。李林甫觉得边境的地方大员,如果仅仅用汉人,不熟悉当地的一些情况,而蕃将是马背上出生的,熟悉当地情况,对开拓边疆、开疆扩土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是非常愿用蕃将的。


李林甫专权的成败

在牛仙客去世后,玄宗安排了一个新的宰相和李林甫搭班子,李适之,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面的左相。

李适之是当时的辅相,主相是李林甫。李适之出身幽州节度使,他本是唐代的宗室,和唐玄宗的关系要比李林甫和玄宗近。从幽州节度使进入中央担任宰相,任命并不特别契合李林甫的本意。李适之又不像牛仙客,是个没有根基的、县里出身的人。李适之贵族出身,虽然史书上没有明显的记载,但随着他上台,有一群人就开始从李林甫转向李适之了。李适之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盟友韦坚,也是一个财政官员,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漕运、国库都有过很大贡献。还有很多人,逐渐地表露出反对李林甫专政的苗头。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皇甫惟明,当时的陇右节度使,入朝后公然反对李林甫专权。

500

另外还有一些人,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不通过李林甫而进入朝中央,并上升到一定地位。比如安禄山的前任幽州节度使,裴宽,入朝成为户部尚书。在浙江平定海贼的叫裴敦复,也是贵族出身,他进入中央,成为刑部尚书。

李林甫看到了这些人似乎是他的一个敌对势力,不像牛仙客在时,没人举报他,也没人给他造成威胁,文人士大夫也不会向玄宗提出什么意见,现在他开始感受到威胁了。这个威胁在天宝三载其实已经有一些苗头了,但真正剧烈地爆发,不是《长安十二时辰》的那一年,而是后面的天宝四载、五载、六载,围绕太子的问题展开的。

500

李林甫一直以来是支持寿王瑁的,玄宗立的却是中王宇,太子李亨。他逐渐发现自己面临着玄宗老去的问题,又发现身边有李适之、韦坚这些政治上的对手。于是太子的问题就成为他攻击对手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李林甫这样一个身份,后世的士大夫把很多罪名就喜欢扣在李林甫头上。当时的史料隐隐约约透露出李林甫采取了很多阴谋诡计打压李适之和韦坚等人。但确实李适之和韦坚围绕太子有一些举动。韦坚的妹妹是太子妃,据说太子到韦坚的私邸会见他,不久韦坚又在道观和皇甫惟明会面,这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在道观会面的场景。

500

李林甫抓到这些把柄,向玄宗提出来,他们有一些阴谋。玄宗一直有一个心结,就是继承人问题,他对皇帝的权威是一直非常看重的,所以在天宝四载、五载的时候,一大群人牵涉到太子谋反这个案件当中,虽然太子的位子保住了,但太子也被迫和太子妃离婚,围绕太子身边的李适之、韦坚、皇甫惟明、裴宽、裴敦复等人,统统落到的自杀、被杖杀、出家等等的厄运。李林甫依然保持着他的权威,并通过他的手下御史台的一些官员,比如说电视剧里的吉温,沉重地打击了他的对手,把另外一些人也牵扯进大狱。比如说电视剧里面王韫秀的父亲王忠嗣。

500

为什么王忠嗣可以被牵涉到这个事情里面来?

王忠嗣的父亲是位将领,但战死疆场,他从小就被作为孤儿养在宫中,所以和皇子、太子关系都很好。那时他统帅四道节度,河西、陇右、朔方、河东,权势是很大的。因为他和太子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让李林甫有契机可钻,加上他对吐蕃战争,得罪了当时的宦官监军,监军也向唐玄宗告状,王忠嗣也被贬官贬到西南地区去。

500

李林甫执政的后半段,通过一些政治手腕打倒了强有力的对手。他打倒对手的同时,对巩固玄宗皇位,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所以他比较契合玄宗当时执政的心思。另外,李林甫在打击对手的时发现一个问题,李适之、裴宽都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入朝为宰相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重用蕃将的原因。出将入相虽然在那个时代是可能的,他自己当宰相时也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牛仙客也身兼朔方节度使,但这些人对他的相权实在是一个太大的挑战,所以他跟唐玄宗说一定要用重用蕃臣,一来蕃臣了解当地情况。二来蕃将不识大字,对他的宰相位子是没有任何挑战。这也是他提拔安禄山等人的一个原因。

500

李林甫看似成功的政治手腕,将他的相权专权维持到天宝11载。但在维持他忽视了一个人物,有一个人陆续挑头,开始挑战他的权威,这个人物就是杨国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