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谋杀案》:在1980年拿下亿元票房的国产侦探大片

《405谋杀案》的整个故事背景——十年文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种以十年文革为背景的悬疑、恐怖片还不在少数。

《405谋杀案》是一部被严重忽视了的影片,现在的年轻影迷大多对此片闻所未闻。但不得不说,这部摄制于1979年的黑白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当年的票房霸主,甚至可以说,此片是20世纪最出色的华语悬疑片之一。

500

​影片以一件看上去很普通的刑事案件作为开端,公安人员在侦破过程中,逐渐发现这并非简单的杀人案件,而是一场波澜重叠、惊心动魄的暴恐阴谋。主要剧情为:1976年夏日的一个深夜,居住在东海市(现实原型就是上海)延安路立新大楼405室的李良被害,公安局侦察员钱凯、陈明辉等侦破此案,他们历经周折,根据死者笔记本上留下的死亡讯息(“阿三,我决不放过你!”)以及一根鸟类羽毛,查找到案件的重要线索。在破案的关键时刻,却遇到了来自上层的重重阻碍,但他们力排众议、坚持独立思考,最后终于查出真正的凶手,却不料凶手也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调查进展……

1980年上映的影片《405谋杀案》由沈耀庭执导,仲星火、徐敏、严翔等演员出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侦探片。在城市电影票价仅一元钱、农村票价仅两三毛钱的80年代,电影创造了过亿的票房奇迹。

500

“我是录音师,当时在拍其他片子。上海电影制片厂突然把我从杭州调过来,担任《405谋杀案》的制片。”影片制片人倪正形容介绍,在他从事电影工作的40年间,《405谋杀案》的拍摄经历,称得上“很有故事”。“影片预算38万,最后完成时花了29万,省下9万多一点,我还倒贴了两个季度的奖金进去。没想到,上映后卖出了近400个拷贝,创造了当时票房的全国第一。”除了本职工作,倪正还在影片中客串了两个镜头,一个镜头是公安局派出所的所长,另一个是主演仲星火的替身,“卡车撞他,摔下来的那个镜头不是他本人,是我。因为他年纪大,摔坏了后面的戏就没法拍了。”

虽然是黑白电影,但影片的服装设计非常讲究。“那时候现成的服饰不容易买,我就去黄陂路的小布店里买合适的布料,回来和导演商量好样式,再到车间中做出来。”影片服装设计贺娟娣回忆。等到影片公映,剧中的花衬衫一度风靡,成为年轻人争相模仿的服装样式。

500

第一次看到电影《405谋杀案》,同济大学副教授汤惟杰还在读小学三年级。“我的第一反应,是要跟大人讲,这个片子我还要再看一次。”最近几年,忙于电影史研究的汤惟杰搜集了不少国产片的台本,其中就有《405谋杀案》,“电影借鉴了很多外国电影的艺术手法,它不光提供了中国电影史的资料,也填补了文化史,乃至上海城市史的空白。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它也是对过去历史阶段的某种呈现,以类型片的结构去讲述历史。”

《405谋杀案》的高清数字修复完成于2016年。影片作曲徐景新说,“电影是艺术家的技术,再好的艺术,没有技术支撑将等于零。重看《405谋杀案》修复版,我觉得很吃惊,它绝对不比以前的拷贝差。”

500

上海电影技术厂厂长陈冠平介绍,自从2013年起,上技厂便开始探索电影的数字修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大约拍摄了800部影片,目前修复完成120多部,最早的一部是上世纪50年代初上映的电影《女司机》。现在平均每年能精致修复10部至15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储存的胶片在不断地老化、扭曲,胶片保存的状态、原始素材版本都会影响最终的成像质量。“实际上,800多部影片中,我们能修复的不足一半。有的影片只有发行拷贝,拷贝的质量太差了,没有修复的意义。”像《405谋杀案》这样一部影片,普通的2K高清修复需要花费20多万元,4K超高清修复费用更高,耗时半个月至3个月不等。陈冠平说,未来将争分夺秒,尽力满足观众喜欢老电影的需求。

“修复后的影片,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405谋杀案》。它成为一个文化读本,可以作为一个样本来研究。”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说,“比如我一看到影片,就想起参考片对我们的影响,它对历史、文化、电影创作都有意义。”影片创作有其时代背景,电影的数字修复,对解读当时的文化背景大有裨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