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纷纷试射新型导弹,新世纪军备竞赛再起
人类能够活到今天,根本是个奇迹
——美国历史学家Noam Chomsky,发言于1987年美苏双方签署《中导条约》后
人类在太多的历史节点里都可能灭绝,我认为现在退出《中导条约》的人,除了失心疯,我想不到其他解释
——美国历史学家Noam Chomsky,发言于2018年特朗普退出《中导条约》后
在和平年代生活久了,会产生和平是理所应当的错觉,但远的不说,就在上世纪,世界还处于煎熬的冷战之中
翻开冷战史,几乎就是一本血淋淋的核武军备竞赛史
1945年7月16号
美国新墨西哥州某处沙漠上空,晴空万里下突然窜起一朵莫可言状的巨大蘑菇云
当时的人们还无从知晓这朵蘑菇云的意义,直到一个月后,日本广岛、长崎两地,也都升起了这朵蘑菇云
广岛长崎被夷为平地,几十万日本人瞬间灰飞烟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是人类第一次,也是距今为止的一次,亲眼见识到这种恐怖武器的威力
如此强大的武器,令强权国家疯狂
二战结束后,美国持续进行核试爆研究,试图挟核武以令苏联
然而在1949年8月29日
哈萨克苏维埃共和国的某地,一颗代号JOE-1的核武试爆成功
JOE,是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的昵称
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令“挟核武自重”的美国非常紧张
时任美国总统的哈利杜鲁门,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对幕僚们说
基于苏联已经成功试爆了原子弹,美国将被迫研发和生产,第一枚氢弹
1952年11月1日,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环礁,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
这颗氢弹的威力比轰炸广岛的原子弹,大500倍,足以将一座大型城市,从地球上抹去
1961年,苏联在之前以成功试爆氢弹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当时最大,甚至至今都不曾再被超越过的超级核武
人称“沙皇炸弹”的百万吨级氢弹
沙皇炸弹于1961年10月30日上午,试爆于北冰洋新地岛
原本设计当量是1亿吨TNT,但后来怕吓到美国,也怕如此巨大的爆炸所释放的“放射性落尘”会飘到莫斯科,于是将1亿吨当量减半为5000万吨
“沙皇炸弹”爆炸时所产生的火球直径达9200米,已超过引爆的高度
火球很快地就席卷了地面,并迅速扩散到投掷的高度,在距离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能看见。
爆炸产生的蕈状云宽40公里,高64公里,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还高7倍多
爆炸产生的辐射热风甚可以打到170公里外,将170公里外的人打到3级灼伤
爆炸的闪光更能造成220公里外的人,眼睛剧痛与灼伤,甚至造成白内障以及失明
这枚沙皇炸弹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4000倍
沙皇炸弹的试爆,是美苏核武军备的一个转折,它标志着美苏从暗中相互较劲,上升到激烈公开恫吓,和全面的白热化
就在沙皇炸弹爆炸的当天,1961年10月30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告自由世界人民书》
肯尼迪亲自在电视里向全世界宣布
由于苏联的严重挑衅,美国将持续不断的研发核武器,以维持我们的核武优势,保护自由世界不受邪恶侵犯
自此之后,美苏两国不光在质量,也在数量上相互较劲
肯尼迪与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从前任“艾森豪威尔”那继承了军人式的加倍奉还,最大反击的战略思维
而苏联当局则制定了“追赶超越美国”的总目标,要尽一切努力证明,共产势力丝毫不输给美帝阵营
从1961年-1991年苏联解体前
美国的核弹头库存量达到30000枚,而苏联更是多达40000枚
两边加起来的核武数量,足以毁灭地表的所有生物
在两边都想要防止被对方摧毁的战略思维下,催生出了举世知名的M.A.D机制,即
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在你毁灭我的同时,你也会被毁灭
这一M.A.D,也被称作“恐怖平衡”
人类在相互保证毁灭的恐怖平衡中,生活了整整26年
直到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在白宫大厅里的世纪握手,为人类相互保证毁灭的愚蠢思维,画上了休止符
1987年12月8日,美苏签署了《中程导弹条约》,全称是
《美利坚合众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之条约》
其主要内容是
美苏双方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
中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
美苏双方不得再生产、试验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
可以说该条约,是人类文明前进的一大步
当天的美国《纽约时报》如此说
从今天起人类总算能高枕无忧,不必害怕突然从天而降的巨大火球,将我们从地表蒸发了
《中导条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份,删减一整个武器类别的限制武器条约
虽然它只限制中短程导弹,并不包括战略长程导弹,但它依旧被历史学家认为,是重大的历史里程碑式协议
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导条约》体现了东西两大强权,在不想被同时摧毁的前提下,释放出巨大善意,来解决一场可能将人类拖入灭绝的核武竞赛
试想当时,如果美苏中有一方发射了核导弹,那另一方必加倍奉还,而被加倍奉还的一方,会更加倍的加倍奉还
如此,核武大战爆发,那我们今天的世界,还是这个样子吗?
是不是就像《辐射4》中所描绘的世界一样了呢?
但历史没有如果,不过历史可以避免重蹈覆彻
只是……
2019年8月2日,北约秘书长斯滕伯格,在北约总部召开记者会,宣布
Today,the INF Treaty is officially dead
今天,中导条约,正式走入历史
2019年8月8号,在中导条约正式废除的6天后,俄罗斯试射了一款新型导弹
发射试验在海上平台进行,但在试验中发生致命事故,导致发射失败,5名科学家当场死亡
附近民众目击到有蘑菇云缓缓升起
导弹试射事故发生后,俄罗斯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说导弹没有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是推进器
但世界多国对此表态持疑,因为推进器爆炸不会释放辐射,更不会在空气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
更可能的是,俄罗斯这次试验的并不是常规的导弹,而是俄罗斯在研究某种巡航导弹的核推进装置
此次爆炸的很可能是一枚代号为“海燕”的核动力巡航导弹
今年2月,普京就在国情咨文里重点提到过这款导弹
当时普京说
2017年12月底,我们就在俄罗斯中部地区成功试射了最新型的核动力巡航导弹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动力装置达到了预设的强大水平
这种带着核动力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战略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京虽然这样说,但这款新型导弹安全性还很不稳定
且与传统导弹相比,“海燕”依靠的是装在导弹内的“小型核反应堆”推进
等于是给核弹头,装了一个小核反应堆,大大提升了导弹飞行的速度和持续性
可以让这个导弹,想打到哪就打到哪,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简单讲就是,射程无限,不怕拦截,它的航程与滞空时间极长
你可以想象一个飞在天上的“核动力反应炉”,它比现在装在核潜艇里的核反应炉,小100倍
但输出功率,却比传统核电厂强大200倍
如此高续航行和高机动性,让美国最先进的导弹防御系统都无能为力
然而这款武器虽然强劲,但并不新鲜
早在1963年美国搞“冥王星”计划时,就有了这么个构想
美国冥王星计划中的“核动力洲际导弹”
用核推进器,取代传统推进器给导弹装上,这样导弹岂不是无比强劲了?
但后来实验专家就发现,这个想法有巨大的环保隐患,因为导弹装了个核反应推进器,等于是一边飞一边喷射核辐射
导弹飞到哪,大量核辐射物质就喷射到哪,对环境污染极大
而且导弹飞过之后的核反应炉怎么处理?
掉下来的核反应炉,对环境污染的恐怖结果更难以估量
所有美国后来放弃了这个研究
传闻中的俄罗斯“海燕”核动力洲际导弹
没想到俄罗斯如今也搞起了核动力导弹推进器,还搞得试验失败,死了5个科学家
海燕试验爆炸后,附近的俄罗斯村庄普遍都在空气中监测到,不寻常的高辐射量
伽马放射线从平时的0.1微西弗,突然暴增20倍,冲上每小时2微西弗
而更靠近试验区的地方,其伽马放射线的强度更是平时的200倍
附近村庄的居民还一度收到撤离通知,要求村庄居民撤离该地
可在撤离通知发出三小时后,又改口取消了,说不用撤离了,核辐射威胁没那么大,大家不用撤离了
搞得这些村庄的居民人心惶惶,纷纷跑到药房去抢购能将辐射排出体外的“口服碘片”
要知道今年国际上大火的连续剧《切尔诺贝利》就演绎了一出苏联政府不顾人命死活,而隐瞒辐射外泄的事实
如今俄罗斯又爆发核泄漏风波,一会儿让撤,一会儿又不让走了,搞得人心惶惶
两相对照下,难免会令人想到,俄罗斯当局,是否又在隐瞒核泄漏事实呢?
而且普京这人有个习惯,就是通过秀肌肉来展示自己的强势
他很喜欢在公开场合吹嘘俄罗斯的军武实力,希望外界对他的军事印象比实际上更强
普京说,过去没人好好和我们谈,也没人理睬我们,但拥有这样的武器(核动力巡航导弹)后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坐下来好好听我们讲讲了
而在这次的核动力推进器爆炸事故中,俄罗斯内外都大量报道的不是核泄漏疑云,而是俄罗斯最新的军事技术
似乎和人命安全相比,有一个世界最先进的核动力导弹推进器,更重要
俄罗斯军火库爆炸
而且我们或许忽略了,其实在“海燕试射爆炸”的前三天,也就是8月5号这天,俄罗斯一座军火库也发生了大爆炸,造成40人伤亡
一星期内两次重大军事事故,这背后反映了什么?
很可能反映着俄罗斯面对美国强大压力,想强打精神,再追美国
俄罗斯甘愿付出血的代价,也要追赶军备
毕竟美国已经宣布了冷战后新高的军费预算,同时美国撕毁了《中导条约》,导致军备竞赛风云再起,俄罗斯不可能不跟进
但俄罗斯已不是过去的苏联,虽然军事实力的底子还在,但经济实力已然无法支撑
强行拔苗助长的结果,就是军事事故的不断发生
可美国也不甘人后
8月18日美国在加州圣姑拉斯岛试射了一枚常规巡航导弹,该导弹在飞行500公里后精准击中目标
此次试射获得的数据将被用于未来更先进的中程导弹的研发
这也是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首次试射中程导弹
相信未来的相关试射,会越来越多
世界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似乎已被开启,尽管俄罗斯方面一再声称,俄罗斯绝不会蠢到再被美国拖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中
但很多时候,形势比人强,你嘴上骂着愚蠢,说着不要,但身体还是不得不走向那里
我们离冷战结束后所开启的一段和平大发展时期,似乎越来越远了
无论是经济战,军备战,还是意识形态战,都一波又一波的重新席卷了我们的生活
当世界陷入倾颓之际时,无人能幸免
微信搜索,微观系列,获取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