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不可怕,教员教你逆袭!
全文共计4200字,共计阅读12分钟。
2018年12月,世界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十大2018年度科学人物,95后中国人曹原,登上榜首。
他就是曹原。
天才少年曹原,14岁考入中科大,18岁进入麻省理工,22岁博士毕业,2018年,曹原发现了让石墨烯实现超导的方法,这开创了物理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传输效率,这份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将曹原称作是“石墨烯的驾驭者”。
曹原,就是传说中,来自别人家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1
“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多少中国家长的凌云壮志。
于是才有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于是才有了大街小巷的早教班,于是才有了琳琅满目的益智玩具,生怕啊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你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一定要有,你家孩子没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无数爸爸妈妈的梦魇。
夜深人静,将睡未睡的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
你家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仿佛输在了起跑线上,就失去了一切。
知青带过一个小朋友,男孩当时五年级,周末要去学橄榄球,学书法,学美术,还要学音乐。
他的母亲和我说:
“小时候多学几项特长没有坏处,高考时还可以选择艺考,丰富了未来的可能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参加工作时,特长一栏里只能写上‘腿特长’。”
“焦虑”的中国爸妈往往急着让孩子冲出起跑线,在人生的跑道上提早撞线,成为人生赢家。
而提早教育,就成了中国父母的普遍选择。
然而有一位输在了起跑线的人,输的不要太惨,最终却完成了自己辉煌的逆袭。
1910年,发生了不少大事。汪精卫因为刺杀当朝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这事轰动了全国。英王爱德华七世去世,这事传遍了世界。
同一年离开人世的,还有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
在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的韶山冲,却发生着一件不起眼的事情:
初秋,一天的晚上,就要离开这个闭塞的、养育了自己17年的韶山冲,奔向外面更广阔天地的教员,他心情是怎么样的呢?知青不知道。
一个人的命运,总是离不开亲戚的帮助。教员要去求学的地方,是他外婆那里的小学。外婆是湘乡东山人。
当教员挑着箱箧雨伞来到东山高等小学堂校门口时,报名的考期已经过去了。学堂的堂长李元甫,也就是现在的小学校长,给他一个人布置了一个叫《言志》的作文题,意思是谈志向。
教员作完以后,被录取了。就这样,17岁的教员,读上了小学。
17岁才上小学,这是什么概念啊?
这哪里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压根就没有打算参赛。
民国有位大师,叫梁漱溟,也是生于1893年,和教员同岁。
然而人家早在9年前就进小学读书了。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梁漱溟,是那个时代赢在起跑线的人。
8岁上小学,13岁读中学,1911年,中学毕业的梁漱溟,就跑到北京地区的一家报纸当了记者。
2
1911年春,诺大的清帝国走到了它宿命的最后一年。教员也读完了自己的小学。
没有办法,对于17岁的人来说,小学的功课,实在是太简单了。只用了半年,小学的老师们就觉得,教员可以毕业了,于是让他读中学。
于是只用了半年,小学就毕业了。
教员又攀上了关系,搭上了“湘乡车”,来到了湘乡驻省城中学。第一次进了长沙。
在晚清,“做一个湘乡人很重要”。
在省城设中学,靠的是实力,湘乡出了曾国藩、曾国荃等许多大人物。乡土关系过硬,地方实力不俗。教员作为东山小学毕业生,可以算是“湘乡籍”。
因为东山,就是湘乡市的一个街道。教员上过学的小学,至今还在,叫做湖南省湘乡市东山学校。
老乡,有时候不重要,有时候,又不能没有。
东山小学的一位老师下学期要去省中任教,1911年春天,东山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就带了教员去报考。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教员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教员的心情,后世并无记载,知青也无从推测。
只有一首诗传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教员写好这首诗,把它夹进父亲毛顺生每天必看的账本里。
18岁的梁漱溟已经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成员,在《民国报》当编辑了。
18岁的教员,在长沙刚刚考上初中。
1911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经呆过的武昌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造反的军人,就是当年洋务运动中训练出来的新式军队。他们有着最先进的武器,和最先进的思想,一定要推翻这腐朽黑暗的满清王朝。
武昌已经起义了,湖南宣布戒严。但是省中的校长,却是个思想开明的进步人士,他让一个革命者来学校演讲。
年轻人总是热血的,总是容易被感召的,教员决定投笔从戎,北上武汉参加革命军。
正当他和几个朋友整装待发的时候,长沙的革命党人于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随即,教员加入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半年后,在袁世凯的主持下,南北和谈,一时间,给人的感觉是天下太平了。于是教员选择退伍继续求学。
3
1912年3月,民国成立已经有三个月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世居韶山冲的毛顺生十分高兴,他接到了儿子从长沙寄来的信件。信中说,自己已被省城一所高等商业学校录取。相当于考上了985大学的管理学院,学上了时髦的金融专业。
毛顺生知道做生意的好处,他很满意儿子终于走上了他所期望的道路。此前,他曾想把儿子送到湘潭的一家钱号去做生意,现在读商业学校了,岂不更好。
但毛顺生没有高兴太久,一个月后,儿子来信说,他已经从这所商业学校退学了。
原因是“这所新学校中一大半课程,是用英文教的,而我和一般同学一样,英文程度很坏,简直只认识字母。此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校中没有英文教员。我讨厌这种情形,只好在月底退学,并继续阅读广告,准备再报一所好学校。”
这所高等商业学校,如今已经并入湖南大学。
步子迈得太大,从来不是好事,初中生读大学,未免不现实。
不久,教员考上了高中,省立一中。和前面的高等商业学校不同,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又退学离开。
《湖南文史资料》中载有甘融回忆就读一中的文章,但甘融对于教员退学并没有说得太清楚,而《自传》中所说的退学理由是“课程太少,规则繁琐”也很含糊。
实际上,当年的招生广告却暗中透露了教员“退学”的理由。
即全省公立高等中学校“仿德国学制”,“前四年,授普通学;后三年,文实分科,以为将来入大学之准备。”
教员所报考的是普通班,入校后,相当于就读初中一年级,而且初中要读四年。此时教员已19岁,在该校初中毕业,即已23岁了;如果高中毕业,都要27岁。初一的课程,显然“吃不饱”,这与他第一次退学的理由恰恰相反,青年教员耗不起了,于是,他宁愿退学。
人生的抉择,有的时候很难做,特别是年轻人的抉择。
张爱玲说过,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浪费三年五年,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可能就把一生一世荒废了。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年龄比同龄人大,学历比同龄人低的情况,教员的内心,一定也很焦灼。
一定也度过了很多个辗转反侧的夜晚。
贵人的帮助,总是能在人生黑暗的时候点亮明灯。总是能在前途混沌的时候指明方向。
在一中,青年教员的一位国文老师,当了这个他生命中的贵人,让他的人生之路又发生转折。
后来,教员回忆说:“校中有一个国文教员十分地帮我……借了一本《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我,其中有乾隆的诏谕和批评。”
这位国文教员是柳潜(一说胡汝霖),他藏有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乾隆皇帝下令修《四库全书》时,决定出一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删节本,定名为《通鉴辑览》。
臣子们将《资治通鉴》删节本、乾隆在该书上的800多条批注和所作序言汇集起来,就成了这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
柳先生哪里知道,教员读了此书,深感收获很大,也就觉得自己看书,自己研究,比按部就班上课更有效果。于是,教员跑到了定王台省图书馆自学,他回忆自己在定王台自学的情形时说:“我就像一头牛闯进菜园子,见到遍地青菜, 拼命大嚼大吃,嚼个不停。”
退学来退学去,和家里关系很差劲,父亲一直希望他能继承家业,而不是在外面学和做与买卖没关系的东西,所以毛顺生就断了他的经济来源。
进图书馆之前,按他日后自己所表述的:“我已经十九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一点都不知道。”
半年时间,教员都在现省立图书馆自学,学问大为精进。后来在第一师范,自学能力仍旧是他精进的不二法门。
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起跑线。
而是加速度。
这个加速度,就是学习的能力。
4
日后,已经成为党的领袖,和战友们创立了新中国的教员回忆自己文化基础积累时说:
“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
他的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是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加速度从来没有高过。
知青高二的时候,成绩不好,一度考过班里倒数第十。
输人一步,没什么,可怕的是,你没有信心去崛起。可怕的是,从此认命,自怨自艾。
高三的时候,知青开始了自学,两个月后,考了班上第一。
教员顺利考入了第四师范,后来,第四师范并入了第一师范。
教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方法。
他既善于“静中求学”,为此可以一个人跑到山林里,静静读书,也能够“闹中求静”,为此有时他特意坐在车水马龙的街心看书。
他如饥似渴地读书,除了认真地上老师们开设的课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还广泛阅读国文、历史、地理、哲学,还不间断地阅读报纸和新来的书籍。
在学校,他几乎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的一个,洗漱之后,就到自修室读书。课余时间他不是到阅报室看报,就是到图书馆找书,大家睡觉了以后,他还常常在饮茶室和走廊等处看书,因为这些地方的灯光是通宵不熄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
教员越来越不满足于做书斋里的学问,他也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接触工农群众。
在一师的高年级,他经常利用课外时间和附近的群众接触。1917年夏,他利用暑假和一位朋友徒步九百余里,足迹遍及五个县,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
教员特别崇尚这样的社会调查,认为它既是“锻炼筋骨”,更是锻炼意志。
这时期的他还十分热心地主持过学友会,创办过工人夜校。
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使教员体会到要改造社会必须组织一个坚固的团体,要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1917年冬,他和几个朋友发起组织“新民学会”。
在毕业时,教员完成了逆袭,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但是,成为佼佼者是不够的,人生不应该有限制。教员组织起了新民学会,站在了时代的前沿。
教员系列(三)完结,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