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流量和IP才有了《上海堡垒》,但这会是最后一部吗?

三天前,号称“国产电影将科幻与战争类型相结合的首次尝试”的《上海堡垒》上映了。

科幻战争题材,大IP“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打造原著,暑期档大制作,六年筹备……这些关键词似乎都蓄力将《上海堡垒》打造成今夏又一部爆款。

500

然而公映后,影片在世界观营造、故事合理性、戏剧冲突性、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缺陷让观众大跌眼镜,唯一表现尚可的特效也被淹没在观众对故事内核的讨伐狂潮中。

其中,传播度最广的吐槽莫过于“《流浪地球》改变了中国科幻,《上海堡垒》又改了回去”。

500

截至北京时间12日晚7点,首日票房7500多万的《上海堡垒》票房仅有1.12亿,预计将在1.5亿以内收官。对于一部制作成本3亿的影片来说,这一成绩注定赔本。

事实上,《上海堡垒》的口碑崩塌早有蛛丝马迹。此前电影点映规模有限,点映后也并无好口碑传出,已经是不大乐观的信号,而在宣传阶段也释放出更多的利空:预告物料不谈故事改为侧重主演鹿晗和故事中的感情线,而对“科幻”概念的错位营销、“接棒《流浪地球》”等过度营销更是令观众期待值过高。

只是谁也没料到,影片最终口碑糟糕到这种地步。面对大规模的差评,电影官方微博连发四条微博质问“这是烂片?”后秒删,此后导演滕华涛和原著作者江南昨天(11日)道歉,影片在舆论上翻身的可能性就此终结。

500

过去几年,“低口碑高票房”的电影并不少见。在IP、流量的加持下,即便是口碑崩塌的“烂片”,也都能够收获良好的票房成绩。

然而像《上海堡垒》这样首映当天便口碑崩塌,而后从排片到票房全面崩溃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已经对演技欠奉的流量明星领衔大片产生严重抗拒,另一方也是因为《流浪地球》高完成度对比下的巨大落差,毕竟前者一出,国产科幻片再也不能用“工业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幻制作经验”这样的借口了。

500

《上海堡垒》烂在哪里?

其实上映第一天《上海堡垒》的票房成绩相当优秀:首日票房7500万,仅略逊于《哪吒》。

然而糟糕的口碑扩散开后,《上海堡垒》票房呈现断崖式下滑。

到8月10日晚10点,《上海堡垒》的上座率只有2.7%,票房占比远远低于排片占比。

 

时至今日(12日)第三方票务平台预测该片总票房仅有1.48亿,远低于电影投资3亿的成本,可以说注定血本无归。

究其根本,从作品本身来看,无论是科幻,还是爱情,《上海堡垒》都离及格线存在不小的距离。

500

(图片来源:第三方票务平台)

首先从世界观架构来看,《上海堡垒》逻辑难以自洽。

与《流浪地球》相似,《上海堡垒》也采取了“新闻联播交代背景”模式。

在《流浪地球》开头的新闻播报中,主画面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量,就连下方的滚动字幕都与电影细节呼应,比如某条字幕意为“新型车辆驾驶技术的研发成功使更大年龄区间的驾驶员也可以从事驾驶工作”,就与已退休的姥爷还能开重型卡车的信息相呼应。

500

(《流浪地球》影片开头截图)

而《上海堡垒》的开头花了近3分钟,介绍了时代背景:人类拥有了超级能源“仙藤”,为此外星人的母舰和捕食者来攻打地球,地球城市纷纷陷落,只剩下拥有泡防御系统的上海成为最后的堡垒。

仙藤是什么能源?它的特性是什么?外星人的母舰和捕食者又分别是什么?“捕食者”的详细能力是什么?这些困惑都存在于观众的脑海里,也并没有得到详细解答。

作为一部科幻片,如果观众未能在第一时间接受并相信作品构建的世界观,就很难跟得上后续剧情的内在逻辑。如《流浪地球》迅速构建了因太阳老化膨胀地球必须流浪的背景,而《上海堡垒》则给观众留下了一串问号。

在世界观不充分的情况下,《上海堡垒》在故事合理性方面也bug频出,剧情冲突性更是明显不足。

很难想象,下图中的低配“诺基亚”是出现在“若干年后”男女主联系的手机。

这样的不合理在影片中处处可见。如明明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宿舍里却存在着很多纸质书;战争画面中,主角们还在用手枪等现代的枪械;男主扮演者鹿晗被诟病的“铁刘海”造型,也很难与现实军人形象相联系。

500

(影片中出现的手机)

500

商业片剧本通常会构建戏剧化的冲突。其剧本也基本上按照“冲突产生、解决冲突、冲突结束”这一剧情编排。为了完善冲突,影片需要创造足够完备的贯穿于剧本始终的前提。该前提是所有角色行为动机的内在逻辑、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同期上映票房超过35亿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因为充分铺设“魔丸”和“灵珠”的故事前提,给哪吒定性为“魔”,最后由哪吒打破“魔”的设定,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达戏剧冲突点,从而令观众共情。

在构建戏剧性冲突上,《上海堡垒》的编剧力有不逮。因为前提的大量缺失,每一次剧情高潮稍显寡淡,并未达到观众期待,出现了一出出“假高潮”。

《上海堡垒》的戏剧高潮在于片尾那条没能及时收到的五年前的短信。而这一冲突的前提是上海必须陆沉、男女主存在感情关系。

而在“上海陆沉”的前提渲染中,这个作战计划中提前规划好的最悲壮部分本该在最为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诞生。但影片并未向观众交代清楚这些前提准备,而在导演认为电影需要进入高潮时,上海陆沉计划就突然草草登场。

同样,女主角林澜的牺牲、男女主角的感情线由于前提准备不足,也带给观众莫名其妙的感觉。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司令决定牺牲、灰鹰小队的诸多行为动机上。

500

优秀作品的角色表演和情感都应该足够鲜活足够打动人,但这些在《上海堡垒》里销声匿迹。

在一个内在逻辑混乱的剧本下,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当其冲的是台词问题,在男女主的片段中几乎有一半的台词出现了配音和演员口型对不上的情况。

在人物塑造上,每个角色的形象都面目模糊:人物性格未知,人物细节未知,人物行为逻辑经不起推敲。林澜为什么会让江洋喜欢?江洋为什么会被陆依依喜欢?主角们到底有什么故事?

令观众茫然的,本质上是立不住的角色形象和难以支撑角色的故事本身。

此外,反派作为重要角色,生动的反派形象会更好地烘托出影片氛围,强化合理性。在《上海堡垒》中,反派外星生物以机甲形态出现,缺乏生动感,其行事动机也缺少解释。

最后,科幻片在特效呈现上是否拉进与欧美好莱坞之间的差距成为评价电影的重要考量标准。导出《流浪地球》郭帆导演正因翻过科幻特效大山才赢得赞誉。

《上海堡垒》中出彩的只有特效。剧组宣称的15500平方米实景搭建,呈现出来的质感和真实程度确实比好过绿幕拍摄后期特效来呈现的电影,一些评论所说的“五毛特效”过于夸张。

500

按照剧组的宣传,导演滕华涛率领剧组,耗时三年完成了数千张概念图,1600多个特效镜头。

然而,故事内核的不明确拖了特效团队的后腿。

口碑崩塌非偶然?

2013年开始剧本创作,2014年开始概念设计,2016年美术指导勘景搭景……“六年磨一剑”是《上海堡垒》的宣传语。

然而1300天的努力却只用了一天便见证了口碑崩塌。这部电影的口碑崩塌并非偶然,而是有迹可循。

《上海堡垒》于2015年正式立项,彼时电影市场的“流量+IP”定律依旧盛行。导演启用鹿晗这一顶级流量,在当时看来是稳妥之举。

尽管导演滕华涛多次在采访中表示:“我当初就是因为觉得他(鹿晗)像江洋,所以我让他来。”但从资本角度来看,鹿晗并非是导演说请就能轻易请到的”,片酬付出才是更重要的条件。

时至今日,流量明星的红利期正在消失,被《盗墓笔记》《西游降魔篇》等流量电影欺骗的观众们已经拒绝为流量买单。鹿晗作为流量明星在片中挑大梁,不仅不能起到帮助宣传的作用,反而让更多观众认为该片“烂片预定”。

500

在宣传策略上,影片的捉襟见肘也可见一斑。

在口碑营销方面,《上海堡垒》未见大规模点映,映前甚至可以说悄无声息。

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上映前路演场的“千元电影票风波”。再加上此前的“鹿晗1.2亿的片酬”消息,虽然对于这两则消息,导演和制片方都做了回应和否认,但是这些负面消息进一步强化了外界的看衰预期。

500

或许是为了发动鹿晗粉丝的行动力,宣传全程明显强化鹿晗。早在上影节期间,舒淇就表示接演原因是“因为有鹿晗”。而后,在上海的首映礼上,舒淇也夸奖鹿晗的敬业精神,称合作的感受为“小鹿乱撞”。

从通稿可以看出,宣传重点也有意强化“国产科幻”和“接棒《流浪地球》”等标签,拉高观众期待,让影片还没上映就自戴镣铐。

然而首批观影观众的反馈,使得本身质量不过关的影片在“科幻”指标上猛摔跟头,进一步加速了口碑的崩塌。

500

(《上海堡垒》的媒体通稿)

于是,多重挤压下,《上海堡垒》的口碑彻底崩溃,并迅速反映到票房上。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