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选打“中国牌”惹争议,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政治窘境

马来西亚大选将在5月9日举行。

有外媒称,此次大选的其中一个看点是中国投资。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一直表示,欢迎来自中国的投资,但反对党总理候选人马哈迪称,一旦当选,将重新审核在马来西亚的中国投资项目。

对此,中国驻槟城总领事吴骏4月27日再次强调,马来西亚第14届全国大选是马来西亚内政,中国不会干涉马来西亚内政,并称中国的立场是尊重马来西亚人民的选择。

5月3日,在马来西亚半岛南部柔佛州亚依淡(Ayer Hitam)小镇上,竖起了一块马来西亚华人执政党——“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与中国国家领导人合照的竞选广告看板,看板上还写有“一带一路造福人民”等字样。此外,还有廖中莱与阿里巴巴马云、纳吉布(Najib Razak)推介“数字自贸区”的合影等。

将中国投资作为选举牌在过去也比较少见。由于马来西亚选举委员会禁止反对党“希望联盟”(简称“希盟”)在竞选看板上列入非该区候选人的肖像,“希盟”不得不把印有现领导希盟的前首相马哈迪(Mahathir Mohamad)的肖像剪掉,两件事对比引起了争议。

希盟行动党国会议员候选人刘镇东质疑为何选委会允许马华公会将中国人放在看板上,批评选委会双重标准。

虽然最终马华公会将广告看板撤下来了,但这似乎也意味着“马来西亚华人族群”面临的政治困境。即号称代表大马华裔族群的马华公会,在体制中逐渐“失语”,以及由于没有获得华语选民支持而失去代表性的情况下,只好走向了将“中国议题”纳入竞选主轴的窘境。

500

马华公会总会长 廖中莱

从国民党看马华公会失落的十年

在马来西亚有一种说法,马华公会被认为是全球第二大的“华人政党”,党员人数约107万,而当地华人总人口也才近700万。一名当地马来西亚华人表示,其实有的华人也不知道自己是马华公会党员,可能是小时候被身为党员的父母或亲戚填上个人资料,就“被入党了”。反观据称是“全球第三大华人政党”的国民党党员人数仅88万。

其实马华公会与国民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连党旗也十分像,后者“青天白日”,前者为“青天黄日”。

创立于1949年的马华公会,是由国民党在英属马来亚的党员所组成的,由于英殖民政府担心强烈中华民族主义的马来亚国民党员影响殖民统治,而宣布国民党马来亚支部为非法组织,自此国民党马来亚支部便转为“俱乐部”的形式生存。

马华公会1949年成立时便吸纳了许多前国民党员为成员,但党内也和国民党一样有“省籍”之争的问题,如在马来亚土生土长了好几代的华人“峇峇娘惹”(Baba Nyonya,系以汉语为母语的土生华人在马来亚地区的俗称。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与移民不久的“亲中派”群体之争,后者多为马来亚国民党员。

代表土生华人群体的马华公会首任会长陈祯禄曾强烈表示马华公会该和国民党切割,因为马来亚华人已非“中国侨民”,而盟友“巫统”也不时对马华公会有“国民党同路人”的疑虑,质疑他们想把马来亚变成“中国的一省”。在陈祯禄之后的马华公会会长,如林苍佑(曾任台军“海军总部医务处长”)、陈修信等人有国民党背景,但为顾及敏感的族群关系,直至1974年马来西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前,马华公会多已不再公开触及中国问题与国民党问题。

马华公会与国民党最大的相似性,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属右翼保守派,同样是代表财团、中上阶层的政党,不过这也是在英殖民政府扶持下成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上层华人安抚中下阶层的华人,马华公会也因而成为服务型政党,照顾大马中下阶层的华人。

因此,作为参与马来西亚的建国政党之一的马华公会,在建国初期是受大马华裔选民欢迎的,然而当1969年的“513族群暴动”后,巫统为扶植马来族群的经济地位推行“新经济政策”,自此马来西亚华裔选民认为马华公会在“国民阵线”(简称国阵)内越来越趋于附庸的角色,代表“马来西亚华人”的合理性逐渐受到质疑。

马来西亚华裔选民对马华公会的不满,最终在2008年3月8日的第12届大选爆发。2008年的308大选被认为是大马政治史上的里程碑,因为在野党获得222各国会议席中的82席,首次在1969年的“513族群暴动”后让国阵没能在国会掌握三分之二议席优势,而马华公会从此前的31国席与76州席,减少至15国席与32州席,减少了一半的国州议席。

从2008年起,马华公会就进入了“失落的十年”,2013年505大选进一步溃败,只剩下7国席与11州席,被政治对手戏称为“7-11”(便利店)。

在2013年505大选后接任马华公会总会长的廖中莱,为能让党东山再起,便将目光转向了有“血缘关系”的国民党。2013年7月,廖中莱宣布收集了全国基层意见后,除决定改革工作要与马来西亚华社、华团交流外,也要举办“国民党改革经验分享会”,邀请国民党代表分享该党2000年台湾地区政党轮替惨败后,还能在2008年重新获选的经验。至今,马英九的形象仍在马来西亚华社良好,被视为打击贪腐的象征。

虽然马华公会曾试图从国民党那获得相关经验,但至今仍不受当地华裔选民支持。各方认为,马华公至今未能重振旗鼓,除了在国阵内部的角色日渐附庸化外,还有2008年选举结果为马来西亚人民对政治参与、言论自由的想象开拓了更大的空间。因为在2008年前,执政党会有意无意暗示华裔选民,若不支持国阵,“513族群暴动”的悲剧可能会重演,然而当2008年与2013年选后族群关系没出现紧张气势,华裔选民对政权轮替似乎不再担忧。

一位不方便受访的马华公会前全国领袖称,“华裔选民就是想要换政府”。

马华公会与“中国牌”

马来西亚北部的霹雳州怡保市是一个拥有众多华人的城市,该城市的万里望区(Menglembu)马华公会州议员候选人黄金城在竞选期间挂了惊为天人的广告布条,上头写着“投国阵,等于支持中国!”。

尽管引来外界疑虑,但黄金城依然坚决不撤换。黄金城认为,中国是马来西亚的经济支柱,因此这点上没错,而他选区近九成选民都是华人,也是霹雳州工业区,华商并不反对和中国的生意往来。

黄金城也坦言,虽然网络上的年轻华裔网民不认同他的举措,但他认为身为“炎黄子孙”的华人也该“饮水思源”。

黄金城并非马来西亚知名的马华公会政治人物,只是地方型政治人物,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马来西亚华裔对中国的态度,即视中国为重要市场,同时也在“民族”情感上带有认同,只是年轻世代的马来西亚华裔有所不同。


而马华公会也深知华裔对中国的情结,因此相比过往选战中打避免族群关系紧张的“稳定牌”,以及华社关注的“华文教育牌”(简称华教牌),这届选举就大打“中国牌”了。

马华公会的“中国牌”的兴起,既起因于国内政治话语权的失落,也是伊始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马华公会在2013年7月向国民党的取经只是昙花一现,同年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马华公会与纳吉政府立刻积极响应。

500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2017年5月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虽然2014年3月8日发生不幸的“马航MH370事件”曾一度影响中马关系,且当年也是马中建交40周年,但随着两国在“一带一路”等经贸合作商的合作,关系至今保持稳定,马华公会在中国的活动也逐渐增加并希望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治党经验。

廖中莱在2015年5月率领马华公会中央委员会访华交流时表示,认同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组织工作上针对党员素质要求和党员思想教育制度有参考价值的立场。当时,廖中莱认为,马华公会之所以在2013年全国大选中惨败,是因为有党内组织僵化、纪律松散、党员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党意识滑落等现象,因此愿意学习中国共产党的长处。

同时,在经济层面,马华公会经常举办各项论坛、研讨会,探讨“马中关系”、“一带一路”等议题,呼吁华社应该积极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

具体措施如2015年9月推出《十大经济方略》,该十大经济方略路线图包括现代化农业、新型城镇化、技职教育、木材业、一带一路、资讯科技、小贩小商、融资、交通物流及旅游业等领域。

此外,马华公会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也于2016 年3 月成立“一带一路资讯中心”,由马来西亚首相署部长兼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领导,该资讯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传达马中两国的商贸资讯及创造商机。

魏家祥当时指,该中心将不分种族地协助马商与中商等接洽,扮演两国企业商贸对接的角色。

由于华裔在马来西亚仍有一定的经济影响力,马华公会也代表着当地的华商阶层,期望透过在国阵政府内的影响力,促使国阵政府在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时充分考虑到“一带一路”的机遇,而现在外界看来似乎也确实有了一定效果。

因此对有担心失去华裔选民焦虑感的马华公会而言,经历了2008年、2013年大选的打击后,“一带一路”等中国投资为他们在媒合马来西亚华裔的经济机会上获得了重要舞台。

难分难解的族群政治

在2013年与2018年的马来西亚选战期间,虽然马华公会与纳吉不断提醒华裔选民,若不支持马华公会,未来在政府内阁中将不会有华裔部长,马来西亚华裔会进一步失去政治代表性。

但这番论述似乎至今没有起太大作用,马华公会选情仍不见好转。对支持在野党的当地华裔选民而言,处于国阵体制内的马华公会多年来似乎已成为附庸于巫统的角色,不像建国之初拥有与巫统在族群利益上“讨价还价”之力。因此不少华裔选民,尤其是中下劳工阶层大多支持的“人民行动党”(简称行动党),意识形态中间偏左的行动党在基层吸纳了过去一批马共、劳工党等左翼政党的党员。

虽然行动党不以种族为入党门槛,也号称是多元族群政党,但绝大多数党员是华裔,在族群政治复杂的马来西亚仍被视为是个华人政党,因此多次遭到有种族主义意识的政客批评,比如,如果希盟主政,行动党会打压马来人等恐吓性言论。

500

人民行动党国会议员候选人刘镇东

在中资议题上,由于行动党也曾对中资提出批评,因此马华公会得以对华裔选民提出希盟是反中资、希盟执政马中关系会倒退等论述。

虽然目前该论述不至于影响华裔选民对行动党的支持,但希盟批评中资确实引来了华裔支持者的不满。一名行动党国会议员候选人认为,基层支持者确实有要求行动党不要发出批评的声音,他认为华裔选民仍有一定的“中国情意结”。

类似这样的“中国情结”,多存于老一辈的马来西亚华人思维中,最常见的其中一种说法是“中国越强大,华人地位越提高”。不论此说法是否能够真的成立,或只是这些人的乡愿,但马华公会在选战策略上主打“中国牌”,可谓呼应了这一想法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变化以及马来西亚华裔世代的更迭,已逐渐从“大中国认同”转为优先对马来西亚本土的认同,不再以侨民心态来看待祖先所来自的中国。

行动党国会议员候选人刘镇东表示,马华公会对中资的诉求不会对华裔选民有太大影响,他反而认为马华公会的选战策略最大问题是“自己跟自己讲话、活在同温层”,忽视了华裔选民主要是反首相纳吉。这意味着华裔选民首要关注的是国内问题,“中资”等国外问题是非首要的。

马华公会作为执政党联盟“国阵”的第二大成员党,与第一大为代表马来人(巫裔)的巫统,及印度国大党分别代表了华裔、巫裔、印裔的族群政党,以捍卫本身族群利益的政党自居。

2013年505大选时,当时在野党联盟仍是“人民联盟”(简称民联),由不分种族的多元族群政党行动党、公正党、伊斯兰党(含华裔穆斯林)组成,当时民联与国阵的对垒,分别代表着强调不分族群的“公民利益”与捍卫“种族利益”的路线之争。虽然民联在该届选举无获得过半议席而未能执政,但获得过半的得票率,曾让马来西亚社会萌生摆脱“种族政治”的希望。

2018年选战,民联瓦解后的在野党联盟——希盟纳入了由马哈迪率领巫统前成员组成的“土著团结党”(简称土团),依然是以捍卫族群利益的巫裔政党。这引起一些在野党支持者与中间选民的不满,认为马哈迪再当首相的话,恐怕会让巫统的族群政治延续下去,因土团成员多由前巫统党员组成。

可见,即便如多数华裔选民所愿,马来西亚在这第14届大选了自1957年建国以来的首次政权轮替,“族群政治”仍会是未来大马政治的主旋律。

再举出最后一个案例,59岁的台湾地区歌手姜育恒(亦是韩国华侨)日前在选战期间,受邀为执政党举办的演唱会站台,却惹怒了部分华裔网民,他们骂他为“汉奸走狗”,要他“滚回台湾”并扬言抵制他在当地所开的餐厅。

相比上一届2013年的选举中,华裔选民明显支持在野党的投票倾向,此届选举华裔选民显得更分化,因为有的在野党支持者及中间选民对希盟与种族主义的马哈迪合作持保留态度,从而引来死忠支持者的谩骂,用词除也包括“汉奸走狗”,还有“华人欺负华人”等以“汉族”为中心的负面词语。对这些立场激进的华裔选民而言,与国阵在一些议题持相同立场,就是族群的叛徒,因此马华公会多年来也被骂“卖华公会”。

最后,再回到中资问题,从华裔选民对马华公会提出的支持国阵将让马中关系密切的论述无动于衷,再到部分华裔选民基于“中国情结”而对希盟批评中资的立场“持保留态度”,以及今届选举出现如“汉奸走狗”等谩骂的负面选举文化,无论5月9日的选举结果为何,马来西亚华人会持续陷于族群政治的囹圄中。

【本文整理自港媒】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