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读水浒——4:王进:退隐山林的高士

在水浒里面,在高俅和梁山好汉之间,加入了一个既不是坏人,也不是梁山好汉的人,叫王进。我的理解,如果是为了平滑的描述这个世界。因为,在乱世,并不是每个英雄都会逼得去造反。总有人另有出路。而王进的出路是他有关系。

关于王进的描述主要有以下内容:

1:和高俅结仇:

高俅道:“你那厮便是都军教头王升的儿子?”王进禀道:“小人便是。”高俅喝道:“这厮!你爷是街上使花棒卖药的!你省得甚么武艺?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如何敢小觑我,不伏俺点视!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王进告道:“小人怎敢;其实患病未痊。”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的?”

在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高俅就是在无事找事,明明病了,却非要人过来点卯。来了,却说对方没有病,是在装病。看到后面我们知道这个原因是在高俅在做小混混的时候,被王进的父亲,也就是王升打了。

我的性命今番难保了!俺道是甚么高殿帅,却原来正是东京帮闲的圆社高二!比先时曾学使棒,被我父亲一棒打翻,三四个月将息不起。有此之仇,他今日发迹,得做殿帅府太尉,正待要报仇。我不想正属他管!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俺如何与他争得?怎生奈何是好?”

因此,在这个时候,王进需要给自己找出路。其实大部分的梁山好汉都不是刚开始就像上梁山落草为寇的,都是在一次的选择中,把其他的路都堵死了,最后只有要么含冤死去,要么选择和这个社会为敌的活着。而含冤死去的是传统上中国人的选择,先含冤死去,然后等到明君清官来替她们洗冤昭雪。但是水浒却给出了另一条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就走,自己报仇的道路。而对于王进来说,他和其他好汉最大的区别是,他还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2:避祸走他乡:

娘道:“我儿,‘三十六著,走为上著。’只恐没处走!”王进道:“母亲说得是。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只有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他手下军官多有曾到京师的,爱儿子使枪棒,何不逃去投奔他们?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

高太尉见告,大怒道:“贼配军在逃,看那厮待走那里去!”随即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

对于王进来说,他认识延安府老种经略相手下军官,他可以去那里去避祸。而且 那边也愿意接纳他。

在王进走了之后。高俅就押下文书,让诸州各府去捉拿他。但是我们知道到整个水浒故事结束,也没有看到捉拿住王进,也就是老种经略相公敢在高俅的压力下,庇护王进。

这就是王进和梁山好汉的最大区别。王进能找到一个可以庇护他,可以安身的地方。但是其他的都没有这么幸运。只能在一次次的打击下,最终只能上梁山。

如果用一句太平歌词来说王进的故事,那就是许多的老忠良辞了王驾,一个个退隐了山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