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跳绳人群,能带火教培市场吗?

500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五届全运会主火炬点燃仪式中,唯一的非运动员火炬手,是教跳绳的赖宣治。

作为广州市七星小学这所乡村学校建校以来的首位专业体育老师,赖宣治也曾试着引入其他体育项目,但都因为经费问题作罢。乘着国家推广跳绳运动的东风,这项便宜、门槛低的运动,成了他最好的选择。

500

赖宣治与羽毛球运动员梁伟铿一起传递圣火 图源:央视新闻

从自己对着视频学跳绳,到研发「弓腰半蹲式跳法」;从教并脚跳,到培养出52位花样跳绳世界冠军......跳绳,不仅让赖宣治带着孩子们看见了世界,更让他们有机会走进心仪的中学、乃至大学。

赖宣治的故事,既是中国基础体育教育的奇迹。而在此背后,也折射出了体培赛道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跳绳培训。

500

跳绳,放在赖宣治手下的孩子们手中,是通向梦想的桥梁,但望向更广泛的学生家庭,也更牵动着全国千千万万家长们的神经。这一切,就得从体测说起了。

以北京为例,根据相关要求,想要拿到体测满分,四年级男生需要每分钟跳137个、女生149个;到六年级,这一标准提升至男生157个、女生166个。

这些数字,成为了推动众多家庭走进跳绳培训机构的主要动力。

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跳绳成为贯穿小学体测的重要项目。随后,多个城市将跳绳纳入体育中考范畴。一分钟内并脚跳数量,成为了衡量孩子们体质的标尺。

五年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在标准的推动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全国小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6.5%,初中生高达14.5%。与此同时,超过10%的中小学生肥胖率,也为青少年健康拉响了警报。

补习和升学成绩挂钩的跳绳,自然而然发展出了一门产业。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国内现存跳绳培训相关企业仅有82家。按成立时间来看,它们中超过六成都诞生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布之后。

跃动运动馆崇文门校区,正是这波浪潮企业里开出的线下门店之一。每个工作日的傍晚,这里总是格外忙碌。

「一开始发现孩子不会跳绳,我很诧异,觉得怎么会呢?结果自己反复教了一个礼拜也没有进展,学校又有考试要求,干脆报个班让专业老师来教。」一位报名了一对一课程的孩子家长分享道。

跃动体育联合创始人苏晓丽耐心地解释:「有些孩子存在肌肉、协调能力的问题,需要把动作拆解、分步骤训练,才能帮助孩子跳起来、享受跳绳。」正是这种从不会跳到成绩达标的反差,让家长们心甘情愿为课程买单。

500

像崇文门校区这样的社区店,大多服务于周边生态,220余名的学员中,近九成都是有体测需求的2-4年级小学生。培训之后,大多数学员都能在校内体测中获得满意成绩。

然而,将孩子留在跳绳培训课堂的,不仅仅是应试需求。

「大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跳绳只有并脚跳,」北京幼体联国培教育技术中心主任钱馨武指出,跳绳本质上是一种「玩具」。

在幼儿阶段,跳绳可以是「小河」、是「大蛇」,让孩子们在拖行和追逐中锻炼手腕力量与足眼协调;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则可以用花样跳绳培养节奏感,成年人能在跳绳中锻炼心肺功能、健身解压。除了大众熟知的并脚跳,跳绳还有很多其他玩法。

如果在周末走进跃动运动馆北京草桥馆,总能看到8-10位小朋友在2位老师的带领下,随着音乐练习花样跳绳的画面。

据场馆吴教练介绍,这里报名的190多名学员年龄跨度很大,从四五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到初高中生均有覆盖。根据个人能力,学员们被分为ABC班、大师班和青训队,接受差异化教学。

「每节团课在80分钟左右,前20分钟,我们会用游戏热身,消除紧张感;随后开始30分钟的针对性教学和20分钟体能训练;最后10分钟让大家拉伸放松。」吴教练表示,整个教学过程都有老师记录学习表现并及时反馈家长。

500

这样一节课程,通常坚持上60节左右,孩子们就能从一根跳绳爱上运动,熟练掌握左右甩绳、并脚跳、双脚交换跳等动作,甚至是转身单摇跳、膝后背后交叉跳等高阶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中表现优异者,更有机会走上专业赛场,开启竞技跳绳之路。

而连接跳绳培训与产业未来的,正是体系化的测评标准,以及高水平、高观赏性的赛事。

500

回顾中国跳绳市场腾飞的近二十年,赛事是一切的起点,也是如今的从业者们为之奋斗的阶段性目标。

2007年,首届全国跳绳公开赛在广州落地,成为了推动项目规范化、竞技化的关键节点。

上海体育大学副教练、花样跳绳队主教练韩耀刚回忆道:「我原本是练武术的,当时和大家一样,觉得跳绳有什么好跳的?」直到看到那一届的选手们在赛场上花样翻飞的展示,他才意识到:「原来跳绳还能这么玩。」

500

韩耀刚与队友在上海世博会上表演花样跳绳

在韩耀刚看来,跳绳是典型的「小众项目、大人群」。尽管全国跳绳参与人数众多,但大多停留在校园阶段。「光有政策性红利还不够,跳绳还需要有商业化、产业化的模式出现,才能促进项目更好地发展。」

企查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个观点,截至10月30日,国内现存跳绳相关企业997家。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相关企业占85.29%。尽管数量可观,但从注册资本来看,大多为轻量级企业。

而行业的突破口,或许就来自从业者们精心构建的赛事与考级体系。

与芭蕾舞、跆拳道等其他体育教培产业的演进方向相似,为了突破单一的体测需求,从业者们也在跳绳项目中,创造出了等级测评标准体系,以及系统赛事。这不仅是项目对外展示的窗口,更是参与者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的价值源泉。

500

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发布的跳绳标准表

仅今年而言,全国范围内就举办了全国跳绳联赛、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跳绳专项)等多场大型赛事,覆盖多个省份,吸引数千名选手参与。与此同时,「跃动杯」青少年跳绳公开活动、「星宝杯」跳绳比赛等培训机构自营赛事,也在一年之内举办了数百场。

一方面,赛事与考级体系打破了大众对跳绳的认知局限。「体测」价值之外,人为制造的荣誉与挑战,恰恰为孩子们创造了持续学习的新目标,成为了跳绳另一个价值输出点。

以每年组织百余场赛事的跃动体育为例,对许多参与培训的学员而言,从课堂走向赛场,本身就是激励他们努力训练的核心目标。而达成竞赛目标后,达到体测标准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曾获2015-2016年世界跳绳锦标赛冠军、现任跃动体育执行总裁的谢长磊指出:「通过‘以赛促练、以赛带培’的模式,我们实现了赛事与培训的双向赋能,构建了覆盖市级、区域级、全国级乃至国际级的完整生态。」

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生态圈了解到,基层赛事正不断向低年龄段下沉。这既是从小培养跳绳参与人群兴趣,也是为了向家长们展示跳绳在升学外的多元价值。

在全国跳绳运动推广中心副主任、亚洲跳绳联合会主席陈阳辉看来,赛事的角色等同于「发动机」,既检验运动员的水平,也带动更多人参与。「赛事的发展显著拉动人群增长,既能聚集参与者,又能带动商业潜力。」可以说,赛事与产业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500

另一方面,赛事也承担着推动项目标准化的重要使命。赛事延伸出的教练员与裁判员的体系化培训,能够带动更多人科学参与跳绳。

「有标准,项目才能规范发展,」陈阳辉指出,在「上门体育」模式日益流行的当下,社区体育培训需求旺盛,却缺乏有效监管。「大众对跳绳认知尚浅,难以辨别教练水平。‘上门体育’能否真正带来科学训练,是要打问号的。」

无论是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还是考级认证,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参与者体验,推动项目健康发展,建立科学、高效且安全的指导与规则体系,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运动带来损伤,让更多人享受到跳绳的乐趣。

500

在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推动下,中国跳绳市场正迎来高速增长。根据《跳绳》国家标准研制背景数据,2024年国内跳绳活跃人群规模已达2.5亿至3亿人。

然而繁荣背后,隐忧并存。业内普遍认识到,如果没有应试需求的拉动,中国或许没有如此大的跳绳培训市场。正如陈阳辉所言,「当前跳绳的热度,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被政策营造出来的‘伪刚需’。」

一旦脱离应试场景,跳绳培训是否仍具备持续吸引用户的能力,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而一批入行早的、规模化成熟的跳绳培训机构已经率先开启了转型之路。

有些头部机构通过深化服务,衍生出青少年健康监管体系;有些选择通过场景拓展,开发出亲子赛事等新产品线;还有的机构将验证成熟的课程体系标准化,打包输出给学校,实现从直接服务消费者到赋能教育机构的业务模式转变……

以选择了深化To C服务的跃动体育为例。早在2019年,跃动就开始布局智慧体育赛道,试图以跳绳为切入点,为青少年运动健康服务。

谢长磊介绍:「在一线跳绳培训中,我们观察到很多青少年存在肥胖、近视、脊柱侧弯,甚至心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运动体验,构建从筛查、干预到康复的闭环服务体系。」目前,这类智慧体育服务已进入多所城市,让跳绳从「运动项目」拓展为「健康管理工具」。

家庭场景也成为了行业拓展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培训机构组织的「跳绳亲子赛」,还是以亲子互动为灵感设计的跳绳游戏,如果孩子能带动父母,甚至祖父母一起跳绳,就能推动从个人到家庭活动的场景跨越,实现用户群体和消费场景的双重拓展。

500

在To B的服务领域,星宝跳绳创始人王程的转型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为自己孩子寻找跳绳培训的过程萌发了创业想法,一度在青岛经营着8家线下培训门店。「几年的摸索里,我发现不仅家长们有这样的需求,学校方面也希望能有标准化的跳绳课程帮助更多的孩子。」

随后,他将重心转向校园体育,帮助学校打造跳绳特色校本课程、花样跳绳社团等,将培训服务体系化,实现从To C培训到To B服务的战略转型。「无论是从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校方的体育项目开展来说,反馈都非常好。」

这些全方位的转型也正在催生着新的机会点。无论是AI技术加持下的智能体育、跳绳装备,还是课程标准化、教练认证体系化的海内外输出,抑或是跳绳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体能数据对公共健康服务的意义,只要有深刻洞察,这些都有机会成为产业价值跃升的关键。

从政策驱动到价值驱动,再到生态驱动,只有当产业建立起多元价值的良性循环,产业才能真正摆脱「伪刚需」的标签,步入健康的轨道。

或许有一天,当跳绳不再只是学生应试用的体测项目,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环;当中国的跳绳考级标准、赛事标准能够影响世界,中国选手能够站上奥运领奖台,到那时,也就不会再有人惊讶地问起:「跳绳还值得花钱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