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独角兽毫末智行突然停摆?自动驾驶赛道风险有多大?
最近几年,只要说起自动驾驶几乎大家都会自觉认为这就是市场的风口,的确我们看到了一众知名无人驾驶品牌的出现,但是就在市场繁花似锦的时候,市场有名的独角兽毫末智行突然停摆的消息传来,让人不禁想问自动驾驶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一、独角兽毫末智行突然停摆?
据红星新闻的报道,曾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毫末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毫末智行”)突然曝出停摆的消息。
近日,有多名毫末智行员工向红星资本局表示,公司于11月22日发布通知称,从11月24日起全部员工停工放假。有北京员工称,公司已拖欠两个月工资,目前没有管理层与员工沟通后续赔偿及安排。
11月24日,三名北京员工告诉红星资本局,22日下午5时左右,毫末智行公司大群突然发布了一则“停工放假通知”,称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决定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停工放假,复工时间另行通知。员工称,公司领导层没有对该通知作出任何解释,随后公司群被禁言。
红星资本局从上述员工处了解到,目前毫末智行有近300名员工,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和保定。有北京员工称,自今年8月起,毫末智行就不再按时发工资,截至目前,公司已拖欠两个月工资。
关于突然停摆的原因,上述员工表示,员工之间流传的说法是对赌失败,有诉讼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11月24日,红星资本局查询发现,毫末智行暂时没有相关的诉讼信息公布。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定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截至目前,毫末智行已进行了7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包括长城控股、首钢基金、高瓴创投、九智资本等,估值超10亿美元,最近一次融资信息是2024年12月。

二、自动驾驶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面对着知名自动驾驶企业毫末智行的突然停摆,让我们不禁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在红火的自动驾驶背后,这个市场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毫末智行的危机是自动驾驶赛道白热化竞争的必然产物。毫末智行出现危机其实也是正常现象,现在整个自动驾驶赛道已经日趋白热化,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之下,各家企业无疑都进入了疯狂内卷的状态。自动驾驶作为未来交通出行领域的核心变革力量,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不言而喻。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科技巨头,亦或是新兴的创业公司,都纷纷布局自动驾驶赛道,试图在这片蓝海中分得一杯羹。
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手段不断升级,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推广,从人才争夺到资本运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火药味。毫末智行作为其中的一员,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出现危机并非偶然。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资源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一旦在某个环节出现失误或者跟不上行业的节奏,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这种内卷式的竞争,不仅消耗了企业大量的资源,也使得整个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增加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难度。

其次,市场需求的虚火催生了大量参与者却也产生了泡沫。过去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带动了整个智能网联产业链的繁荣。自动驾驶一度被包装成“高端智能”的代名词,成为新车营销的核心卖点。主机厂为了塑造科技形象,纷纷对外宣称搭载L2+甚至L3级自动驾驶功能,这直接催生了一批专注于感知算法、决策控制、高精地图等细分领域的初创公司。毫末智行正是乘着这股东风迅速崛起,凭借长城汽车的背书和AI大模型的概念,在短短几年内跻身独角兽行列。
然而,问题在于,这种繁荣建立在“预期驱动”而非“真实需求”之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实际使用频率和信任度远低于厂商宣传,而主机厂也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丧失核心技术主导权。于是,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自研智驾系统,导致第三方自动驾驶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毫末智行所依赖的“赋能主机厂”商业模式,在这一趋势下显得尤为脆弱。当大量企业扎堆进入后,市场迅速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有限的订单被少数头部企业垄断,中小玩家陷入“接单难、盈利难”的困境。毫末智行出现停摆,本质上就是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体现,当虚火褪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第三,自动驾驶产业“双密集”的特性注定了这是一场昂贵的游戏。自动驾驶看上去很红火,但是却是高度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研发和海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可能可以依靠烧钱来支撑,时间一长底子的厚实程度就成为了焦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等,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从算法的研发到测试验证,再到商业化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很多企业可以通过烧钱的方式来快速扩张和抢占市场,但是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储备,就很难维持长期的发展。毫末智行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的资本支持,但在面对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时,其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可能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出现危机。这也反映出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即企业在追求快速发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更关键的是,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路径至今模糊不清,Robotaxi迟迟无法盈利,前装量产又面临价格敏感和责任归属难题。在这种“高投入、低回报、长周期”的产业特性下,缺乏雄厚资本后盾或强大产业协同的企业,注定难以穿越周期。毫末的停摆,恰恰暴露了自动驾驶赛道在“技术深度”与“财务韧性”上的双重短板。

第四,行业已进入快速淘汰赛阶段,出局的企业可能还会增加。自动驾驶技术处于快速迭代期,技术路线的选择如同“押注”,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前几年的行业主流路线,但在几年后行业风向已转向“重感知、轻地图”及“端到端大模型”,任何企业一旦因转型滞后,在城市领航辅助驾驶等关键场景的泛化能力上一旦掉队就必然会出现危机。仅以毫末智行为例,原先的技术路线的失误,直接导致其失去了大股东长城汽车的信任,原本稳定的量产订单被元戎启行等竞争对手夺走。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动驾驶行业的淘汰赛具有“加速度”特征,技术迭代速度、资本储备能力、市场响应效率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被竞争对手快速放大。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灵活性,及时根据行业变化调整方向,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市场抛弃。毫末智行从“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到如今的停摆,仅仅用了数年时间,这正是行业淘汰赛残酷性的最佳案例。
毫末智行的停摆不是孤例,而是自动驾驶产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发展”转型的标志性事件。他的案例告诉我们,自动驾驶行业的风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性,更在于非理性竞争、供需失衡、资本依赖等多重因素的叠加。
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毫末智行的警示就是自动驾驶是一场高速的竞赛游戏,依赖资本输血的模式难以长久,唯有聚焦核心技术、控制成本、精准把握行业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知名财经博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