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普洱的咖啡红了
文 | 陶魏斌
云南普洱山区的11月,山雾未散。
摩托车在山间崎岖的小路上疾驶。驾驶者早就轻车熟路,他们的后座上一般都绑着三个大袋子,里面装着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咖啡豆。
收购商们这几天已经把鲜果的价格拉到了10块钱一公斤,比去年涨了不少。而按照咖啡豆的生长情况,后面几波上市的品质会更好,这意味着今年的咖啡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
马孝金的咖啡豆还没开动。一方面,他的豆子海拔更高一点,还没到采摘的时候,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收获“完美”的咖啡豆,这需要时间再养一养。
一
作为一名“咖农”,马孝金的故事特别有意思,甚至有点不可思议——只因为偶然尝了一口咖啡树上的咖啡豆,当年这个年轻的彝族小伙子就着了迷,回去之后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凑了5000块钱,背着妻子,在普洱市下面的孟连县买了5亩咖啡地,一家人搭了个房子住在咖啡地旁。
这一种就是20年。
但这段经历就像咖啡一样,入口是苦的,马孝金最“惨”的时候,需要外出打两份工才能补贴家用——咖啡别说赚钱了,能少亏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告诉他,你这就是因为没有和老婆商量的结果,谁叫你不听婆娘的。已经48岁的马孝金笑着说,“我相信我告诉我老婆,她也是一定会支持我的。”
如今,马孝金在当地有两个咖啡合作社,加起来种了1100多亩,每年能收1200吨的豆子,算一算也是笔不少的收入。
“十年前的咖啡还只是商业豆,我们也不会喝咖啡,不知道咖啡的味道,不知道什么是好和不好。”马孝金说,“这里面要谢谢星巴克,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把咖啡做得更好些。”

云南咖农马孝金用自己的豆子亲自给大家做咖啡
我发现无论在哪个版本里,云南咖啡“好起来”的故事中,总有星巴克的名字出现。
马孝金有一个鲜果烘干厂房,是星巴克援建的。他说星巴克云南种植者支持中心的农艺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教他怎么修枝、控水、处理发酵。
“以前只晓得种,现在晓得怎么种好。”他说。今年马孝金的一款水洗咖啡豆入围了星巴克臻选——这是星巴克对全世界咖啡种植者的最高肯定。
而就在这个月,当马孝金们静待咖啡豆成熟时,星巴克中国抛出了一枚行业重磅炸弹:与深耕消费赛道的博裕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博裕持股最高60%,双方目标是未来五年将中国门店从8011家扩至2万家。
这是自星巴克2017年完全自营后,再一次和中国市场的伙伴“联姻”。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咖啡市场,正站在规模与价值的十字路口。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市场规模已突破4200亿元,年增速15.3%,但9.9元的价格战硝烟未散,瑞幸、库迪的门店总数已超3万家;另一边,比星、Manner等精品咖啡品牌正靠着“单一产地”“特殊风味”等概念抢占中高端市场。
星巴克卡在中间——既丢不掉“第三空间”的品牌调性,又要应对下沉市场的效率竞争。
在外界看来,这场合资似乎是远在美国总部的星巴克管理层,在“速度焦虑”下的妥协。
不过,当我在云南普洱走访了这些咖农,了解了星巴克在云南深山里的这十几年布局后,就意识到其中星巴克中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
二
现在的中国咖啡故事,早已不是“谁教育市场”,而是“谁能在泡沫退潮后活下来”,而星巴克的答案,可能就藏在普洱山上的红果与泥土里。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出第一家门店时,中国咖啡市场还处在“速溶时代”——全年消费量中85%是速溶咖啡,云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产区,90%的咖啡豆都被当作廉价原料卖给雀巢等企业。
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中国能种出符合全球精品标准的咖啡豆。
星巴克最早有意识地把目光投向云南,是在来到中国第十个年头。
“我们怎么来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及其优势,生产出真正的高品质的咖啡,并且通过星巴克的平台把它推到全世界去,这是我们云南项目最主要的一个初衷。”时任星巴克中国的管理层们,普遍对中国本土咖啡还未进入国际高端咖啡市场而遗憾。

但在愿望与品质之间,实际上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
云南省农业厅的一份文件在谈到当地咖啡豆质量时,直言“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咖啡园管护不善,病虫害时有发生,呈现出质量不稳定,产品供应不可持续的问题”。
2011年,时任星巴克公司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亲自飞到了云南,代表星巴克公司与云南省农科院、普洱市政府签署了一份旨在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在云南打造自有的原料供应基地。
随后第二年,星巴克在普洱成立了亚太区首个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而正是这个中心,把一套名为C.A.F.E. Practices(咖啡和种植者公平规范)的全球标准,带进了当地的咖农。

星巴克云南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总监佟亚伦
佟亚伦作为中心首任总监,他认为星巴克在当地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优质优价”的激励政策,对更高品质咖啡豆额外给予奖励,使整体收购价高于市场均价20%-30%。
云南咖啡“好坏一个价”的历史从此改写,精品咖啡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当地咖农的收入水平也节节攀高。
三
2012年云南咖啡正处低谷,商业豆收购价跌至8块钱一公斤,新鲜豆的价格每公斤甚至不到一块钱,许多农户都砍掉了咖啡树转种茶树。
但此时的星巴克没有“随行就市”,依然坚持“要给好豆子一个好价格”。
余祖贵就是被溢价留住的农户。
“真的是感谢星巴克。我就记得那年外面豆子都在拼命压价;但星巴克报价就是13块多,最后应该差不多是16块4左右。星巴克还一直跟我们说,价格要卖得上去,就一定要种好的咖啡。”
这位思茅老咖农在2013年扛住了砍树潮,一直坚持了下来。
三年前,余祖贵跟着农艺师开始试种风味更复杂的黄波旁品种。前两年没有成功,但今年余祖贵的黄波旁品种终于入选了星巴克的臻选豆,还成为了爆款。我去了上海、南京好几个门店,都被告知早就卖断货了,“要等明年了”。

不过令我意外的是,星巴克在和云南咖农的合作中,始终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他们愿意把豆子卖给我,就卖给我,如果有人出价更高,他也完全可以送到别人那里去。”一身白西装、白西裤,说话语速飞快并夹着英文单词的佟亚伦告诉我——我觉得他很有“国际范”,崇尚的也是“自由恋爱”。
佟亚伦对此的解释是:“我们要的不是垄断原料,而是让整个云南产区的品质都提上来。只有产区活了,星巴克的豆源才会稳。”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2025年发布的《云南咖啡产业发展报告》印证了这种逻辑的价值:云南精品咖啡占比从2012年的不足15%升至40%,星巴克虽仅占当地精品豆采购量的20%,却是品质标准的主要推动者。
如今的普洱,已经吸引了雀巢、麦斯威尔等20多家国际品牌设立采购中心,当地咖农的平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2万元,涨到了2025年的6.8万元。
四
“星巴克反应太慢了”——这是过去五年行业对它的普遍评价。
中国同行们用“9块9”以及创新的数字化打法,门店数量“腾腾腾”都以万为单位了。
但星巴克好像总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应对友商的挑战,虽然它也调整了部分市场定价,也推出了不少本地化的创新产品——外界看来,这还远远不够,甚至有声音说“星巴克水土不服了”。
不过在我看来,星巴克的“慢”,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在一个极速变化的市场中,做出的“克制”选择。
中国咖啡市场早已分成两个极端:一端是追求极致效率的“平价快消”,靠规模化和算法压低成本;另一端是强调风土与体验的“精品小众”,靠差异化吸引高客单人群。
星巴克的定位是“大众精品”,既不能像“9块9”们那样牺牲品质打价格战,也无法像蓝瓶咖啡那样靠小众调性活下来,只能在中间走出一条“确定性”路线。
这种确定性,首先体现在产品品质的稳定上。
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已经超过了8000家,几乎比中国所有的“精品连锁咖啡”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如何让每一个走进这个国家的任何一家门店,都能喝到的一样的味道,对咖啡来说,其实是一个极其苛刻的要求。

其次,星巴克要的确定性,还关联在门店布局的策略里。
早在2022年,当时的星巴克中国高层就判断:“当我们在谈咖啡市场拓展的时候,星巴克看重的不仅仅是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场,也包括了近3000个县域市场。”
2025财年,星巴克中国新进入了166个县级市场,下沉市场门店在总体的占比,从2024年末的17%提升到了35%——这些市场的门店在盈利能力上也表现出色。
最后,这种“慢”的底气,也有一部分来自云南深山里的供应链。
星巴克在当地有不错的口碑,也有不少“铁杆”咖农盟友。
五
星巴克中国的合资公告发布后,行业最关心的问题是:交出60%股权的星巴克,还能守住自己的底色吗?
事实上,博裕资本不是普通的财务投资者,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深耕消费赛道的“产业玩家”,投资清单里既有蜜雪冰城这样的下沉王者,也有华润饮料这样的供应链巨头。
而这份协议还明确规定,“星巴克保留品质管控、供应链管理和品牌授权的绝对话语权”。
显然,这场合作的本质,是“专业分工”。
博裕资本未来或将主导门店扩张、本地化营销和数字化运营,而星巴克则聚焦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升级云南的种植标准、优化烘焙工艺、强化高端体验场景。
这种“放权不放核”的模式,恰好契合了当下中国咖啡市场的转型需求。
现在的咖啡消费者已经从“喝便宜”转向“喝明白”,而星巴克在云南的十多年布局,正成为最宝贵的品牌资产。
马孝金还在执着于如何种出能入选星巴克臻选的豆子,他的朋友圈里晒满了他出席各种咖啡行业活动的照片。
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他跑到上海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和自己种的咖啡豆的豆卡合影。

马孝金和他的咖啡豆豆卡合影
照片上,他一脸的自豪。
中国咖啡市场的价格战终会退潮,流量红利也已见顶,下一个竞争维度是供应链的深度、产品的真实性和品牌的信任度。
马孝金这两天刚去了贵阳,他惊讶于当地精品咖啡市场的繁荣,“我们的精品豆还远远不够,我们种的咖啡豆还有很大的空间。”
而令他担忧的是,正是由于咖啡国际期货的一路高涨,带动了云南咖啡收购价格的“不正常”,“大家都忘了要种好豆了,因为全是供不应求,什么样的豆子都有人要,这太可怕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云南咖啡的繁荣是危险的——期货价格暴涨让劣质豆也能卖出高价,咖农重回“好坏一个价”的粗放时代。星巴克的标准,成了对抗市场短视的最后堤坝。
所以你看,星巴克以及它倡导的“标准”的存在,是多么重要。



财经无忌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