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走出院士:广东创新的深层脉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在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殿堂中,院士不仅是引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力军,更是区域竞争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

广州新增5位院士,4位来自黄埔
11月21日,2025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
其中,广东共有9名科学家登榜。目前,全职在粤工作院士近200人,占全国1/10强,诠释了科技创新第一大省的含金量。
作为“全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承载地”,广州历来都是院士重镇。
继2023年增选5名院士后,此次再有5名院士入围,数量位居广东之首、各大城市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广州新增的5位院士中,4位都与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关。
黄险波院士,来自黄埔区的民营企业金发科技;
陈新院士,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同时也是黄埔科学城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徐瑞华院士与曾木圣院士,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中新知识城设有黄埔院区,是知识城的首家三甲医院。
这些院士,或长期工作于黄埔,或以此为科研主阵地,或将重点项目布局于此,深度融入黄埔的创新生态。

企业成为院士摇篮
在新一届院士增选,广东省共有2位民企科学家入围,他们分别出自比亚迪和金发科技。其中,金发科技更是土生土长的广州民营企业。
与多数来自高校院所的院士不同,黄险波的科研生涯展现了一条独特的成长路径。自1997年博士毕业加入金发科技,他二十八年来始终坚守企业研发一线。他的研究成果不是停留在论文层面,而是直接转化为产品、生产线和市场份额。这种从市场实践中成长的院士,其成果的价值经过了最严苛的检验。
金发科技成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广州科学城,是一家专注于高性能新材料研发与生产的A股上市企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公司已从行业追随者,成长为全球改性塑料产销量第一的领军企业。

放眼全省,广东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九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创新格局。2024年,广东研发经费投入约5800亿元,占GDP比重达3.2%,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接近90%,充分凸显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
黄险波院士与金发科技的案例,有利的证明了,广东是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梦想的热土。这里不仅有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资本市场,更有一种“与企业共同成长”的精神和制度保障。

高能级创新生态平台,无缝对接学术产业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主体,那么高能级创新平台,则是连接各方资源的桥梁。
陈新院士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大湾区国创中心”),就是如此。
大湾区国创中心,是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其总部落户广州科学城,承担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使命。

其致力于,填补实验室基础研究,与市场化产品之间的“死亡之谷”,并通过构建“1+9+N”的创新体系,来实现这一目标。
广州黄埔区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平台,拥有“2+3+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建设了超过30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各类科研机构超1000家。广东省三分之二的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也落户于此。
大湾区国创中心的建立,能迅速与一个高能级的创新生态系统无缝对接,快速形成协同效应。
陈新院士曾任广东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广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研究生90余名,多名已成为高校教授、博导和龙头企业技术总监。同时,他又是大湾区国创中心主任,这种双重身份正适合——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壁垒,让科研更贴近市场需求。
这能让来自高校院所的原始创新、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市场需求,和金融资本的力量被有效整合,形成了支持产业创新的完整链条。这种模式不仅服务大型企业,更惠及广大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了接触前沿技术的便捷通道。

政策护航:敢重投入,敢担风险
除了市场活力之外,系统化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样功不可没。
在今年年初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就曾表示:产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产业而聚,要广聚天下英才,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今年,广东将以‘粤聚英才、粤见未来’为主题,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
作为广州工业、创新双料第一大区,黄埔区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其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高达6.8%,是绝对的第一,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相当于全省、全国的1.9倍、2.5倍,一个区的研发投入超过西部、东北的11个省份。
同时,这里还集聚了广州最密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广州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三城一岛”战略中的知识城和生物岛,核心功能就是前沿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

如此大力度的投入,给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敢于创新的勇气。而且能够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汇聚,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才矩阵。
数据显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已汇集院士团队项目120个,A类外国高端人才958人,领军人才总数达238名,省级院士工作站9个、市级院士工作站23个,高层次人才总数排名全市第一。
而为了留住这些高端人才,黄埔的政策打法,则十分接地气,先后出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人才高质量发展30条”、“新质生产力30条”、“战略企业家培育计划”等,其核心是“双向奔赴”的合伙人精神。
黄埔构建了一个“上管老、下管小”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科学家来黄埔,不用担心孩子上学、父母体检,甚至连人才房都考虑到了父母名额。这解决的是一切后顾之忧,让顶尖人才可以“ALL IN”科研。
更重要的是,黄埔敢于和企业家、科学家“风险共担”。设立50亿元母基金、创新“投贷联动”、最高1亿元的项目扶持,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你只管创新,风险我们一起扛。”
数据显示,黄埔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184家,高新技术企业3003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孵化器育成体系成效突出,全区建成10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27家,数量全省第一,孵化载体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在园企业超5000家,培育出众多优秀企业和上市企业,且国家级孵化器年度考评优秀数量连续10年全市各区第一。

结语
目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GDP总量已站上4000亿大关,跻身全国十强区,工业总产值逼近万亿大关,创新水平跃居国际前列。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黄埔区正在探索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政策为保障的创新之路。
这条路的精髓在于:尊重市场规律、释放企业活力、搭建创新平台、优化政策环境。在这里,科研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人才不是简单的“引进”,而是与区域发展共同成长。
当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各方力量有效协同,院士级人才的涌现便成为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这或许就是黄埔、乃至广东为全国科技创新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END•



易简财经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