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比“Steam游戏管家”更缺德的骗子出现了

星彡P丨文
从前有一个网友叫小棋,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Steam账号里的“小黄鸭”软件失效了,手足无措之下,只好上网发帖求助。
说是前段时间,他看到BB姬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讲Steam非常流行的一个帧数提升软件《Lossless Scaling》,大家都叫“小黄鸭”。

小棋觉得挺有趣,便到淘宝花了十几块钱买了个激活码——因为软件在Steam原价29元,历史最低仅4元,等他想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打折期。
激活过程中出了点问题,怎么都无法成功,疑似Steam网络故障。客服却很耐心,帮他一步步解答,甚至远程操控他的电脑,一番折腾后终于“激活入库”。

为了感谢这位“热心专业”的客服,小棋还给了店家五星好评。直到后来软件突然失效,求助网友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中了“假入库”的骗局。
——小棋的经历当然是我虚构的,但是类似遭遇在现实中并不罕见。
最近几个月,我在小黑盒、Steam吧等游戏社区,天天刷到被“假入库”骗的帖子,受害者数不胜数。
(某宝打差评警告其他玩家有诈的好兄弟↓↓↓)

(评论区的感谢↓↓↓)

最经典的是今年5月,《苍翼:混沌效应》官方在B站发布一条动态,提醒大家在淘宝等平台购买游戏激活码时要仔细甄别,谨防“假入库”诈骗。
某位可怜的技术同学,在帮一位死活连不上游戏服务器的玩家折腾个把小时之后,“惊喜”地发现那位玩家的游戏是假入库的。

我不知道技术同学当时的感想如何。
只知道现在很多游戏群都长了心眼,一旦有萌新询问联机问题,起手就要查客户端和入库真实性。

那么“假入库”到底是什么玩意呢?
用大白话讲,就是你在某宝花钱买了Steam游戏激活码,电脑显示激活了,但实际是假的,根本没有激活。
店家用病毒程序劫持了你本地的Steam文件,给Steam发送假的验证信息,让Steam"误以为"你真的拥有这个游戏,从而暂时能玩上它。
据说,假入库的原理来自一个Steam Tools的工具。

(Steam Tools相关的B站视频)
原本这是Github上的一个免费开源项目,里面有一个小功能叫“清单入库”,本意可能是让你库存变得好看,方便截图在网上炫耀,满足虚荣感。
不过,这种欺骗Steam的验证只是暂时的。一旦游戏或者平台更新,就会立刻失效;期间也无法使用任何联网功能,比如Steam的创意工坊。
好在它确实能短暂运行一些游戏,甚至包括D加密的3A大作。而且Steam检测到“清单入库”后,通常不会惩罚用户,只当是自己验证疏忽。


(github也有不少实用工具,比如steam➕➕里面面有各种各样实用功能)
结果现在这个功能被无良商家滥用了。
为了掩人耳目,骗子准备了无数套路。
他们通常先发你一段看似真实的激活码。但是那个激活码是错误的,没有任何的用处,然后等你求助客服的时候,他会告诉你的区域错误,需要下载转区工具。

接着让你配合各种操作,比如——
①按Win键+某某,然后复制一段代码。
②美其名曰,配置Steam网络环境,让你运行一个程序。
③装都不装了,让你打开·一个网址,下载运行某个.exe程序。


总之,除了单纯提供CDK外,如果还有额外步骤做这做那的,基本都有猫腻。尤其是那些让你下载远程操控软件、“好心”帮你远程激活的商家……
刚入坑Steam的新手很难分辨,还会下意识觉得客服“专业又热心”,殊不知背后动了什么手脚。
(根本没意识到“假入库”的买家评论 ↓↓↓)


类似骗术大概从2023年起,便陆续在网上出现了,然而最近手段越来越隐蔽,让人防不胜防。去某宝、并刀刀买Steam游戏,十有八九会踩“假入库”的坑。
有些商家非常狡猾。如果游戏卖得太便宜,会显得太假,反而容易被一知半解的小白怀疑。不如索性卖得贵点,就比原价优惠一点点,反倒能骗到更多人。
毕竟,大家潜意识里相信“一分钱一分货”——几块钱的游戏肯定有猫腻,那卖一两百块的,应该不会是假的吧?结果还是上当了。

网友:正版入库你告诉我要管理员?
客服:对(超大声)
——当时看到这个贴子,我真是笑嘻了。

而且“假入库”的危害可不止亏钱这么简单。
我在小黑盒上看到不少老哥,发现自己中招后,赶紧补买了正版。结果因为电脑上残留的脚本没清理干净,正版游戏也被误认成假入库,无法正常运行。
怎么办?只能重装Steam,实在不行,得重装Windows系统。

更可怕的是,“假入库”本质是在你的电脑上运行别人编写的脚本。如果商家心怀恶意,塞点病毒或者后门也是顺手的事,说不准你的Steam账号就被盗了。
——毕竟你不可能去赌一个骗子的道德水平。
当然,今天BB姬聊起“假入库”的话题,并非没有由来。
如果你现在打开Steam,会发现正值“黑色星期五”的促销活动,再过一个月还有圣诞节的冬季大促——正是一年中剁手最猛烈的时候。

挺感慨的。老读者应该知道,BB姬编辑部有不少刀斯林,甚至我们创号的第一篇就是讲Wings战队夺冠的事情。Dota2玩家也算是国内比较早接触Steam的一批人了。
10年前我还在上学,那时候Steam在国内还挺小众,当时想要便宜买游戏,渠道还是挺多的,比如:①某宝买Key;②买礼物;③买Steam充值卡,都是比较可行的选择。偶尔会遇到店家跑路,但是远没有现在某宝的骗子这么猖狂。
当年最常见的坑点,也就是贪便宜遇上“黑Key”和“黑卡”了。

像美国沃尔玛等线下商店平时有卖Steam充值卡,逢年过节(比如圣诞)线下折扣活动,每每会有大量便宜的充值卡流入市场。
而“黑卡”就是别人盗刷信用卡,用非法资金购买的游戏或者Steam充值卡,再转卖给其他玩家,以此快速套现。
一旦信用卡持卡人发现并挂失,银行介入追款,Steam平台检测资金异常,就会发出“红信”(红色边框的警告邮件),账号很容易被封。

以前某宝上的Steam充值卡主打一个“童叟无欺”:黑卡有黑卡价,白卡有白卡价,让你自己选择。反正怕就别买,买就别怕。
可惜后来劣币驱逐良币,很多无良商家拿黑卡冒充白卡卖,直接把这行当搞臭了。
吃过无数次“黑卡”的亏以后,哪怕再胆大的兄弟也开始信邪,不愿去搅某宝这趟浑水。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2017年《绝地求生》爆火的节点之前,国内盗版渠道还算比较多的。
大家到Steam买正版游戏,主要还是冲着折扣多、服务好,下载更新游戏比较方便,以及一个正版玩家身份的(隐性的)情绪价值在里面。
当时由于Dota2、CSGO蓬勃的二级交易市场存在,除了小号跑阿根廷、俄罗斯之类低价区,还有一个大号“倒余额”的薅羊毛方法,相对比较安全。

原理是很多海外菠菜网站会用Dota2、CSGO的游戏饰品作为代币,毒狗为了快速套现,会以大概70%~85%的折扣,在国内的第三方交易网站交易饰品。
于是你可以用现金去buff、uu之类国内第三方平台买饰品,再回到Steam市场卖给老外,换成电子余额,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折扣。这个方法现在还能用。
只可惜后来CSGO加了一个交易后7天才能卖的冷却CD,而Dota2饰品整体又有点崩盘,倒余额没以前赚得那么多了。

这几年时间里,Steam也经历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绝地求生》爆火之后,不仅带来大量Steam新用户,还开拓了一条“网吧盗号→账号租赁→陪玩代练→外挂销售”的地下产业链。
你发现没有?现在租赁Steam账号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至于那些黑号是哪里来的,有没有细想过。

在“假入库”泛滥之前,相信大家都见过淘宝上泛滥的低价“离线版游戏”吧,3A大作只要几块钱,想想就知道有问题。
这种离线版,顾名思义,利用了Steam未联网的状态下,依然能玩本地单机游戏的功能。本意是为了海员、护林员之类网络条件差的玩家们提供便利。
后来有人发现了一个BUG:那些没用第三方加密的Steam游戏,你可以先联网下载,然后切换到离线模式,就能正常游玩。

前两年,电商平台涌现出各种兜售离线版游戏。商店提供一个已购买游戏的Steam账号,等你把游戏下载下来,让你断网玩。
这种离线版游戏本质上是账号租赁,相当于白嫖了Steam的下载服务器,还省去了安装时间。缺点就是非常容易顶号,玩不了多久,跟盗版没啥两样。
而网上那些泛滥的山寨Steam(早先BB姬也吐槽过Steam游戏管家),说白了也是账号租赁的变种。


比起“下载假风灵月影导致Steam游戏管家年费会员账号被盗”的玩笑话,如今更缺德的,是泛滥的“假入库”游戏。
还是信息差作祟。很多小白平时就玩玩吃鸡、三角洲之类的网游,没接触过单机游戏。看到鸭科夫或什么热门游戏,上网一搜,对类似骗术毫无概念。
离线版或租号的游戏至少还是真的,只是卡了Steam的BUG。而“假入库”的游戏根本不存在,这种骗局几乎零成本,骗一个算一个,网上也没人管。

结果搞得现在离线版都没人卖了……因为赚钱不如骗钱快。
怎么办?凉拌,BB姬能做的也只是传播传播“假入库”的危害了,能劝一个是一个。如果有中招的兄弟,赶紧到B站搜索处理方法,实在不行就重装系统。
希望大家买Steam游戏时,务必通过Steam官方渠道,或者可靠点的第三方平台(比如杉果、小黑盒之类),避开电商的雷区。太黑暗了,真的把握不住。

-END-



BB姬官方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