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总心得|不具备三个条件,就不要搞啥业务流程管理了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听过太多关于“流程优化”的抱怨:
“流程梳理了一堆文档,最后锁在柜子里没人看。”
“喊口号的时候震天响,落地的时候静悄悄。”
“跨部门流程推不动,最后变成了流程管理部的自嗨。”
为什么大多数流程变革最后都变成了“一阵风”?
核心原因往往不在于方法论的缺失,而在于管理变革方法的错误。
很多企业把流程变革当成一项日常行政任务,发个通知、开个会就算流程落实了。
这是大错特错。
真正的流程变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对习惯的挑战。
每一个流程变革的事项,即在特定的业务领域里期望达成的变革目标,都必须被视为一个严肃的“项目”,来立项管理。
如果这个项目不具备以下三个核心条件,我建议你根本不要开始。
因为缺少了它们,变革基本不会成功。
01 第一根支柱:必须有Sponsor(发起人)
——这是变革的权力源
很多流程项目之所以推不动,是因为负责推行的角色没有匹配的权责。
流程变革往往涉及跨部门的深水区。当销售流程要改,可能来自于财务部门的要求;当供应链流程要优,可能会增加研发的工作量。
这时候,谁来拍板?谁来协调?
如果只是一个流程经理或者部门总监在推,遇到平级部门的阻力时,项目就会停滞。
任何一个流程变革项目,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Sponsor。
Sponsor 的层级要够高:
他必须能覆盖流程项目所涉及的所有业务领域。如果是公司级的端到端流程,Sponsor 必须是副总甚至CEO 级别。
Sponsor 不能只是挂名:
他不需要亲自参与审阅流程图,但他必须在关键时刻站台,必须在出现跨部门扯皮时做最终裁决者,必须负责为项目争取资源。
没有Sponsor的项目,就像没有引擎的车,推一下动一下,一遇到上坡就倒退。
02 第二根支柱:明确的沟通决策机制
——这是变革的生命线
很多项目立项时热火朝天,一个月后就悄无声息,变成了黑盒作业。团队在做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即便做了出来,管理层认可吗?
流程变革项目必须建立一套高频、透明的运作机制:
沟通机制: 项目组内部、项目组与业务部门之间,必须有固定的沟通渠道,打破信息孤岛。决策机制:遇到分歧听谁的?流程的变更由谁审批?必须在立项之初就定好规则,而不是等到吵架了再来找裁判。汇报机制: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必须有定期的(如双周或月度)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会议。
在汇报会上,不要只讲苦劳,要讲进度和障碍。
这不仅是同步信息,更是为了逼迫项目组保持节奏感,同时也逼迫管理层定期关注项目进展,及时清除路障。
没有这套机制,项目就会在无休止的拖延和推诿中慢性死亡。
03 第三根支柱:可衡量的指标与仪表盘
——这是变革的价值锚
“我们要优化采购流程。” —— 这不是目标。
“我们要把采购周期从7 天缩短到3 天。” —— 这才是目标。
很多流程变革失败,是因为无法证明其价值。大家忙活了半年,感觉顺了一点,但到底顺了多少?说不清楚。
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
每个流程变革项目,在立项之初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定义成功
设定明确的KPI: 是效率提升(周期缩短)?是质量提高(返工率降低)?还是成本下降?这些指标必须是可量化的数字。
要从项目一开始就设定KPI的基线(baseline)和标尺(benchmarking)
建立Dashboard: 不要等到项目结束才看数据。要建立可视化的仪表盘,实时监控流程运行的状态。
当变革的成果变成了一个个跳动的、向好的数字,变革的价值才会被看见,团队的士气才会被鼓舞,变革才能真正固化下来。
结语
流程管理根本不是写一堆流程文件、画一堆流程图,大多数流程图、流程文件都是没用的,画什么“六级流程、七级流程”更是愚不可及的行为🤣
流程管理是一场场管理变革的硬仗。
要把流程做到位,请记住这个变革公式:
Sponsor 给与了破局的权力;沟通决策汇报机制提供了运行的节奏;指标与Dashboard锁定了价值创造。
如果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你们就不要瞎折腾啥流程管理了,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没人认可你的工作价值。
与其开启一个注定烂尾的管理变革项目,不如先花时间把这三根定海神针找齐。



企业知识开源计划创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