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水音乐月活1.2亿,“算法推荐”会成为在线音乐的分水岭吗?

作者| 赤木瓶子

编辑| Mia

算法推荐又一次成为流量密码。

很难想象,在看似格局已定的在线音乐市场,一条鲶鱼凭借算法推荐搅动了新的规则。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9月,汽水音乐的月活达到1.2亿,逼近网易云音乐的1.47亿,同比增长90.7%。而在去年6月,其月活还停留在5000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用户规模的高速翻倍,离不开其主动推流,同样离不开聆听审美的悄然变化。

500

现阶段,音乐的聆听越来越依赖于算法推荐和社交生态的滋养,音乐本身似乎也正从用户主动搜索、精心挑选的“内容”,逐渐成为被精准推送、又迅速消耗的“消费品”。从“用音乐”到“刷音乐”,汽水音乐的狂飙背后,音乐聆听的变化是持续的吗?在线音乐市场又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竞争维度?

算法的“狂飙”

汽水音乐的崛起路径与传统音乐平台截然不同,其核心在于一套基于抖音生态的差异化打法。

今年以来,不少用户在抖音信息流中频繁刷到一种独特的推流视频:通常以20余秒的演出现场片段,搭配极具记忆点的抓耳旋律,画面往往呈现强烈的情绪张力,却在副歌迸发前或情绪最高点处,巧妙地戛然而止。这种刻意制造的“听觉断点”,是汽水音乐的拉新策略之一:用具有感染力的“黄金片段”吸引用户跳转至汽水音乐收听完整版。

500

这种“意犹未尽”的体验,根植于汽水音乐与抖音深度绑定的生态优势。基于情绪牵引的引流方式,相比传统的广告投放,更符合年轻一代的接受心理,也更能适应短视频时代的注意力规律。

在内容布局上,汽水音乐采取了与传统平台截然不同的策略。传统音乐平台常呈现“重头部、轻原创”的倾向,将大量资金与流量投向头部版权采买,原创孵化多为补充。而汽水音乐则依托抖音生态,构建了一个以抖音原生热歌、主流版权授权与自制专辑为核心(占比超六成)、以经典翻唱与二次创作为特色补充的内容体系。

这种策略巧妙的避开了与巨头在经典版权库上的正面抗衡,转而深耕热曲和流行,用速度和新意取胜。并且,这一策略背后的优势是汽水音乐的独特属性:其一,抖音每日产生的内容将为汽水音乐提供源源不断的“热歌储备”。其二,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平台能够快速识别具有爆款潜质的音乐趋势,实现“发现-推广-变现”的快速闭环。

可以说,汽水音乐的优势在于算法审美精准,容易制造“上头片段”,形成快速吸引,从设计和操作门槛上都简单易上手。然而,它的短板也同样明显。作为音乐平台,它在经典内容积淀上存在根本性短板。在不少深度乐迷眼中,汽水音乐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作品厚度,它的狂飙,是一场用算法和流量对冲版权短板的先锋实验。

不过,汽水音乐的野心或许不止于“音乐平台”,更在于成为一个全场景的“听觉伴侣”。汽水音乐的底部有“听抖音”入口,用户可以在汽水音乐上闭屏收听“160分钟深度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一口气看懂金刚经全集”“1-11季《无耻之徒》超长解说600分钟”等动辄多个小时的长视频。

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在一个推崇“秒上头”的平台上推送长篇内容,不过实际上恰好满足了用户“伴随性聆听”的需求,把短视频、乃至播客的打法体现在音乐产品上,无论音乐还是知识,都被转化为可以“一心多用”的背景音,“伴随性”需求的精准捕捉,也折射出在算法驱动下,所有内容形式都难以避免的“碎片化”趋势。

500

线上的一键跳转式瀑布流操作指向大众群体,线下方面,汽水音乐的运营思路则更明确指向Z世代群体。近段时间,单日票价仅128元的汽水音乐节主打高性价比和轻松氛围引发了社交媒体的讨论,音乐节甚至邀请了像“鸡排哥”这样的网红设立限定摊位,使其本身就成为极具传播性的社交事件。可参与、可分享、可消费的轻量化体验,精准地击中了年轻一代对个性化、社交化娱乐体验的需求。

在线音乐进入算法时代?

打开汽水音乐,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烈的“既视感”:和抖音同样的零帧开播、一样的“时间大杀手”瀑布流,汽水音乐的确也像抖音一样,会让沉迷于此的用户“刷到停不下来”。

有重度抖音用户朋友告诉娱乐独角兽,相较于抖音上什么类型都有,在汽水音乐可以单独选择进入“音乐视频”界面,这里大部分是音乐mv、非完整版的演唱会live、翻弹cover等等。

虽然其他音乐流媒体也有相似功能,但汽水音乐的审美算法好像格外精准,也许是因为背靠抖音算法,二者体感上有相似之处,比如不需要搜索关键词,也不必纠结播放列表,只要停留在一个风格的片段上,系统就会不断推送类似的声音。

这种机制催生了一种普遍的用户行为:“只听几秒就上头”。一个精彩的前奏或一段抓耳的副歌,就能瞬间打动人心。

虽然同根同源,但抖音和汽水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抖音是将“音乐工具化”的去中心化算法,某种程度上算是“歌找人”,大量用户将音乐作为“内容创作辅助工具”来使用,算法更多关注音乐的碎片化功能效果,以及二次创作吸引力,它的轨迹是让音乐流入内容,再流向用户。

而汽水音乐则更多是“人找歌”,但区别于传统的点对点搜索歌曲,这里的“找”更像是一种经过算法精心计算后的“遇见”。在注册过后,用户可以勾选多达十种音乐风格标签,形成初步的“兴趣图谱”,算法则以此为基准进行持续优化。与传统播放器中“以艺人/专辑为单位”的分类逻辑不同,汽水更像是提供一种“音乐气质”的空间:电子、爵士、City Pop、欧美音乐、民谣、金属……用户不是在“找谁的歌”,而是在“遇见”一种聆听氛围。

500

这种“感觉先行”的聆听模式,更注重音乐的整体气质和情感共鸣,在汽水音乐上,播放列表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与传统音乐平台用户习惯构建播放清单不同,汽水用户更倾向于“让算法接管”,刷歌、滑动、跳过、沉浸,成为主流行为路径。这种行为的变化背后,是用户对“选择疲劳”的本能规避,也意味着平台在内容推荐精度上的更高要求。

对于小众音乐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更公平的时代:只要作品中有能与算法共振的闪光点,就有机会越过资源壁垒,直达目标听众。但在“歌红人不红”的巨大buff下,汽水音乐能够解决抖音带给音乐人的这一痛点吗?

并且,目前汽水音乐尚处于用户积累期,通过“看广告换听歌时长”等方式维持“可白嫖”状态,降低了使用门槛。但长远看,流量与算法可以快速获取用户,而文化的沉淀、社区的维系与深度的建立,却需要时间的积累。

汽水音乐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牺牲其敏捷性和算法优势的前提下,逐步补足经典内容的短板,提升平台的音乐深度和文化价值,以满足用户随着听歌阅历增长而不断进阶的需求。同时,如何将“发现”后的用户更有效地留在生态内,完成从“发现”到“沉浸”的闭环,是其需要破解的关键课题。

汽水音乐的狂飙,标志着在线音乐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竞争不再仅仅是在内容、社区维度的比拼,更是算法、生态与用户体验的综合性较量。

未来的音乐市场,也不会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而是更可能走向“场景化分流”。每个平台的强特质会被用户记住,汽水音乐通过碎片化内容让用户实现“高效率上头”,在这个场景下,用户寻求的是快速的情感共鸣和新鲜的听觉刺激。而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头部平台则固守深度内容的护城河、原创音乐人的孵化等价值腹地,通过更大量的版权、细致的歌单与社区文化来满足深度用户对音乐的系统性探索。

与其说算法成为流量密码,不如说算法推荐正在重塑这个时代的注意力流向。能够确定的,永远只有不确定性。

站务

全部专栏